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的智慧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說過,建立了功勛但不居功,那麼功德就仍然屬於你。如果你居功自傲,那麼你不但會喪失功德,還會招來禍患。比如文種、韓信等人。其實,不管是戰功,還是什麼功,包括財富、修道,都不能傲慢,不能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你一旦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容易惹禍。
所以,老子又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你得到成功、有了名氣之後,要懂得身退。所謂的身退,不是讓你不再積極進取,而是讓你不要虛榮心膨脹,要懂得退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
曾國藩和「求闕齋」
曾國藩家有一間屋子叫「求闕齋」,他在家書中寫道:「兄嘗觀《易》之道,查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闕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後來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求闕齋記》:「囯藩讀《易》,至《臨》而喟然嘆曰:天地之氣,陽至矣,則退而生陰;陰至矣,則進而生陽。一損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闕……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於咎,而或錫之褔,所謂不稱其服者歟?於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意思是做人不要追求圓滿,寧可留一點缺憾。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知道這道理的,最後都功成名就、得到善終了;不知道這一點,過於追求完美,不曉得進退之道的,大多都不能善終。
在處世方面,就是不要居功貪位,不要覺得天下離了你不行。
尤其在生活之中,不要老是把對別人的好掛在嘴上,不要老是覺得我為你做過什麼,永遠不要這樣。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是別人的恩人,反而永遠都要覺得別人給了你機會。要永遠低調,永遠覺著自己應該做。當別人給了你幫助他的機會時,要從心底里感激他,感謝這個機會。所以,許多時候,很多人的東西,我都接受,也包括他的好心情。
修行做事的時候不要著急。我常說,我們又不急著去死,為啥要走極端,不愛護自己的身體呢?做人做事都要走中道。「銳必折」,過於尖銳,必然會折斷,許多時候,遲鈍一點,活泛一點,寬容一點,會更好。
尤其在修道、煉丹的時候,是特別注重火候的。當你練到極致的時候,你的生命中會出現一種很強烈的能量,它類似於神通、特異功能。這時,其實就有點太滿了,你要懂得退,也要明白,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感性走向極端了。那麼,就退一退,緩一緩,不要著急,不要過於追求一些功能。尤其在煉內丹的時候,一定要掌握火候,不夠不行,過猶不及。一過,聚起來的氣就散掉了。
這裡也是老子指出的一個修道竅訣。所以,不管你修武火還是文火,還是其他的東西,都要特別注重養練結合。所謂的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任,就像你蓋住了火星,但開水仍然是熱的。這時,你要把學到的知識用上,得到了智慧也要用上。不管你得到了什麼智慧,都要用於生活。不要著急地、囫圇吞棗地吞下更多的東西,而要以用為主。學一點,用一點,慢慢地,從從容容地過生活,從從容容地修道,從從容容地鍛煉。
我愛打太極拳。有人就問我,這樣打,有沒有什麼意義?我說沒有意義。他又問我,那您為什麼要打呢?我說,因為我活著啊,我既然活著,總得做些事情。
我告訴大家,太極拳真要起作用,一定要天天打,打上一輩子。只要有二十一天不打,你就等於沒有打過。鍛煉身體也是這樣。所以你剛開始非常精進,過於折磨身體地去練,其實意義不大。「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要慢慢地,從容地,像樹木成長、小孩子長大那樣,做你該做的事情,不要著急,永遠不要著急,修道也是這樣,調心也是這樣。慢慢地,從容地在日常生活中長大,體悟你學到的知識。
要知道,智慧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修道、成就也是生活方式。把你的智慧和慈悲用在生活中,用於社會,用於利他,就是成就。沒有利他的行為,就沒有智慧和慈悲,也沒有成就。你也許覺得你有很好的覺受,但人們根本不在乎你內心那些神神道道的東西,他在乎的,永遠是你為這個社會、為別人做了什麼。
所以,這一章的內容很有意思,希望大家能記住它,能在生活中用起來。無論做什麼,都不要太急了。
(編輯甘棠,作者雪漠,本文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第一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