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怕講話沒水平文章沒文采?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文丨顧易

編者按

為官者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取信於民,就應該內外兼修。今天我們繼續「字說為官」,說文解字「文」,學習為官者如何內外兼修。

文:智慧明達,心靈訴說

文,象形字。

甲骨文為,像一個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頭,向左右伸展的是兩臂,下部是兩腿,胸前刻有美觀的花紋。

金文為,形體基本上同於甲骨文。

小篆為,把胸前的花紋省略了。隸變楷書後寫作「文」。

《說文?文部》:「文,錯畫也。像交文,凡文之屬皆從文。」意思是說,文,交錯刻畫以成花紋,像交錯的花紋的樣子。大凡文的部屬都從文。「文」的本義為紋身。《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由花紋引申指文字,因為文字最初是照事物的形象畫出來的,是線條交錯組合的圖。由文字引申指文章、文獻。司馬遷《報任安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人們也講究儀容、禮儀。「文」側重於表達精神層面的字,如文化、文字、文明等。由於「文」與「武」相對立,「文」是治世的,是寬柔的,由此引申為柔和、不猛烈的,如「文火」、「文雅」、「文秀」等。我們把有一定條理、邏輯的文字稱為「文章」,「文章」語言優美,生動感人就稱為有「文采」,而擅長寫文章的人就是「文人」了。

以「文」組合的成語,多不勝數,這裡列舉一些:「百代文宗」,指在久遠的年代裡堪為文人楷模的人物;「博文約禮」,指廣求學問,恪守禮法;「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典章文物」,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斯文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文過飾非」,指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文不加點」,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溫文爾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止斯文。

文化是生活不可缺失之美

「文」最初的意義是紋理、花紋。在自然界中,有許多東西,天生就是很美麗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自然界的「文」之美:龍鳳以鱗羽呈現瑞祥,虎豹以毛色顯現雄姿。雲霞雕飾出的色彩,超過畫工下筆之精妙,草木開花,不經織女的巧手也神奇異常。這是一種自然之美,未加雕飾之美。而一些質樸的東西,經過「文」,才能顯現它的美,如一塊質樸的玉石,經過雕刻,就能彰其形色之美。人也一樣,只有經過文化的熏陶,才能體現其氣質美、形象美。

「文化」就是用「文」去教化。從書寫到書法,喝茶到茶道,體現為一種精神、道德,就上升為一種文化。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生髮展有密切的聯繫。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寫的符號,與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漢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線條富有變化,排列有明顯的工整化趨勢。戰國青銅器銘文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但直到此時,文字還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獻記載表明,人們還不曾把文字的線條結構與精神生活聯繫在一起。秦統一後,整理文字,刪除異體,創製小篆,富有裝飾風格,但小篆從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文明在交融、明達、變化中發展

「文」字下為「乂」,「乂」為「爻」的一半,「爻」的篆書與文相近,寫成,是八卦的一個符號,表示觥籌相交,這種相交可以產生出許多變化,是智慧明達的一個表現。「乂」又是一個平衡之形,象徵天地呼應,陰陽融合,剛柔相濟,男女交合,生態繁衍,物質與精神的統一等。

一種文化的發展,其生命力正在於交融,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雜交」優勢,植物界的「雜交」水稻已為人們所共知,「雜交」不但質量好,而且產量高。一個新的學科,通常都是交叉學科,兩種或者更多的學科交融而產生新的學科。近代科學發展特別是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國計民生中的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常常涉及不同學科的相互交織和相互滲透。慧能創立的「禪宗」,也是一個範例,他吸收了儒家文化的元素,把佛教中國化、通俗化、平民化,從而為普羅大眾所理解、接受。

文章是心靈的表達

文,從心,文為心聲。中國自古便有「文如其人」的說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性情是很正常的事情。當我們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時候,那種遣詞造句,用腔用調基本都是和自己當下的情緒相符合的。情緒激蕩,寫出來一定是一瀉千里、蕩氣迴腸;情緒平靜,寫出來一定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總體來說,文章語氣和個人當下心境是很相符的,也彰顯出一個人的心聲。

