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家花了四年籌備的中醫診所卻沒了診所樣

這家花了四年籌備的中醫診所卻沒了診所樣

社會辦醫 | 醫生集團 | 產業資本

多肽鏈

Medical-mRNA

轉載請與後台聯繫

北京·霄雲路,九都匯西門的底商一隅,乾草堂隱於其中。

受乾草堂張軍先生邀請參觀這家籌備了四年時間的中醫門診旗艦店,沿手機地圖大致定位尋去,乾草堂4月11日開始試運營,還未及掛出明顯的招牌。

透過一扇鋼門,裡面豁然開朗的是一片花木草池,中式傢具和仿古建風的裝飾,很講究的分布期間。門口畫架上,乾草堂的字畫墨跡未乾,筆墨間潛藏著主人家的內涵風韻。

這和我們見慣了的醫院門診環境完全不同。

▼ 乾草堂中醫門診內景▼

中庭在鋼構玻璃穹頂和捲簾的掩映之下,與古樸素簡的內飾和諧相映。

一側開出的魚池剛剛清洗消毒乾淨,等待錦鯉的到來;另一側麒麟獸鎮守診室,「治未病」和「治已病」兩亭各自東西。處處藏景緻,面面有書畫。不似醫療診所,到像是書院或者茶室。

尋艾灸清煙味,穿過五行要素的中式屏風門,經文書畫與堂椅之側,隱約三四間診療室,或推拿按摩經絡,或艾灸針灸穴位,這是中醫的「治未病」的主要手段。

主人介紹,乾草堂所處之地,周邊嘉和麗園、九都匯等一眾社區,聚集了很多使館區的工作人員,也自然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此地,這便是診所的第一客源。相較而言,外籍人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國醫的興趣越來越濃烈,因此也是借醫弘文,把醫療服務變成文化交流。這是個大命題,也是診所創立的使命。

當然,核心仍舊是在醫療服務上。「治未病」的理念其實無論文化背景的差異,都是現代人的必然需求,而中醫越來越多的「牆裡開花牆外香」,在海外市場越來越被接受,乃至推崇;而在「牆裡」雖然有傳承斷代,或者路徑偏頗,但群眾基礎是在的,市場教育成本可控。

▼乾草堂診療室就藏於這樣的環境之中▼

乾草堂的創始團隊很有趣,有曾經的跨國公司高管、有國畫大師、有國際會議翻譯者,當然也有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李文迅教授這樣的大醫生IP。

醫療服務是本質,無論診所的高端或者平民都必須用實際醫療效果,由患者來評定優劣。所以,核心的醫療服務團隊是最最關鍵的一環。

作為創始股東之一的李文迅教授自然是「最稀缺」的資源。坐診開方,「治已病」,李教授不僅親自上陣,還肩負醫療服務團隊培養的責任。因此這家「乾草堂李文迅店」日後會作為乾草堂連鎖品牌的「中心店」,擔當「跑模式」和負責向社區店或者其他店輸出賦能的職責。

▼ 李文迅教授(右)無疑是乾草堂的核心資源▼

學貫中西醫的李文迅教授也曾在很多診所執業,創辦乾草堂中醫診所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實踐,雖然他不問商業只專醫生本責,但在他看來這樣的業態確實是基層醫療服務中非常必要的一種。

而比較西醫診所只能根據西醫檢測化驗的各種指標來斷定病人的病症,但對於「指標正常,身體卻不太正常」的亞健康狀態,西醫沒有形成太多的健康管理服務系統。這恰是中醫凸顯優勢之處。

「亞健康人群」也是乾草堂客群定義中,最重要的一類客群。據李文迅教授介紹,乾草堂的診療服務流程與一般中醫診所並無太大差異,但在服務內容上卻是要豐富一些。

比如病患在開方抓藥之後,既可以選擇煎藥口服,也可以將方葯磨粉,用艾灸的方式通過穴位讓人體更好的吸收。這種艾灸葯餅的理療方法比通常的艾灸穴位最大的分別就是「用藥」上,醫生根據病人情況開的藥方是最關鍵的一環。

▼ 乾草堂主治醫生問診環境▼

再比如,乾草堂也在診所後堂建廚房,日後製作葯膳和各種健康食品,這與過去傳統中醫堂「前店後廠」的模式相仿。

「中藥只有醫者開方後才能是葯,否則就是草」李文迅教授認為,今日中國,中醫西化的趨勢下,中醫本就逐漸失去了最寶貴的立論體系,淪為雞肋。而當前「棄醫留葯」則是中醫怪現狀中,最糟糕的一個現象。

李文迅教授告訴筆者,一個中醫師基本上需要三年左右的培養周期就能獨立在診所服務,而乾草堂未來的連鎖擴張自然也就要依賴他所帶領團隊的不斷壯大。乾草堂這樣的中醫診所如果能實現市場化的實踐,則對於中醫的傳承發揚就會有新的意義。

▼ 「棄醫留葯」是中醫最糟糕的怪現狀▼

對於能否跑出一片市場,乾草堂的幾位創始人股東似乎並沒有什麼擔心。張軍告訴筆者,乾草堂還未開業時就有不少之前做「義診」或者其他渠道的客人找上門來,而且已經有了百萬收入進賬。

不過,單店的商業利益絕不會是乾草堂考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事實上,幾個背景不同的股東創始人,能用四年時間籌劃這樣一家診所,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完善商業模型和模式,建立各種服務標準,為未來連鎖化做準備。

至於引入資本,也並非迫切之事,因為醫療服務就是這樣「做的好的不需要引入資本,做的差的資本也看不上」。況且,像乾草堂這樣能花四年時間,文火煨出這樣的一間診所,怕是沒幾個投資人能懂其中味的。

在筆者參觀時,遇見前來理療的幾位患者,理療完畢不忘與李教授請教攀談一番,也表達了一些治療體驗與感受,看起來是很接受這樣的治療方式和環境。

醫患關係似乎並不適合用來表述這個環境場內人與人的聯繫。因為,這更像是三兩好友的一次閑淡聚會,並非是來看病治療的。

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筆者無法預料乾草堂能否一定成功,但至少積攢四年的這一步嘗試,顯然是開了個好頭。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多肽鏈 的精彩文章:

TAG:多肽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