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史上「最摳門」的皇帝,穿補丁衣服吃燒餅,卻挽救不了江河日下的王朝

他是史上「最摳門」的皇帝,穿補丁衣服吃燒餅,卻挽救不了江河日下的王朝

原標題:他是史上「最摳門」的皇帝,穿補丁衣服吃燒餅,卻挽救不了江河日下的王朝


全文共5218字 | 閱讀需要11分鐘


01


「摳門」之路


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林則徐因虎門銷煙和堅決抵抗外來侵略而成為民族英雄,而投降派的琦善因私自簽訂條約和諸多投降行徑而被定性為賣國賊。

但在那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大變革時代,拋開民族英雄與賣國賊,想通過另外一個視角來探究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最為關鍵的一個人物莫過於當時的皇帝——道光,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道光,其個人性格和治國方式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道光在位的三十年間,一條節儉的主線貫穿始終,對道光皇帝的性格與理政方式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感受那段歷史並從中獲得借鑒。



道光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在道光十歲時,曾跟隨自己的祖父乾隆打獵獲鹿,乾隆皇帝大喜,賜黃馬褂、花翎。嘉慶十八年(1813),天理教徒圍攻紫禁城時,他又親自用鳥槍擊殺了兩名翻越宮牆的教徒,由此備受嘉慶皇帝的器重,被封為和碩智親王,所用的鳥槍也被賜名「威烈」。嘉慶二十五年(1820),嘉慶皇帝在避暑山莊駕崩,皇次子旻寧繼位,改元道光。於是,清朝歷史上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以「摳門」而揚名的道光皇帝登上了歷史舞台。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 皇帝貴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皇帝本身就是財富與權力的代名詞。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做到了皇帝,只要不是像秦始皇大修阿房,徵發民力過度;不是像乾隆大修圓明園,耗損國力以外,生活上哪怕奢華一些,在史書上也並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然而繼位以後的道光,卻一發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一條與前代諸君,尤其是他爺爺乾隆截然相反的「摳門」之路。


02


燒餅與燈油



在道光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嘉慶帝曾帶他去盛京謁陵,主要目的在於緬懷一下滿清進關之前的列祖列宗,想讓還是皇子的道光認識到祖宗創業的艱難,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旻寧沒有讓他的父親失望,到盛京沒多久,旻寧就被祖先儉樸的生活方式深深感動。回到京城後,旻寧立馬下令把自己屋子裡除了桌椅以外的擺設全部搬走,成為最早的「極簡主義者」。但僅僅這樣旻寧覺著還是有些不夠,本著一切皆省的原則,乾脆把內膳也給停了,每天只打發個小太監去買燒餅。並且晚上絕不熬夜,吃完就睡,將燈油錢也給省了下來。


當時很多人認為旻寧的節儉只是做做樣子,給自己增添政治籌碼而已。但登基以後的道光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光是「真」節儉,還真「摳」到了骨子裡。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是如此。登基沒多久的道光立馬下發了一道名為《御制聲色貨利諭》的勤儉節約宣言書,頒布全國。在這道上諭中,道光反覆強調崇儉抑奢的重要性,表示官員們和皇帝都要以身作則。詔書一下,各地官員紛紛上書表示贊同,為領導以身作則點贊。


據記載,道光皇帝生活上所用的物品,都是最為普通的,宮中內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道光的一日三餐不過四樣菜肴;原本花費頗大的萬壽節(皇帝生日)、千秋節(皇后生日)等慶典也一律取消;道光還屢次下令,停止了各省向宮中的進貢。作為封建社會的皇帝能有這種節儉的意識,確實難得可貴。放在任何王朝也都夠在史書上留下一筆,讓後世傳頌。但「摳」到了骨子裡的道光同時還規定,宮中妃嬪女子不得穿錦繡華服;不準吃肉;還都要學習針線活,縫補破舊衣服。道光皇帝自己除了龍袍以外的衣服也全都打了補丁,並且「衣非三浣不易(上、中、下三浣,一個月)」, 一個月換一次衣服,也真是苦了道光身邊的那些妃嬪。進宮不但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還得天天聞皇帝身上的那股味。


道光皇帝對皇后的感情很深厚,有一次道光皇帝破例打算給皇后舉辦一場壽宴。消息傳出去以後,宮中內外奔走相告。到了過壽的那天,王公貴族們獻上壽禮便在一邊等著吃壽宴,結果開席的時候卻都傻了眼,每人面前只有一碗麵條,赴宴的王公們都很為難,不敢動筷,怕自己一筷子下去見了碗底,掃了皇帝的面子,不過估計後來道光皇帝也覺著面子上過不去,便又特批御膳房殺了兩頭豬。吃慣了山珍海味的王公們雖然看不上眼,卻還是表現出一副受了莫大恩典的樣子,畢竟能吃皇帝的一頓飯,不是一般的難得。