西諺有言:「看他與誰交友,便知其為人。」同樣,看他寫出什麼樣的作品,便知其為人。因為作者的思維、品行往往會流露於作品之中,這是不可避免的。

帕斯卡爾寫道:「人是會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毫無疑問,作品是作者思想的集中體現,文字是作者人品的載體之一。思想對人的調控往往是不自覺的,因而作者的品性往往無意識地表現在其作品之中。倘若刻意壓制自己,使自己的人品不表現出來,這樣的作品且不說完成之難,即便是完成了,也難以長遠地流傳下去。難以想像一個高尚的作者如何寫出低俗的作品,更難以想像一個低俗的作者如何寫出高雅的作品。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就曾坦言:「我的文字不過是我思想的涌流。」其實作者人品與作者的作品不啻上游與下游。沒有活躍靈動的源頭,又怎麼會有清澈澄凈的下游水呢?人們之所以可以「知人論事」,是因為特定的時代背景可以塑造作者,而作者又會通過其作品表現出自己以及所處的時代。了解一個作者可以更好地品味他的作品,那反過來,閱讀一部作品可以揣摩出作者的人品。這就是「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的原因所在。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誠哉斯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也應是如此。兩者完全一致是很難的,但兩者出現背離傾向也是不現實的。正是由於納蘭容若心有千千結,多愁善感,才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纏綿悱惻的詩句;正是由於林徽因在心中修籬種菊,才有了《你是人間四月天》這樣清新脫俗的作品;正是由於史鐵生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從容過生活,才有了《我與地壇》這樣一段令人動容的緣分!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通過作品這一窗口,作者的人品被定格。

文才是點滴的積累

文才需要一點一滴的培育。金文的「文」字還寫作「」,中間是一個點。點在文字中,表示加大和強調的意思。「文」中的一點表示「孕育」的意思。古語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滴水成河,粒米成籮」都是形容點滴孕育的強大力量,只有每天不斷的積累,才能成就「文」的輝煌。

漢代的王充是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是在十分清貧的情況下開始專心治學著書的。他家裡很窮,沒錢買書閱讀,就到洛陽的書店裡去讀書。讀一本就背一本,讀完一個店子,再讀另一個店子,在《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6類書,共13000卷,只要當時存世的,他幾乎都一一讀過。因此,他的腦海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王充從34歲開始寫《論衡》。為了能專心著作,他閉門謝客,拒絕一切應酬活動。在他卧室的窗檯書架上,到處放著刀筆和竹木筒,一有好的想法,就及時記錄下來,直至臨死前不久還堅持這麼做。因此為《論衡》積累了不少素材,使這部巨著得以順利完成。

官 箴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四教所先,符采相濟。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宗經》

【譯文】

人的德行決定文章的好與壞,而德行又是通過文辭才得以表現、加以流傳。孔子的文辭、德行、忠誠、信義這「四教」中,將文辭放在了首位,正如玉石必須有精緻的花紋一樣,相濟相成,文辭也必須與德行、忠誠、信義三者互相結合。後來人們勉勵道德、樹立聲名,都向聖人學習,只是於文章的寫作方面卻很少向聖人的經典學習。

【解讀】

什麼是「文」?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寫的文章,它們體現了一個人的德行。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德行,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文章,說出什麼樣的話。孔子的「四教」中,「文」被放在首位,是因為「文」最能表現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一個人展現給世人的形象也是通過「文」作為載體。換言之,「文」其實是一個人的形象。

《左傳》中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官者作為人民父母官,應該有一個正直的、高大的形象以作社會之表率,才能真正發揮自身能量,造福社會。但現在有個別為官者,發言常常言之無物,面對公眾所展現出的形象更是無能臃腫、一事無成,甚至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為官者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取信於民,就應該內外兼修,深入民間,體察民生,並且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只有真正內外兼修的官員,才能說出得民心的話,提出得民心的觀點,樹立良好形象。

字說為官

徵文啦!

《南方》雜誌訂閱電話

統籌丨戎明邁

編輯丨莫群 林琳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雜誌 的精彩文章:

為官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堅決不行
李克強:制止新官不理舊賬

TAG:南方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