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人自學顏體書法精講

成人自學顏體書法精講

請君側耳聽我說

布爾晉

書法,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現在隨著國家重視文化回歸,書法已經成為了一項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了,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也都想在閑暇之餘能拿起毛筆學學書法,一般來講,初學書法從兩種書體入門的比較多,一種是隸書,隸書相對於楷書而言相對於比較容易入手,現在對於兒童書法教學也有很多直接從隸書開始教學的,除了隸書以外學楷書的也相對來說比較多,楷書分為三個重要階段,一個是三國時期以鍾繇為主的楷書,二是南北朝時期的碑刻或者摩崖,南北朝時期的楷書書體一般稱之為魏碑,再則就是唐朝的楷書了,我們一般習慣性稱為唐楷,唐楷在初唐時期出現了四大家,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而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中又有楷書四大家,分別為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加元代趙孟頫為楷書四大家)為,而我們現在的規範字是根據唐楷而字形結構而來的,所以初學者一般看到唐楷就會覺得比魏碑好看,故而偏向於學習唐楷的就比較多了。

學習唐楷一般從歐陽詢的《九成宮》和顏真卿的《多寶塔》或《顏勤禮碑》入手的比較多,很多初學者最擔心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怎麼入手學顏」,一個是「怎樣才能少走彎路」,再次我先把怎樣少走彎路這個問題簡單回答一下

自學書法走彎路是必然的,甚至有可能是一條死路,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老師的必要性,當然,在下文中我會盡量的以最正確的方法來說明顏楷的筆法,讓初學者儘可能少走彎路。書法老師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在初學書法還未入門的同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點,譬如一月份的某天我寫了一個字,左看右看都覺得極美,然後將其貼在牆上或者放起來不去看它,當時覺得寫得很棒,但是當我們再努力的臨習一個月之後,再看最開始的字就會覺得已經慘不忍睹,這就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眼力不斷地提高了,而當老師面對學生的作品時,學生不一定能看出端倪或者問題所在,而老師則一眼就能看出每個字的問題,因為老師也是從寫的慘不忍睹的過程中慢慢的努力學習過渡過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方法,對於最基本的楷書來說,按照現在市面上廣為流傳的一些書法教材來學習書法,無疑是自尋書法死路,現在有很多自學書法的人臨帖,能夠把帖臨的非常像,臨的像就是對了嘛?那可不見得,臨的像和臨的對完全是兩碼事,錯的方法也能臨的字形很像,但也就僅僅是字形像而已,神採氣息則全都沒有,對的方法哪怕臨的不像,但是神采和氣息卻是很像,當然我們也要以正確的方法儘可能臨的像。但是在這裡要強調一點,書法的臨摹沒有人能夠臨到一模一樣的極致,哪怕是顏真卿還陽在世,拿起筆在寫也不可能寫到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在字形上要儘可能做到「像」,而不是要做到「一樣」,啟功先生就講臨帖只能做到略像,較像而已。

好吧,再次我們廢話就不多說了,直接上點乾貨吧。我們以《多寶塔碑》做舉例說明吧。

碑帖與書寫工具的分析

在這裡我要先說明一下字帖的問題,字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石刻,一種為墨跡,石刻是古人書丹上石(即用硃砂直接在石頭上書寫),再由工匠用刀刻成碑,後來再用紙將碑中的字拓出來,稱之為拓本,則成為我們學習的範本,一般宋代拓本最為珍貴,由於是黑底白字,故而俗稱「黑老虎」。而另一種則是古人直接在紙張上書寫出來,有墨色變化的墨跡本,當然這裡面也包含摹本,摹本非真跡,摹本是以古人真跡雙鉤填墨所寫,最為著名的則是唐代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為下真跡一等。(這裡要註明一下,王羲之無真跡傳世,都是摹本或拓本),除此之外石刻還有摩崖等,在此不加贅述。