03


那碗「片湯兒」


道光帝自幼聰明好學,成年後長期在宮中習政,並且親身經歷過白蓮教起義。他對當時統治階級與國家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的認識。道光皇帝即位之初,接手的是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帝國。國家吏治敗壞,大小官吏多沉湎聲色,昏聵無能,清王朝面臨嚴重的政權危機。為了挽回局勢,道光帝也採取了一些手段。他打擊權臣;淘汰冗官冗吏;在小範圍內進行了一些變革;勤於朝政,同時用極端的節儉來要求自己。但這些措施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所謂的變革成為一種形式主義,官場風氣照樣腐化不堪,奢靡成風。



道光年間,張集馨任陝西督糧道,為了得到這個眾人眼中的肥差,他在京中應酬花費的金額達一萬七千兩白銀,全是他靠貸款所得。然而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張集馨不僅還清了這一萬八千兩的銀子,而且手裡還剩下將近萬兩的私藏。據他記載,當時來往於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的官員經過西安時,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過客到境,糧道隨將軍、中丞等在官廳迎接……一面張燈結綵,傳戲備席。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制錢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斷不能少。其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見求,否則謂道中慳吝。」


地方如此,中央更是烏煙瘴氣,中飽私囊。有一天,道光帝想吃「片湯兒」,一碗片湯在宮外前門大街值四十文,而內務府報上來的帳卻達萬兩。道光皇帝極其憤怒,而內務府的理由卻很充分。皇帝想吃片湯,御膳房自然要增加片湯膳房,還要增加一套班子,萬兩白銀算是便宜的。道光帝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皇帝褲子上磨了個洞,內務府報上來的帳一個補丁值一千兩,道光大怒,責問內務府大臣,而內務府卻辯稱皇帝的褲子是湖綢,要專門從各種綢緞上找出花紋相同的,並且要運回產地進行修補,來回運費和押運費算起來,剛好一千兩。內務府愚弄皇帝,道光心裡雖然清楚,卻也無可奈何。身上打著補丁的道光,與動輒萬兩的內務府放在一起,不免有一種可笑的悲哀。


04

「多磕頭,少說話」


皇帝喜歡身上打補丁,大臣們自然投其所好。道光朝時,京中二手衣服市場很火爆,很多大臣最為發愁的便是如何把新衣服給做舊,好方便自己在金鑾殿上博得聖上的青睞。而真正能和道光帝湊在一塊的,莫過於道光朝首席軍機大臣、三朝元老曹振鏞。曹振鏞與道光皇帝有共同的價值觀,雖官至軍機大臣,卻是典型的一毛不拔,下班後不光親自去買菜,還時常因為缺斤少兩與菜農吵得臉紅脖子粗。一天上朝時,道光看到了曹振鏞身上的兩個大補丁,感到非常高興,因為自己身上只有一個補丁,道光便問曹振鏞一個補丁多少錢,曹振鏞答:「三錢」,道光便感到十分驚訝,因為自己衣服上的補丁內務府報賬是五兩銀子一個,褲子上的都達到了千兩,曹振鏞擔心自己得罪了內務府,便急忙說,皇上的補丁比臣子的要考究,所以價格貴。


道光當政三十年,最為信任和器重的樞臣莫過於曹振鏞、穆彰阿二人。曹振鏞作為漢人,在滿漢大防的清朝能夠做到首席軍機、三朝元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為官五十載而平安無事,終有清一代,絕無僅有。道光帝即位後,曹振鏞以「小心謹慎,一守文法」被道光皇帝重用和信任。有後輩請教其為官之道,曹振鏞答:「但多磕頭,少說話耳」。曹氏輔政十五年,唯唯諾諾,平庸而無變革,群臣不敢講真話,欺上瞞下之風吹遍了朝野上下。


道光帝後期重用善於逢迎聖意的穆彰阿,有一年皇太后過生日,照例應該大操大辦一次,但是道光帝不捨得花錢,很是糾結為難。看到心疼錢的道光帝如此為難,穆彰阿便承諾不費朝廷銀兩來給太后辦理慶典,不捨得花錢的道光帝滿心歡喜地把這項任務交給了穆彰阿。穆彰阿則趁機在京中向大小官員索要孝敬錢,大小官員拼拼湊湊,從 100 兩報效起,總督部臣直報效到三五十萬兩為止。慶典過後,穆彰阿獲利千萬,賺了個盆滿缽滿。得寵後的穆彰阿還縱容黨羽貪贓枉法,使得道光朝的吏治敗壞日甚一日。


05


能省則再省


道光皇帝融入到骨子裡的「摳門」,不光鉗制了群臣,對於軍事的發展和建設也產生了很消極的影響。清政府每年撥款百萬用於治河,但多半都被地方上的貪官污吏給私吞,道光對於這種情況也有所了解,因此每當大臣們討論諸如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只要一提到撥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悅之色。久而久之,大臣們摸清了上意,自然也就不再自討沒趣。



