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 類和對象
類定義
Kotlin 類可以包含:構造函數和初始化代碼塊、函數、屬性、內部類、對象聲明。
Kotlin 中使用關鍵字 class 聲明類,後面緊跟類名:
class Runoob { // 類名為 Runoob
// 大括弧內是類體構成}
我們也可以定義一個空類:
class Empty
可以在類中定義成員函數:
class Runoob() {
fun foo() { print("Foo") } // 成員函數}
類的屬性
屬性定義
類的屬性可以用關鍵字 var 聲明為可變的,否則使用只讀關鍵字 val 聲明為不可變。
class Runoob {
var name: String = ……
var url: String = ……
var city: String = ……}
我們可以像使用普通函數那樣使用構造函數創建類實例:
val site = Runoob() // Kotlin 中沒有 new 關鍵字
要使用一個屬性,只要用名稱引用它即可
site.name // 使用 . 號來引用site.url
Koltin 中的類可以有一個 主構造器,以及一個或多個次構造器,主構造器是類頭部的一部分,位於類名稱之後:
class Person constructor(firstName: String) {}
如果主構造器沒有任何註解,也沒有任何可見度修飾符,那麼constructor關鍵字可以省略。
class Person(firstName: String) {}
getter 和 setter
屬性聲明的完整語法:
var <propertyName>[: <PropertyType>] [= <property_initializer>]
[<getter>]
[<setter>]
getter 和 setter 都是可選
如果屬性類型可以從初始化語句或者類的成員函數中推斷出來,那就可以省去類型,val不允許設置setter函數,因為它是只讀的。
var allByDefault: Int? // 錯誤: 需要一個初始化語句, 默認實現了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var initialized = 1 // 類型為 Int, 默認實現了 getter 和 setterval simple: Int? // 類型為 Int ,默認實現 getter ,但必須在構造函數中初始化val inferredType = 1 // 類型為 Int 類型,默認實現 getter
實例
以下實例定義了一個 Person 類,包含兩個可變變數 lastName 和 no,lastName 修改了 getter 方法,no 修改了 setter 方法。
class Person {
var lastName: String = "zhang"
get() = field.toUpperCase() // 將變數賦值後轉換為大寫
set
var no: Int = 100
get() = field // 後端變數
set(value) {
if (value < 10) { // 如果傳入的值小於 10 返回該值
field = value } else {
field = -1 // 如果傳入的值大於等於 10 返回 -1
}
}
var heiht: Float = 145.4f
private set}// 測試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r person: Person = Person()
person.lastName = "wang"
println("lastName:${person.lastName}")
person.no = 9
println("no:${person.no}")
person.no = 20
println("no:${person.no}")}
輸出結果為:
lastName:WANGno:9no:-1
Kotlin 中類不能有欄位。提供了 Backing Fields(後端變數) 機制,備用欄位使用field關鍵字聲明,field 關鍵詞只能用於屬性的訪問器,如以上實例:
var no: Int = 100
get() = field // 後端變數
set(value) {
if (value < 10) { // 如果傳入的值小於 10 返回該值
field = value } else {
field = -1 // 如果傳入的值大於等於 10 返回 -1
}
}
非空屬性必須在定義的時候初始化,kotlin提供了一種可以延遲初始化的方案,使用 lateinit 關鍵字描述屬性:
public class MyTest {
lateinit var subject: TestSubject
@SetUp fun setup() {
subject = TestSubject()
}
@Test fun test() {
subject.method() // dereference directly
}}
主構造器
主構造器中不能包含任何代碼,初始化代碼可以放在初始化代碼段中,初始化代碼段使用 init 關鍵字作為前綴。
class Person constructor(firstName: String) {
init {
println("FirstName is $firstName")
}}
注意:主構造器的參數可以在初始化代碼段中使用,也可以在類主體n定義的屬性初始化代碼中使用。 一種簡潔語法,可以通過主構造器來定義屬性並初始化屬性值(可以是var或val):
class People(val firstName: String, val lastName: String) {
//...}
如果構造器有註解,或者有可見度修飾符,這時constructor關鍵字是必須的,註解和修飾符要放在它之前。
實例
創建一個 Runoob類,並通過構造函數傳入網站名:
class Runoob constructor(name: String) { // 類名為 Runoob
// 大括弧內是類體構成
var url: String = "http://www.runoob.com"
var country: String = "CN"
var siteName = name
init {
println("初始化網站名: ${name}")
}
fun printTest() {
println("我是類的函數")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runoob = Runoob("菜鳥教程")
println(runoob.siteName)
println(runoob.url)
println(runoob.country)
runoob.printTest()}
輸出結果為:
初始化網站名: 菜鳥教程菜鳥教程http://www.runoob.comCN我是類的函數
次構造函數
類也可以有二級構造函數,需要加前綴 constructor:
class Person {
constructor(parent: Person) {
parent.children.add(this)
}}
如果類有主構造函數,每個次構造函數都要,或直接或間接通過另一個次構造函數代理主構造函數。在同一個類中代理另一個構造函數使用 this 關鍵字:
class Person(val name: String) {
constructor (name: String, age:Int) : this(name) {
// 初始化...