在這裡我主要講多寶塔碑,多寶塔是顏真卿44歲時所書,是書丹上石,工匠鑿刻的藝術精品,我們學習書法要以科學的方法先去了解石刻拓本的特點以及古人當時書寫所用的工具。

我們首先來講石刻碑文和墨跡的差異,譬如說若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有墨跡的話,我們拿墨跡和碑刻相對比,肯定會有一定的出入,有出入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碑是以墨跡為底本再加之鑿刻而產生的,書者為一人,鑿刻者為另一人,鑿刻者故而技藝精湛,但多少會有些刀刻的詬病在裡面,甚至有一些比較細微的地方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拿《靈飛經的墨跡》做一下對比。請看示圖

上圖是我在石刻版靈飛經和墨跡版靈飛經中隨便找了幾個字做的對比,很明顯能夠看出其差異,但這種差異不僅僅是由於石刻的關係導致差距如此之巨大,除此之外還有拓的關係,拓時以濃墨或淡墨拓出來的線條粗細變化也不一。在這裡舉出石刻和墨跡的對比,只是為了對比其區別而已,並未有貶碑之意,碑有碑的好,墨跡有墨跡的好,在我眼裡沒有帖可學而碑不可學之理,我個人卻相對於寫唐碑較多。

我們言歸正傳,以上我們大概淺顯的分別除了石刻和墨跡的區別,然後我再來說說筆墨的不同,先簡單說一下墨,古人研墨,今人用成品墨汁比較多,研的墨和成品墨汁我個人感覺書寫的手感有所不同,當然!今人至今也有很多人研墨寫字,故而對於墨就粗略說一下即可,我重點要說的是筆的問題,今人的毛筆和唐人的毛筆是有所不同的,請看示圖:

左為唐人用的纏紙雞距筆,右為現代人用的筆,我們來看一下筆頭的對比,唐人的筆毫短鋒長,而且筆頭不全是筆毛(右下圖),而今人的筆頭則是筆鋒筆毫相對比較均勻,實心全為筆毛,由於毛筆的不同,在我們書寫的過程中一些動作所表達出來的線條筆畫也會有所不同,一會我會在下文中舉例。

執筆問題

請看示圖

上圖中左邊上下二圖為古人單鉤執筆法,說白了就是拇指和食指捏住筆管寫字,而右圖則是今人的五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被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極為推崇,此圖並非是要指定初學者一定要用哪種執筆,而是要讓我們了解書法發展的歷程,才能夠好更科學的去推理出古人的正確方法,對於執筆書法界有「執筆無定法」一說,也就是說怎麼拿毛筆沒有一個規定,甭管怎麼拿,只要寫出來的字好我們就達到了想要的效果了就可以,據筆者所知清代何紹基執筆為「龍睛執筆法」,而今人也有用嘴咬住筆而寫字頻頻入國展的書家,著實令我敬佩(這裡所說的是一位殘疾無臂的書法家,而非「江湖書法」),以嘴執筆都能寫好字,更何況手了,所以沒有必要規定用哪種執筆法。

古人從單鉤執筆過渡到五指執筆法也並非是偶然性的,而是由於書寫工具的不同而慢慢演變而來的,中國古代晉唐時期是沒有高桌子和高凳子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一手執筆一手持紙,如左上圖懸空而寫,故而兩指(單鉤)握筆更為方便舒適,從宋代以後中國開始出現了較高的桌子以及書案了,那時我們再用單鉤執筆在桌子上書寫則有些不方便了,慢慢的就演化成了現在的五指握筆法。

對於懸腕懸肘懸臂等問題在這裡我簡單的說一下我的理解,我在書寫過程中懸與不懸取決於寫的字的大小,若是寫小楷那般大小的字懸臂懸肘寫,便有些吃力,我認為是自討苦吃,若是寫榜書大字不懸的話也是寫不出來的,因為手腕擔在書案上,手腕執筆能夠控制的範圍空間是有限的,故而寫不了太的字,越是硬要這樣寫大字,我認為也是自討苦吃的一種方式,所以我比較認同與怎麼舒服怎麼合理怎麼來寫。

書法中的中鋒與側鋒。

對於中鋒與側峰的問題筆者就稍稍簡單的介紹一下即可,畢竟很多書家終其一生追求筆筆中鋒都做不到,更何況我一個區區小子,更不敢妄下論言,所以簡單的說明一下側峰和中鋒的區別即可。

