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一輪出行巨頭的博弈

新一輪出行巨頭的博弈

恭喜你找到最犀利也最有趣的創投公眾號

聽說關注並置頂"Vivi闖矽谷"的人都很酷

這是「Vivi闖矽谷」發布的第288篇文章

正文共:5836 字 19 圖

預計閱讀時間:15 分鐘

GIF

在了解Uber的近期大事件前,Vivi先為大家獻上一組融資快訊,與你一起尋找最具潛力的初創企業。

? NO.1

專註提供背景安全調查服務的公司Checkr

完成1億美元的C輪融資

Checkr宣布獲得由T. Rowe Price領導的C系列資金1億美元,後者由更早的支持者Accel和Y Combinator加入。2014年成立至今,Checkr共融資1.5億美元

按需出行類企業和外賣、生鮮配送公司是Checkr的兩大類客戶。按需服務的商業模式需要大量自由職業者,Checkr會對每位潛在求職者進行自動化的背景調查,最終給出一份員工背景調查報告

Checkr現在每個月進行100萬次的背景調查客戶數量超過10000家,囊括了一堆知名科技企業Uber、Lyft、Instacart、Grubhub等。Checkr未來的發展可期,公司創始人表示將與人力資源巨頭Adecco和保險公司Allstate合作,不僅為按需服務類企業服務,為更多類型的企業提供服務。

? NO.2

SpaceX擬融資5.07億美元

250億美元估值創新高

SpaceX正在籌集資金5.07億美元,,這筆交易對該公司的估值接近250億美元。這將使SpaceX成為最有價值的風投支持的私人科技公司之一,僅次於Uber和Airbnb

SpaceX於4月5日批准了系列I股票中的5.07億美元。該公司在2017年11月以208億美元的估值籌集了4.5億美元。自2015年以來,SpaceX的估值已經從100億美元增長了一倍多

SpaceX計劃今年完成約30次火箭發射任務,迄今為止已經完成7次。下周一,SpaceX計劃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一枚獵鷹9火箭,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一顆衛星。

? No.3

雲計算公司Zuora確定IPO價格為20美元

估值14.4億

訂閱計費軟體提供商Zuora的股價在首日交易中大幅上漲,在最初定價為14美元後收於20美元。在4月2日,該公司首次公布了它的目標價格範圍:每股9美元到11美元。周二,該公司將其目標股價提高到了每股11美元到13美元。該公司在2006年成立以來經過多輪風險投資後籌集了1.54億美元

Zuora公司提供計費和分析系統,可以讓企業用戶用來銷售其訂閱服務。該公司的競爭對手包括甲骨文和SAP。而它的另一個競爭對手Apttus也準備上市。

? No.4

Onapsis籌集3100萬美元的系列C資金

為實現ERP網路安全,由LLR合伙人領投

全球關鍵業務應用網路安全與合規專家Onapsis今天宣布,由新投資人LLR Partners領導的一項耗資3,100萬美元的C輪資金融資計劃,同時也有來自現有機構投資者,404 Ventures,Evolution Equity Partners和Arsenal Venture Partners的參與。

這標誌著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輪融資,使Onapsis的總投資達到6,200萬美元LLR Partners合伙人David Stienes也將加入公司董事會。

? No.5

Punchh獲2000萬美元B輪融資

為實體零售商提供更好的數據分析

Punchh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在線會員卡服務公司,現已發展成為一家營銷平台,為超過115家連鎖餐廳提供服務,包括必勝客和Quiznos。現在它籌集了2000萬美元的B系列產品,擴展到更多的零售垂直市場,並增加了雲軟體中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使用。這筆資金由藍寶石風險投資公司領導,由投資者Cervin Ventures參與。

加上它的天使和A系列融資,Punchh的總資金至今已達到約3100萬美元。該創業公司表示,其目標是為實體店提供與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巨頭相同水平的數據分析。

再將視線轉回到交通運輸業的科技巨頭Uber身上,Uber 上月宣布將以換取股權的方式,把旗下於東南亞地區的業務售予給對手 Grab,並且Uber獲得 Grab 27.5%的股份,在這其中值得思考的是Uber為何要退出東南亞市場,而背後的計划到底能否順利展開呢?

Grab收購Uber東南亞,是勝負已定,還是一場合謀壟斷?

在過去長達五年的時間裡,Grab與Uber在東南亞各國幾十個城市展開較量。對決的過程中,大量補貼、獎勵措施、各類優惠……兩方拼殺的方法幾乎可以簡單粗暴地稱為「燒錢大戰」。

而Grab全面接手Uber東南亞業務則意味著東南亞出行市場燒錢大戰宣告落幕,但劇情卻似曾相識:

?2016年,Uber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將中國業務出售給對手滴滴,並獲得滴滴17.5%的股權。

?2017年,在俄羅斯市場,Uber再度複製同一模 式,把當地業務轉讓給俄羅斯本土出行平台 Yandex,並獲得Yandex約37%的股權。

?2018年,再一次,Uber與東南亞本土出行平台Grab達成協議。Grab將收購Uber在東南亞的打車和外賣業務,以及接管大約500名員工;而同時,Uber獲得Grab27.5%的股份,Uber CEO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也將入主Grab董事會.