}}
如果一個非抽象類沒有聲明構造函數(主構造函數或次構造函數),它會產生一個沒有參數的構造函數。構造函數是 public 。如果你不想你的類有公共的構造函數,你就得聲明一個空的主構造函數:
class DontCreateMe private constructor () {}
注意:在 JVM 虛擬機中,如果主構造函數的所有參數都有默認值,編譯器會生成一個附加的無參的構造函數,這個構造函數會直接使用默認值。這使得 Kotlin 可以更簡單的使用像 Jackson 或者 JPA 這樣使用無參構造函數來創建類實例的庫。
class Customer(val customerName: String = "")
實例
class Runoob constructor(name: String) { // 類名為 Runoob
// 大括弧內是類體構成
var url: String = "http://www.runoob.com"
var country: String = "CN"
var siteName = name
init {
println("初始化網站名: ${name}")
}
// 次構造函數
constructor (name: String, alexa: Int) : this(name) {
println("Alexa 排名 $alexa")
}
fun printTest() {
println("我是類的函數")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runoob = Runoob("菜鳥教程", 10000)
println(runoob.siteName)
println(runoob.url)
println(runoob.country)
runoob.printTest()}
輸出結果為:
初始化網站名: 菜鳥教程Alexa 排名 10000菜鳥教程http://www.runoob.comCN我是類的函數
抽象類
抽象是面向對象編程的特徵之一,類本身,或類中的部分成員,都可以聲明為abstract的。抽象成員在類中不存在具體的實現。
注意:無需對抽象類或抽象成員標註open註解。
open class Base {
open fun f() {}}abstract class Derived : Base() {
override abstract fun f()}
嵌套類
我們可以把類嵌套在其他類中,看以下實例:
class Outer { // 外部類
private val bar: Int = 1
class Nested { // 嵌套類
fun foo() = 2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demo = Outer.Nested().foo() // 調用格式:外部類.嵌套類.嵌套類方法/屬性
println(demo) // == 2}
內部類
內部類使用 inner 關鍵字來表示。
內部類會帶有一個對外部類的對象的引用,所以內部類可以訪問外部類成員屬性和成員函數。
class Outer {
private val bar: Int = 1
var v = "成員屬性"
/**嵌套內部類**/
inner class Inner {
fun foo() = bar // 訪問外部類成員
fun innerTest() {
var o = this@Outer //獲取外部類的成員變數
println("內部類可以引用外部類的成員,例如:" + o.v)
}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demo = Outer().Inner().foo()
println(demo) // 1
val demo2 = Outer().Inner().innerTest()
println(demo2) // 內部類可以引用外部類的成員,例如:成員屬性}
為了消除歧義,要訪問來自外部作用域的 this,我們使用this@label,其中 @label 是一個 代指 this 來源的標籤。
匿名內部類
使用對象表達式來創建匿名內部類:
class Test {
var v = "成員屬性"
fun setInterFace(test: TestInterFace) {
test.test()
}}/**
* 定義介面
*/interface TestInterFace {
fun test()}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r test = Test()
/**
* 採用對象表達式來創建介面對象,即匿名內部類的實例。
*/
test.setInterFace(object : TestInterFace {
override fun test() {
println("對象表達式創建匿名內部類的實例")
}
})}
類的修飾符
類的修飾符包括 classModifier 和_accessModifier_:
classModifier: 類屬性修飾符,標示類本身特性。
abstract // 抽象類 final // 類不可繼承,默認屬性enum // 枚舉類open // 類可繼承,類默認是final的annotation // 註解類
accessModifier: 訪問許可權修飾符
private // 僅在同一個文件中可見protected // 同一個文件中或子類可見public // 所有調用的地方都可見internal // 同一個模塊中可見
實例
// 文件名:example.ktpackage fooprivate fun foo() {} // 在 example.kt 內可見public var bar: Int = 5 // 該屬性隨處可見internal val baz = 6 // 相同模塊內可見
TAG:程序員小新人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