左為中鋒,何為中鋒呢?說白了中鋒就是我們在書寫過程中毛筆的筆尖一直順著筆畫走,如左圖左下方的小圖,我們寫一個長橫是由左往右書寫,而筆尖則一直在筆畫的正中間,往右書寫筆尖朝左居中,寫豎畫是由於上往下寫,而筆尖的位置則會在豎畫得中間,筆尖的朝向則是正上方。

除以上中鋒特點以外,其他書寫方式均為側鋒,右圖欲寫長橫而筆尖並未朝左居中,而是筆尖朝上,則可判定為側鋒用筆,長橫有上下兩個邊,右圖的側鋒行筆很容易出現下部邊緣整齊平滑,而上部邊緣則會出現一些毛岔枯筆等,則會顯得筆畫不飽滿,如墨浮在紙面上一般,做不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若是不信,大家可以在紙張上以為側峰中鋒各寫一筆,再翻過來看紙的背面變會發現中鋒用筆的筆畫更加黑一些,而側鋒的墨又淡又浮。

對於中鋒和側鋒姑且就說這麼多,畢竟追求筆筆中鋒是每一位書法家的畢生追求,我一區區小子還在學習實踐過程當中,未得所悟,便不敢再多加妄言,怕誤人子弟。

多寶塔碑筆畫解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多寶塔長橫與教材式筆法圖,筆法圖中有文字介紹書寫的動作要領,通常來說我們以筆法圖的方法來寫長橫能夠寫到和原碑的長橫很像,所以我們就會認為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但在開篇的時候已經說過寫的像和寫的對是完全兩回事。

我們先不管他的起筆,我們來講講它的收筆,從碑中的長橫和筆法圖中的長橫以及下面「大」字的長橫,我們不難看出多寶塔碑的長橫有一個很大的特別就是他的收筆處有一個類似於骨頭節的奇怪形狀,所以我習慣性的稱之為骨節,在下文中我就稱為骨節即可。

碑中長橫的骨節是實心的,而筆法圖中的骨節是空心的且中間給與標註了書寫路線軌道,我們從實心中看不出來其筆法要領,所以往往會被筆法圖中的方法和方式給誤導,在這裡我可以非常明確的說筆法圖中的軌道和路線是完全錯誤的,而且害人不淺,很多的初學者一直滯留不前也是因此中原因作怪。

那會有同學問,既然是碑的長橫是實心的,看不出筆法,而且以筆法圖中的方式能夠寫出一樣的筆畫,我怎麼會那麼肯定筆法圖的筆法是錯誤的呢。我國的著名書法泰斗啟功先生曾說過一句話至今被很多書法大家所引用,那就是「透過刀鋒看筆鋒」,我們要通過刀刻的痕迹看出毛筆的運動過程,同時要聯想到毛筆的書寫出來的特點,彈性,連貫,氣息等等一些問題,再來科學的推理出正確的筆法。

筆者認為上圖正確的長橫書寫方式是

1:由空中滑落「側入筆」,我們上文當中講到了一個側鋒的問題,側鋒是在書寫的過程中而稱之為側鋒行筆,而這個筆畫是長橫,由左往右書寫,筆尖應該朝左中才算是中鋒,而我們觀察這個長橫的起筆的「尖」是朝左斜上,上文中說到除了中鋒的中解釋以外,其他一律都是側鋒,這個尖朝左上方肯定屬側鋒範疇之內,但是並未側峰行筆,而是在此入筆而已,故而我在此成為「側入筆」

2:側入筆以後,筆一定要停頓一下,這個停頓的時間取決於書寫著的能力,對於我來說這個停頓時間可能半秒都用不到,甚至於都用不到停頓直接調鋒,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要有「一點點」的停頓時間,這個停頓是為了側入筆以後停頓一下給調整成中鋒做準備,也就是說我們停一下,把筆尖調成筆尖朝左中的方向,在拖動毛筆使得長橫由此變成中鋒行筆。