有意思的是,道光皇帝哪怕派兵出征,也是千叮萬囑地告訴將軍們能少花錢就少花錢。張格爾叛亂時,道光皇帝曾細心安排道:「隨時體察情形,可買則買,應少買則少買,儻不應該買則竟不必買」平定張格爾的叛亂後,將軍和大臣們認為現有兵力不足以設防,經過討論,群臣一致認為需要增兵,但是考慮到道光皇帝的「摳門」,他們精簡了人員,得出了需要增兵一萬八千員的結論。但就是這樣,道光皇帝還嫌人數太多,花費太大,又一口氣砍掉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只批准六千人。


六千人的兵力不足以守護整個新疆,於是大臣和將軍們提出了只駐紮在東部,讓西部自治的方案。但是道光回過頭來罵他們喪盡天良,花了錢還不辦事。皇帝一生氣,大臣們也很為難,此事便一直懸而未決。後來經過多方爭論,不知道哪位天才腦子一熱,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乾脆從內地各省裁兵,用裁掉的空額補上那一萬八千布防人員的花費,道光皇帝很是贊成這個方案,畢竟沒有增加什麼花銷,便心滿意足地給批准了,但內地各省的軍隊也就因此更加羸弱不堪,為後來太平天國橫掃半個中國埋下了伏筆。

06


左搖右晃,虎頭蛇尾


道光皇帝理政只知守成,節儉以求國富的性格,極大地影響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對英軍的作戰。鴉片戰爭剛爆發的時候,道光皇帝是一個堅定的抵抗派,但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以後,道光皇帝便時而堅定時而軟弱,在「戰」與「和」上左右搖擺不定。例如他曾重治過林則徐,也「斬監侯」過投降派的琦善,這種信念上的左右搖擺,貫穿於整個鴉片戰爭的中後期。


當英軍第一次攻陷定海時,他嚴令清軍與其對抗,並調兵遣將給予增援。但當英軍北上天津,到了大沽口的時候,驚恐的他又主張和談。當和談破滅,沙角、大角淪陷時,他再次下令對英軍宣戰,並再次調集各省援兵參戰,當英軍第二次攻陷定海時,他下令清軍對佔領了浙東三鎮的英軍進行大反攻,在收復浙東三鎮的戰事失敗以後,清軍損兵折將。看不到戰果的道光皇帝開始心疼起對英作戰所花費的銀子,開始徹底地倒向了投降派,毅然決然選擇了妥協,遣返徵調的其他省份的士兵,並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對於道光而言,雖然仗打輸了,簽的條約損了些上國的顏面,但好在也算結束了戰爭,使得天下重歸太平,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打仗太費錢。



縱觀整個鴉片戰爭期間,道光及其領導下的清政府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方針,戰爭期間也沒有一個堅定的作戰信念,總是虎頭蛇尾,左右搖擺。道光的搖擺不定,最終導致了清朝在作戰中損失慘重。而道光所任用的將帥在軍事上大多軟弱無能,官場上卻擅長花言巧語、欺上瞞下,意志不堅定的道光帝被他們的觀點所左右,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了整場戰爭的失敗。


07


積重難返


戰後,道光還「不知英國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 甚至「晚年惡聞洋務及災荒盜賊事」,徹底陷入自我麻醉的地步。到了鴉片戰爭以後,葡萄牙強佔澳門,地方官直接瞞騙不報;也是此時,洪秀全在廣西已經擁兵數萬,正在積極準備起兵。道光皇帝就在官員們的互相哄騙下,勉強自我安慰,陷入了自我麻痹中,認為自己的守成與勤政使得天下重歸太平。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但也給江河日下的大清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機遇。戰爭給封閉的中國打開了一個窗口,給渴望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認識西方、學習西方科技的機會,但道光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卻沒有幡然有悟,奮起直追。直到最後去世,也沒有進行學習和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清朝喪失了發展的寶貴時機。


道光三十年(1850),節儉一輩子的道光皇帝駕崩,葬於清西陵之慕陵。有意思的是,一生恪守祖訓而不敢逾矩的道光皇帝卻在陵寢的建造上違背祖訓。乾隆以後的清帝陵寢按照昭穆制度分葬東西二陵,按照祖訓,道光皇帝的陵寢應在東陵。但道光一直渴望葬在父母身邊,從而使慕陵幾次遷址,最後修在了西陵。雖然慕陵在修建過程中縮小了工程量,但設計方面外儉內奢,所花費的銀兩居然超過了慈禧太后,陵寢的奢侈與道光皇帝節儉的一生構成了絕妙的諷刺。


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帝,道光能夠意識到崇儉抑奢的重要性,並且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但道光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一昧的追求節儉守成,因循守舊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局勢。道光朝所進行的一些改革沒有對帝國的體制產生根本變動,僅僅是對旁枝末節進行了整理,更像是粉飾門面,而不是重建新的體制。道光朝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失敗,給咸豐留下了一個更爛的攤子,最終使得清政府一敗再敗,積重而難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聚焦 | 福島核泄露過去幾年了,現在的樣子如同世界末日
「尋根之旅」研學旅行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