連續三年,看似節節敗退,而實際上Uber卻用更聰明的方式,換取了三大市場上主要競爭對手份額不小的股權

? 這也意味著,Uber業務版圖非但沒有受損,甚至可期待曾經的對手在各自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優勢後,可以斬獲的盈利。而餘下的精力和豐厚的資金,Uber可以用來專心投入到其他業務,同時加速推進IPO

? 還有分析認為,是Grab與Uber背後共同的投資方軟銀授意停止東南亞出行市場燒錢大戰的,於是雙方在東南亞市場上演了一幕各得其所的劇情。

? 雖然Grab與Uber雙方的確通過協議向外界表達了合併的意向,但似乎這次合併活動引來菲律賓和新加坡政府在於反競爭行為上的積極考量

? 按照原定計劃,Uber將於4月8日關閉新加坡服務。在新加坡市場競爭監管機構「新加坡競爭委員會」表示對Uber-Grab交易展開調查,評估該交易是否違反了新加坡的公平競爭法之後,Grab宣布把在該國關閉Uber服務的時間推遲至5月7日

? 新加坡競爭委員會此前還出台了一些臨時監管措施,要求Uber和Grab不得相互交換各自的機密信息,包括定價、客戶和司機等方面數據。Grab延長關閉Uber新加坡服務的時間,目的是讓新加坡競爭委員會有更多的評估時間,確保市場的開放性和競爭性

?而與新加坡一樣,菲律賓反壟斷監管部門也已要求Uber繼續在菲律賓國內自主經營。該部門仍在對Grab收購Uber東南亞業務的交易進行評估。按照Grab的計劃,Uber菲律賓服務於4月16日關閉。菲律賓反壟斷部門還要求Uber和Grab保持業務運營的獨立性,包括網約車和外賣平台,以及客戶和乘客資料庫

雖然Grab認為,該交易將會為網約車、送餐和交通服務增添活力和競爭性,而非減少競爭,且該次收購將提升客戶用車的效率,減少等候時間從而有利於顧客

「Grab一向客戶優先,這不會因該交易而改變。我們的定價自然將一直具有競爭力,包括計程車價格和其他形式的交通服務。無論如何,我們沒有提升基礎服務價格的打算,不必擔心突然的價格變動」Grab發言人此前曾表示。

但新加坡和菲律賓相關監管部門的擔心並不是不無道理,一旦兩大巨頭構成市場壟斷,短期內,無法指望有其他競爭者與之抗衡,價格上漲料想也會成為必然。對於是否應該支持兩家平台此次交易,還有待衡量。

撲朔迷離,Uber會不會撤離印度?

在Uber撤離東南亞之後,印度媒體一直在傳:Uber很可能放棄南亞次大陸。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在風雨飄搖中,印度是Uber不可沉沒的大陸。

和佔領東南亞市場的 Grab 一樣,Uber 和 Ola 都是軟銀投資項目。目前在印度市場勢均力敵,和之前在東南亞市場的局面十分相似。日前也有消息稱,Uber 和 Ola 正在談判,Ola 或將接管 Uber 的印度市場

? 在Uber 的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看來,印度顯然是一個「核心市場」,他在接受印度金融時報的採訪時說,Uber將「在印度投資,並且長期經營」。「在東南亞的交易能夠讓我們在核心市場上和對手進行真正的抗衡。」他說,「於此同時,還能夠讓我們在一些非核心市場上獲得不斷增值的股權。」

在退出東南亞市場之後,達拉·科斯羅薩西就放話,稱東南亞的撤退將是 Uber 最後一次從某個國際市場退出。

? Uber 內部的一位高管也表示,雖然 Uber 和 Ola 看起來廝殺激烈,但管理層並不認為 Ola 會成為他們真正的威脅。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Uber 在印度市場終將是會獲得盈利的。Uber在印度有很大的用戶群,每天的接單次數超過100萬次,雖然目前在印度市場獲得盈利對Uber來說會是一個挑戰,但卻並非沒有可能

雖然Uber 目前在印度市場進展緩慢,更多是因其近期總部的動蕩。一方面是新 CEO 全新的業務管理風格,另一方面是團隊所面臨的來自股東的壓力。但 Uber 的確沒有打算投降的意思,它們最近簽署了一項新的合作,邀請印度板球隊隊長 Virat Kohli作為 Uber 為期5年的形象大使。Virat Kohli 算得上是印度身價最高的明星之一,而板球作為印度的全民運動,在消費者中有著不可估量影響力。

? 只不過,軟銀可能並不這麼想。

自從 2018 年初一舉成為 Uber 最大股東以後,軟銀就變得大刀闊斧了起來。

從 2014 年首次注資印度打車軟體 Ola 起,到 2018 年初一舉成為 Uber 的最大股東。目前亞歐市場的幾大打車軟體,包括中國的滴滴、東南亞的 Grab都先後接受了軟銀的投資