3:中鋒行筆到一定的位置之後,我們停住毛筆,用手運動筆桿向右斜下輕輕「擰動」一下,然後利用毛筆的彈性將毛筆彈起,故而自然收筆。

以上三個動作完成便是正確的筆法,特別是對於收筆問題,還是需要初學者以我的這段文字去慢慢的領悟收筆的妙處。這種收筆方式與上面筆法圖中的方式相比較之下有三點不同,一是書寫運動節奏完全不同,二是書寫以最簡單直白的方式快速表達出來絕不拖泥帶水,三是有氣息的連貫性。

或許從個長橫中看不出來連貫性在哪,所以我在圖中又添加了一個多寶塔碑中的「大」字,讓大家更明白的看懂,長橫收筆以後擰動利用毛筆的彈性自然彈起,順勢滑落到撇畫得左側上放與撇的起筆相搭,就形成了一種筆斷意連之勢,順勢撇下來之後收筆處露鋒抬起順勢與捺筆的起筆處相連,達到一個字的氣息連貫的作用。

多寶塔碑中的豎畫的解析

豎畫分為兩種,一種為懸針豎一種則為垂露豎(如上圖),我們依舊先拿筆法圖來說明他的筆畫運行軌道,對於起筆同樣也是複雜繁瑣,沒有實際性的氣息連貫作勇,一般來說豎畫的起筆都是與上一筆氣息相連的,入筆也是分為露鋒入筆和藏鋒入筆,這裡我們主要是拿多寶塔舉例,故而只講藏鋒入筆問題,藏鋒入筆一般都是承接上一筆逆勢而上時轉產生的,時轉就是逆勢而上入紙之後,利用手腕的力量擰動筆管調整成中鋒順勢而下的。

我們先來說一下懸針豎,懸針豎很簡單,起筆後中鋒往下行筆,走到一定的位置邊走邊抬出尖兒即可,但是在這裡我要說明一下,多寶塔的懸針豎一般筆尖都是稍稍有點偏左,可參照上圖中千字的懸針豎。

垂露豎的筆法圖與正確的書寫方法誤差很大,筆法圖中垂露豎中鋒下來以後筆鋒稍稍偏左一點再往右下,形成一個類似骨節的東西,為此我特意找了幾個唐朝人寫的經文墨跡來做參考,我們從墨跡中明顯能看出垂露豎是中鋒下來以後往左上挑起再順勢往右上行筆,與下一筆形成搭接的筆斷意連的動作而取得氣息上的連貫。這種動作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這種類似於骨節式的筆畫。

多寶塔中撇捺畫得解析

我們首先來說「撇」,撇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所以我們對於撇就簡單一些來說,我們首先以天字中的豎撇為例字,我在豎撇中做了一個紅色的箭頭執筆,大家可以仔細看這個位置是撇的中下部位,比上半部和下半部都要粗壯一些,天字中的撇是一個豎撇,人字中是一個斜撇,我們仔細看人字的斜撇,在中間稍稍靠下的位置也是非常粗壯的。

我們首先來分析為什麼在一個筆畫中,前部分,中間部分,後半部分都不粗壯,而為什麼粗壯的部分在中部和後部的中間,首先我們要考慮到我們是書寫的工具是毛筆。

首先我們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毛筆是具有一定的彈性的,古人發明用動物的毛髮做筆而不是用棉花來做筆,我想看中的就是毛筆具有一定的聚鋒性和彈性,我們在書寫筆畫的過程中對於筆畫粗細的把控是在於「提按」上,提起筆尖寫固然會寫的細,壓下筆尖固然會寫的粗,我們經常在一個筆畫中會體現出粗細兩種不同的效果,如果毛筆沒有彈性的話是無法做到提按的,既然毛筆的彈性作用那麼大,古人肯定把毛筆的彈性發揮到極致,在這個撇中就有所體現。

撇的起筆和豎的起筆略有相似之處,逆勢上行,時轉調鋒,改成中鋒往下運動,當筆畫寫到中間以後的部位,就要考慮到出尖兒了,故而已超過中間部分筆者就會有稍稍將毛筆下按一點,利用毛筆的彈性,將下按加粗的部分形成一個可以利用彈性的發力點,順勢而出,就會寫的這個筆畫的氣勢來,會顯得這個筆畫比較挺健。豎撇和斜撇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運行的方向是有所不同,大家明白了這個書寫的道理然後再多加以練習,豎撇和斜撇就會很快謝好的。

