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發奎一生中的兩個堅定立場,忠於汪精衛,反對蔣委員長

張發奎一生中的兩個堅定立場,忠於汪精衛,反對蔣委員長

張發奎是正宗粵軍出身,而且出身貧寒。所以,他從當團長開始,就在部隊里訂規矩,不許剋扣官兵軍餉,不許吃空額,把每個月軍餉里剩餘下來的錢積累起來,形成一個類似於公積金的款項,用這個款項改善士兵生活,資助家庭困難的士兵。

北伐發動的時候,他時為國民政府下轄的第四軍的第十二師師長,軍長為李濟深。北伐戰爭開始後,國軍出兵北伐,第四軍一部留下來留守,第十二和第十一兩個師出征。因為戰爭中部隊接受投降和俘虜,部隊擴大很快,到武漢時,張發奎已經升任第四軍軍長,並且擔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

北伐中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就是張發奎的手下,葉劍英也曾在張發奎手下任參謀長。南昌起義發生的時候,起義隊伍一開始的計劃就是挾持張發奎,逼他一起參加起義。在起義發生後,發表的公開文告中,張發奎的名字也出現在當時的領導人之中,實際上是借用了他的名義。

張發奎作為一個廣東人,又出自粵軍,所以地方意識是非常強的。在汪精衛投降日寇之前,張發奎在政治上基本上是唯汪精衛馬首是瞻,汪精衛讓反蔣,他就會反蔣。其實,對張發奎這樣的廣東人來說,因為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是廣東人,而且國民黨在與北洋政府對峙時期長期以廣東為根據地,所以國民黨中的主流都是廣東人,他們也把國民黨和國民政府視為廣東人的黨和廣東人的政府。

所以,北伐之後蔣介石以江浙人為嫡系,在廣東人看來就是蔣介石在摘桃子,篡奪廣東人的革命果實。他們也認為,汪精衛才是孫中山真正的學生,也是孫中山正統的傳人,蔣委員長根本上就是一個篡位的壞人。西山會議派實際上也是以廣東籍的國民黨元老為核心,他們在政治上只服從於汪精衛和胡漢民,對蔣委員長完全不感冒。

寧漢之爭發生後,廣東籍的國民黨元老基本上都選擇了支持武漢方面。而在寧漢合流之後,廣東籍的國民黨元老也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人選擇以胡漢民為領袖,一部分人繼續堅持以汪精衛為領袖。蔣委員長和胡漢民合作,胡漢民主持黨務,蔣委員長主持軍事,驅逐了汪精衛之後,汪精衛鼓動粵軍反蔣,張發奎也參加了。

張發奎在政治上,除了忠於汪精衛之外,另一個長期堅持的立場就是堅決反蔣。九一八之後,張發奎又在廣東反動反蔣。1935年,發生了兩廣事變,粵桂兩省聯手,以抗日為名,通電全國,要求湖南的何鍵要麼和他們一起抗日,要麼就讓開大路,讓廣東部隊北上去抗日。這當然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他們的目的還是反蔣。

這次反蔣失敗後,張發奎基本上就失去了他的軍隊,再沒有與蔣委員長叫板的實力了,只能在政治上下手。雖然他也奉國民政府和蔣委員長的命令,參加了淞滬會戰和粵北會戰等戰役,但都是讓他去指揮臨時抽調組建的部隊,戰爭結束馬上就各自歸建了,並沒有變成他自己的本錢。

解放戰爭期間,張發奎沒有實際職務,基本上是悠遊歲月度日,同時聯絡各地軍閥,如李宗仁、閻錫山等人,進行反蔣活動。1948年,國軍兵敗如山倒,美國人對委員長也不再繼續支持,所以國民黨內部的反蔣勢力在這段時間內形成了一個反蔣聯盟,從而實現了逼蔣委員長在1949年元旦通電辭職的目的,李宗仁任代總統,閻錫山任行政院長,張發奎在這之後擔任了一段時間的陸軍總司令。

不過,這個反蔣聯盟在反蔣的時候,政治上的另一個旗號就是要和土共進行談判,達成停戰。但在他們這個草台班子匆匆上台之際,國軍在三大戰役中全面敗北,大勢已去,他們原來希望的劃江而治實際上也不可能了。解放軍渡江之後,國民政府先是匆匆忙忙的遷往廣州,之後又宣布遷往重慶,最後遷到了台北。

但在國民政府從南京遷往廣州的時候,還是李宗仁、閻錫山主持,等到遷往重慶的時候,已經實際上是蔣委員長在控制局勢了。所以,廣州解放後,李宗仁和張發奎就直接去了香港,而沒有去台灣。之後,在台灣的國民政府曾經試圖引誘他們到台灣去,但他們寧可選擇直接去美國,也不願意去台灣。原因自然不難理解,他們當然都很清楚,自己反蔣反了一輩子,去了台灣肯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張發奎的回憶錄也是中情局資助下寫成的,裡面有不少有意思的資料,可以看看。其中最猛的一個猛料就是,九一八事變實際上是日本人配合胡漢民進行反蔣的行動,但陰差陽錯,卻變成了日本人將錯就錯,趁機徹底佔領東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武彈史 的精彩文章:

魯能客戰恆大,誰能佔領中場,誰就將贏得勝利
裁判已經儘力了,建業還是沒能阻擋上港五連勝的腳步

TAG:蕭武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