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書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書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考試一個接著一個的當下,自己竟然抽出時間來寫隨筆,得先向自己與支持自己學習的人道一個歉。但事實上,這一個半月來,竟然只有今天這會是最輕鬆的,匆匆忙忙一天一夜之間,竟在此刻寫完了原本以為要一周才能寫完的材料。很久以來,就一直想的關於孔子的書評,但一直沒有找到恰當的思緒,也可能是思緒太多的緣故。

其實,大多是以道德理想為追求的人往往都活得十分沉重,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與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完全是兩碼事情。但這一類人,往往有著自己價值追求、精神動力,他們世俗事務面前雖然屢屢失意,但並沒有湮滅他們汲汲進取的決心,他們總是受到我們的推崇。

比如我們的孔子。52歲的時候,才仕途頗有起色,得以官至魯國大司寇。56歲以大司寇而代行「相事」,感覺一生的希望終有機會實現而面漏喜色時,因人讒言,就開始了其一生中最為困窘與顛沛的時期。從宋而逃至衛國,又因人讒言,孔子恐獲罪而逃;逃至陳國,因長相類於一個陽虎的人,又遭拘禁而幾乎喪命。在去宋國的路上,宋國司馬又設計殺他,於是又急匆匆逃走。逃到鄭國的時候,與同行的弟子走散,其一人立於城門,被路過的人描述為:「累累若喪家之狗」。爾後的幾年間孔子顛沛於衛國、趙國、楚國、陳國等地,曾幾度近於喪命,也偶受國王熱情接見,但不受啟用的結果仍然是一樣。

孔子當仕途不得意之時,求職失敗,心情欠佳之時,他會感嘆:「苟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但他終究是一個樂觀開朗又不輕易屈服的人。比如每次幾近喪命而臨危轉安,總不忘說道:天生我命,其他人又能奈我何的鏗鏘之語?別人笑他如喪家之犬,他也可以欣然答之:「然哉、然哉」。

但最終,命運也沒有讓他如願。在他六十五歲的時候,他才返回了他已經離開了14年的故國。而這個時候他,心境也早已大不同從前。對此,《史記》中的有一句經典總結:「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其實,我們常常產生誤解,以為儒家思想一律都是積極的,總是鼓勵人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是,即使某一類的思想是積極向上的,人也不可能是永遠是積極的。比如我們發現孔子對於大部分隱者大部分評價都很好,顯然認為隱者也有其價值。他還將隱者分為三類:孔子對隱者分為三類:像伯夷、叔齊那樣,不放棄自己意志,不犧牲自己尊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像柳下惠、少連那樣,意志和尊嚴有所犧牲,但言行合情合理(「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像虞仲、夷逸那樣,則是逃世隱居,放肆直言,不做壞事,不參與政治(「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參見:金庸:《笑傲江湖·後記》】

在一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體熱情與自己的價值偏好,用劉小楓的話來說,這叫生命的感覺,比如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研究邏輯命題。孔子汲汲於踐行其政治主張,也可以說是其個體熱情。我們也總是傾向於去實現自己個體生命中的熱情,採用的方式也有儒家眼中的積極與消極之分。不過,從個體而不是從一個學派的價值理念來看我們對待生命熱情的方式,就會發現堅持、放棄與改變個體的生命熱情,其實都是值得鼓勵與支持的。

真正的問題也許不在於我們實現個體生命熱情的方式,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在追求過程中的「求而不得」。求而不得的原因是很多樣的,有個體體質的先天因素,也有時局不利的社會因素,也有無從琢磨的偶然因素。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清楚認識到這一求而不得的因素所能存在的時間限度,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這個時候就顯得特別有意義。這也就是海明威的《老人與魚》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所在。任何聰明或者強悍的人都有其能力的限度,但有一類人卻一直與自己限度做著鬥爭,即使天然地接近這種求而不得的失敗,但其並沒有屈服其命運,他們展現了我們生命的堅韌。所以王小波會說:「他(老人)與其他許多人一樣,是強悍的人類的一員。我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性。」

現實當然不是這樣,我們無法人人在生命面前成為強悍的一員。我們常常在無法琢磨的局勢面前流下心力憔悴、失望透頂的眼淚。從孔子的汲汲於付諸於實現自己的抱負到最後的「孔子亦不求仕」、「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可以發現,在我們的個體熱情在得不到實現的時候,我們選擇與生活妥協妥協,接受生命的不完滿並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畢竟我們的大聖人都尚且如此。當然,我們也可以繼續發現其他個體的熱情。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動輒就將自己的生命固定於僅有的生命熱情與信念。世界的構成與我們個體追求、倫理信念差異懸殊,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自己賴以存在價值觀念的破碎也就不可避免。當然,這一類人也很可能無法過上孔子和他弟子所描繪的愜意生活:「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而要淪為孔子所說的:「小人長戚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商案例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民商案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