書法筆畫中比較難的筆畫有兩個,一個是戈鉤,一個便是捺筆,捺筆分為兩種,一種是斜捺(例如人),一種是平捺(例如之),顏真卿對於他多寶塔碑中的捺畫處理的非常的巧妙,我們首先看筆法圖中的捺畫,一個起筆之後,直勾勾的向下行筆,到了該結束的時候出捺角結束。在這裡不能說這個筆法不對,但是這個筆法卻不能適用於像多寶塔碑或玄秘塔碑的這種字帖中。

人們往往說起捺畫,就會提到一個「一波三折」的詞,但是在筆法圖中只有一波兩折,我們拿上圖的「人」字捺畫做一個分析,我把捺畫細緻的分成了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比較平一些的起筆,第二個部分就開始往下行筆,第三個部分就有點稍稍平一些的小動作,第四個部分就出捺角了。這正好是一波三折的四個動作,但是很多人臨多寶塔時候就往往一波兩折,而忽略了一波三折中的第二折的動作。

大家都知道柳公權是學顏真卿出身,所謂顏筋柳骨就是這麼來的。學過柳公權的人都知道柳公權的字里有很多顏真卿的東西,但又不完全是顏真卿的東西,是因為柳公權把顏真卿的一些用筆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改變了,他有一部分的改變無非也就是將某一個筆畫的特點誇張了,或者含蓄了,所以筆者就拿了一個顏真卿多寶塔中的「之」字和柳公權玄秘塔碑中的「之」字做了個捺畫的對比,我把顏真卿的平捺標了一波三折的一個路線圖,然後又把柳公權的也標了一個路線圖,很明顯他們的平捺方式幾乎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柳公權的捺筆比顏真卿的更露骨一些,顏真卿顯得更加含蓄一些,這也就說明柳公權把一波三折中的二折給誇張化了,我們以後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可以經常的哪一些法帖來對比,因為每一個書家的每一個筆畫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有源頭的,譬如柳公權的源頭就是顏真卿(當然也不全是顏真卿,只是顏真卿佔得相對多一些),裴休的源頭是歐陽詢和柳公權再往前也能追溯顏真卿。就像所有學行書的源頭都是書聖王羲之一樣。

仿唐代雞距筆

我們把第「第二折」說完了,我們該說一下第三折,第三折是一個平出的捺角,但是看圖片中的「天」字和「人」字的捺角底下都缺一塊,柳公權的「之」字也缺一塊,缺的原因是什麼?在這裡我們就要說到最開始講到的唐人用筆了,唐人用的筆筆尖特別的細長,筆肚特別的粗,而這個捺角最粗的位置則是「筆肚」所在紙張上最後的一下了,因為要出這個尖必須得邊走邊抬筆,抬到最粗的地方之後再抬筆就剩下又細又長的筆尖兒了,故而就形成了這種特有的捺角,有的學這種缺一塊的捺角,有的人不學這種缺一塊的捺角,究竟該學與不該學,我個人覺得學也可不學也可,這種捺角有它的美,就像刻印章一樣,原本秦漢印的邊緣由於鏽蝕或者磕碰,蓋出來的四邊都有殘破,而現在的篆刻家在刻完印章以後都會用刻刀把印章的四個邊緣敲的碎一些,追求一種斑駁的年代感,摩崖石刻也是如此,很多人在臨摹的時候也在追求一種風蝕的斑駁感,不寫這種捺角也沒有錯,因為那種捺角本來就是由於毛筆的不同自然產生的一種獨特風格。

我希望我所寫的這點東西能夠對於一些自學書法的朋友有一定的用處,不至於走彎路,我願意把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寫出來分享給大家,這也是我的發心,希望能夠對一些朋友有用處,當然,我的這些觀點也許有一些不成熟或者不正確,還望師友們多多批評斧正。

布爾晉時年二十有六寫於燕市

戊戌年二月三十日凌晨

布爾晉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爾晉 的精彩文章:

TAG:布爾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