面臨來自軟銀的壓力,「情況是不可預測的」。有Uber 內部高層表示,目前 Uber 在印度的業務面臨很多的壓力,必須要在 2019 年之前取得好的業績。否則,軟銀極有可能給高層施壓,要求他們與 Ola 進行業務合併,或者退出印度市場。雖然 CEO 和高管們都很看重印度市場,但這次的決定權未必會在他們手中

? 一邊是來自軟銀的高壓,一邊是競爭對手的迅速增長。

? 據業內初步估計,目前 Ola 的市場份額是65%~70%。儘管 Uber 一直堅持稱 Ola 的這些業績是建立在他們前期的努力之上,但在 Ola 從新加坡再次獲得10億美元的投資後,估值已達60億美元~70億美元。這股力量顯然不容小覷。

所以軟銀到底是否會讓Uber退出印度市場仍是未知。

禍不單行,Uber何去何從?

?近期的Uber面臨著許多動蕩,先是3月18日,Uber在亞利桑那州測試的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撞上了一名路人,最終導致該路人死亡次日,Uber宣布停止該公司在舊金山、匹茲堡、鳳凰城以及多倫多等多地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項目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日前又爆出Uber在2016年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直接導致超過2000萬包括姓名、電話號碼和電子郵箱地址在內的用戶信息遭到泄露

?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指責稱,Uber在發現這一數據泄露事件後近一年時間都沒有任何動作。甚至選擇和黑客達成一致,支付10萬元刪除數據並要求保密的做法來息事寧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而這些動蕩之後,更令人期待新任首席執行官科羅沙帶領Uber走向何方。

? 近期,科羅沙在華盛頓參加了一次高盛集團召集的有關未來城市交通出行的峰會,其中就談到了Uber的改革計劃。科羅沙表示,Uber未來的服務不僅局限於網約車領域,還將覆蓋汽車租賃、共享單車以及公交、地鐵等服務。

? 根據今年2月份Uber放出的財報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Uber的調整後凈營收同比增長61%,達到了22.2億美元。與此同時,該季度Uber平台的車費總額上升至110億美元

? 不過,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問題依舊很多,最明顯的就是虧損問題。2017年全年,Uber公司的營收為75億美元但虧損也達到45億美元。也就是說,如何能夠進一步的減少虧損成為了Uber公司最為現實的一個問題。

? 羅沙給出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全面改變經營模式。原本Uber是寄希望於無人駕駛能夠減少司機方面的成本,不過隨著測試時重大事故的發生,這種預期只能作罷。於是,科羅沙拿出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從一個網約車公司,全面轉型成為出行公司。

? 這樣的傾向並非沒有苗頭,今年一月份的時候,Uber就和JUMP在舊金山市合作運營了一個共享單車項目。本周,Uber收購電動共享單車初創公司JUMP的消息也得到了公司CEO瑞安·賴普奇的證實。由此可見,Uber對於其他出行方式的布局已經開始。

因為近期有大量專家對於網約車的未來持一個唱衰的態度,Uber發明的網約車模式,並沒有向他們所稱的那樣減少城市擁堵,反而讓城市交通更加惡化。一方面,手機打車更為方便,更多民眾放棄了效率更高的公交地鐵,乘坐小轎車。

另外一方面,網約車不再是所謂的「共享閑置汽車資源」,而是變成了全球數百萬人的全職兼職工作。許多民眾貸款購買汽車,成為Uber、Ola等公司的網約車司機,網約車數量的增加,自然導致交通更加擁堵。

據報道,在紐約等越來越多的城市,網約車數量超過了計程車,甚至高達計程車數倍之多,計程車正在變成一種小眾的交通工具。

不難看出,面對外界的批評,Uber和科羅沙準備讓Uber成為城市交通出行的一個環節進一步發揮公交系統的高效率優勢。這樣的表態,或許能為政府批准Uber運營帶來方便,但能否順利推進,還要看Uber的行動和造化了。

Uber的未來,依舊值得我們每一個期待。

Vivi也將一路同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 與創新者同行 ---

成為我們節目的贊助商&合作夥伴

讓您的品牌成為創新創業大軍的明星

成為我們節目的一部分

創新初創和投資人,參與我們

講述你們的故事

成為我們「闖矽谷」團隊的小夥伴,志願者

一起推動創新力量前行

聽說有趣有料的人都在這裡

《Vivi闖矽谷》內容已在全媒體平台同步發布。包括「一點資訊」、「愛奇藝」、「百度號」、「企鵝號」、「微博」、「優談」、「新浪看點」、「今日頭條」等主流媒體平台。

感謝你們用實際行動表示對Vivi的支持

原創不易,且行且珍惜

Vivi創矽谷管理員Colina

名稱: vivi_valle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vi闖矽谷 的精彩文章:

VR行至寒冰期,Oculus估價侵權問題纏身

TAG:Vivi闖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