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病例說起:自動的骨盆上提旋轉是改善腦卒中患者非對稱步態的最重要機制!
年前我們腦損傷重症組有一位患者某某,年齡40多歲,身高180左右,體重190左右,病情也是比較重,出血量比較大,記得好像上下肢的恢復一直不理想,軟癱持續了一段時間,家裡比較急,後來我給了一些建議,做了GCT整體控制-三級感覺管理手法里的懸崖邊的訓練加上膝關節固定支具提早讓患者站立起來接受形意站樁接地氣的治療,恢復也算順利,逐步下肢產生了主動運動與抗重力伸展能力,並在繩帶手法控制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輔助步行了!因為醫保的問題,到了一段時間必須轉到外院繼續治療!
也是不久前,患者的太太又來到我們科,一看到我們的一些老患者非常吃驚,啊!你們都恢復這麼好啦!我的幾位患者也是非常開心的介紹最近的進步!同時也聽到患者家屬在抱怨自己家先生康復沒什麼進展,現在用拐狀步行,步態非常難看,而且看不到繼續進步的可能!又那麼年輕,一家裡都很著急!於是決定,一定還要回到我們科繼續治療!
大概經過10天左右的等待,終於住進來了,我一看患者狀態,拿著拐狀,非麻痹側上肢緊緊的抓住拐狀,整個肩胛骨都是緊張的翹起,拐杖遠遠的離開身體,非對稱性姿勢非常明顯,步行時患側足下垂稍內翻,但是能全足落地,膝過伸支撐,關鍵是非麻痹側下肢在支撐相是屈膝支撐,步態非常難看!據了解,在外院也是認真練了,橋式訓練、患腿負重控制訓練、核心訓練、骨盆分離訓練、步行訓練等!因為他去的醫院也是很不錯的三甲醫院康復科,很多治療師也是非常熟悉各種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的!那麼為什麼患者還是出現這麼嚴重的非對稱性姿勢呢?
其實這也與患者的個體特徵關係很多,身高比較高,體重比較大,年紀輕,所以常見的特徵就是一家人尤其是患者自己對康復的進程比較急,特別期望能快速實現功能進步,於是步行訓練與自我輔助步行就不可避免的被患者強化!畢竟治療師的治療時間是有限的!治療師又要面對多個患者,不可能把患者的自我功能管理那麼到位!不讓患者步行又不太可能!所以患者出現這麼嚴重的異常步態也是可以理解!實際上問題就是出在這裡了,身高高的患者肯定是特別的不穩定,也特別擔心摔倒,體重還比較重,一般治療師還支撐不了,患者又有強烈的步行慾望,於是患者就會出現用力的先向前邁患腿,強烈的去屈髖,整個過程用力步行,憋氣步行;因為足下垂,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劃圈步態,軀幹向非麻痹側傾斜,患側骨盆下降旋後狀態!非麻痹側下肢因為患者尋找安全穩定而選擇屈膝去降低重心,於是這種非對稱性姿勢就會被固定,患者也就進入一個平台期而很難進步!
患者是我的進修生學員阿亮接診的,該學員也是我過去繩帶療法班的學員,特意來我們醫院學習GCT整體控制療法的!技術緊緊圍繞引氣歸田積底氣,形意站樁接地氣的方式去提高的基本功,改善患者的身體姿勢模式!治療最大的特徵就是在不安全不穩定的情況下去訓練核心和站立姿勢,調節呼吸模式!通過幾天的調整整體功能改善了一些,輔助步行訓練就被提上日程,這也是最難的,理論談起來簡單,實現理論的具體技術就不那麼容易了,給患者選了幾根繩帶,一根黃帶,用來幫助患者穩定姿勢的,一根實用型步行帶矯正患者內翻的,一根黑帶矯正患者下肢外旋的!其實最重要的是步行時整體控制理念的滲透,我最強調的就是先邁非麻痹側的下肢,要求患者只考慮如何把非麻痹側下肢抗重伸直,不許屈膝,不許考慮患側下肢邁步,忘了患側下肢向前邁步,把注意力轉移到非麻痹側!開始患者不習慣,因為他太在乎自己的患側腿邁步了!經常還不經意的注意力轉移到患側,因為患側的行為比較困難啊,患者就會拚命的用力邁患腿,通過一次次的強調非麻痹側下肢先邁步,注意伸膝,在伸膝狀態下我們治療師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軀幹,希望在更直的位置啟動核心,啟動臀大肌臀中肌和腹肌,把對側的骨盆翹起來,並實現部分的骨盆自動上提旋轉機制,步子不圖快,只需要用心貫徹我的訓練思想!拒絕患者主動屈髖,此時阿亮也有疑問:「老師啊,患側的骨盆雖然啟動了,但是不到位啊,總體還是旋後的啊!」我回答:「這個不管,我只要非麻痹側抗重力伸直所形成的撬動麻痹側骨盆上提旋前的能力,有多少自動能力就多少,不圖完美!不許出現主動用力屈髖!」就這樣的輔助手法訓練,患者發現自己提骨盆輕鬆了,輕鬆就對了啊!我只要提高這種自動的能力!繩帶的幫助一部分是矯正患者姿勢,還有一部分就是用繩帶的彈性懸吊力實現患者的部分自動運動,配合治療師的手法配合,來實現患者自動的骨盆運動能力提高和動態下雙側下肢抗重力伸直能力的提高!
很自然的,患者每天都在進步著,也很有信心。不過醫保的周期又要到了,又要周轉到其他醫院了,期待我的簡述對同行能有幫助......
下面是我GCT整體控制-繩帶手法培訓班力課件描述的動態力學機制:
步行啟動後骨盆動態力學機制:足跟負重-同側下肢抗重力伸展-同側骨盆後傾-腹部向心收縮-背部離心收縮-對側骨盆後傾旋前上提。邁步的時候第一步一定要把重心調整在足跟上,而不是用脖子用腰代償用力使重心落在前足,重心落在前足支撐就產生不了同側的抗重力伸直,就產生不了骨盆的自動機制,而只會產生的一個讓患者拚命屈髖的患側下肢反應,當重心在足跟上時病人是不穩定的,患者不願意去做,但是不願意也要做,怎麼去做呢?治療師的手法可以去補充這種不安全,治療師手法學會引導患者抗重力伸直從而讓患者找到腳跟的感覺,髖膝踝垂直壓下去的感覺,此時不穩定的足跟支撐使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輸上去叫脊髓小腦束傳導,前庭脊髓束才能興奮,抗重力伸展能力和核心控制才能被進一步激活!患者的功能才能進步!
因為是隨手打的,錯字錯字我也不去檢查了,圖我也不加了,麻煩,懂我者自然懂,期待對治療同行有幫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