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封建王朝大多亡於土地兼并」?這個因素才是滅亡的根本原因
一個歷史教科書上白紙黑字寫了很多年的結論。封建王朝大多亡於土地兼并。
這句話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真正明白,也很奇怪,在一向強調集體主義的中國,許多人的歷史觀居然是英雄史觀。總是認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晚期如果出現了幾個明君賢臣良將就可以力挽狂瀾。
中國歷史上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不外乎是,馬上得天下,休養生息,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盛極而衰,苟延殘喘的輪迴。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也逃不掉這種規律的根源,在於國家本質上的經濟制度是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
天下只有農民和地主兩個階級,國家絕大多數人口是指著土地吃飯的農民,朝廷的稅收也來自農業。生產力幾乎始終就是那個水平,唐代農民的願望是1頭牛3畝地,到清代農民也是這個願望。官府的主要職責就是豐年收糧,災年賑災。不論荒年豐年,總有貧農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要賣地,賣了地就只能淪落到地主做佃農,土地兼并愈嚴重佃農就愈多,一旦到了災年大量佃農活不下去就有了流民造反,封建王朝到了這一步基本就無力回天了。
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階級。因此,王朝興衰的規律就不難理解了。新政權建立,蛋糕重新分配,只要朝廷不是太作死,減少收稅,減少傜役,經濟自然就發展起來。經過幾代積累,國庫充實,皇帝自然就可以摩拳擦掌,開疆拓土,王朝達到全盛。
戰爭的開銷把幾代人的積累的財富揮霍掉,再加上奉養皇室宗親的開支,官員的日益貪腐,土地兼并稅收減少,國庫逐漸空虛,王朝開始衰敗。到了王朝的晚期,土地兼并嚴重,流民四起,鎮壓要銀子,抵禦外患要銀子,如果再來個自然災害,王朝衰落的天下大勢,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幾個人所能改變的。
根本原因在於制度啊。
※豐紳殷德,皇帝親自賜姓,卻被父親所連累,連賜名到最後也成了一個笑話
TAG:小橙子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