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普仁、陸瘦燕關於針灸治療偏頭痛醫案,值得珍藏學習
賀普仁
頭痛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偏頭痛在針灸門診中佔有相當多的數字,劇烈發作的時候,能嚴重地影響患者的工作和學習,因此在針灸門診中,如何提高該病的療效,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現結合文獻談談我個人的體會,試圖從臨床角度闡明偏頭痛的病因和分型,以及針灸治療的規律。
理論探討
經典文獻對本症的原因,治療做過言簡意賅的記載。《靈樞?厥病篇》云:「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歷代醫家通過豐富的臨床實踐,對本症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我們通過臨床觀察,結合文獻記載,認為偏頭痛一症除了具有一般頭痛的共同性質外,在病因,病理,治療等方面還有許多特點。
(一)病因
本病發生,內因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頭為諸陽之會,精華升降之所,外有毛,發,肉,筋,骨所衛,內有清陽煦化,若外固內充,諸邪不能上犯,必待衛外失職,或清陽窒塞,諸邪方能侵襲。細言之,有風邪乘虛客於少陽者,多屬風寒,有陽氣窒塞,少陽經脈不通者,多屬脾虛濕盛,有肝膽風熱,挾痰上逆者,多屬痰火。實為風,痰,火合而為病。
外因方面,六淫中的風寒最為多見,但從臨床看來,風寒是外因是「條件」。發病的根據仍是「內因」。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肉腠閉據,雖有大風苛毒,弗能為害。」正是恰當地反映了內因和外因在該病發生髮展上的客觀作用。
(二)分型
我們根據臨床辨證對此病進行了分型。
(1)外風型:外風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根據《素問?風論篇》記載:「……風者善行而數變,……故風者百病之長也,……。」其邪從俞穴入,循經而上,或併入少陽經俱入而致脈道不利等多種方式造成半側頭部經絡凝滯,發為偏頭痛。所以在病史上,夜卧受風,汗出當風等是劃分本型的重要根據,在癥候上,出現頭部偏側持續性脹痛,每遇風寒則加重,更有風池穴位部痠痛,拘緊等,或兼咳嗽,項強畏寒,全身骨節疼痛等症,脈多浮弦。在病機上為風邪客絡,脈道閉塞,在治療上用疏風通經法。
(2)實熱型:肝膽鬱熱為本病發病的基本原因。肝屬風木,藏魂,在志為怒,主條達,若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生風。在癥候上,偏頭部呈跳動性疼痛,疼痛如裂,面紅目赤,性情急躁,舌紅苔膩,脈象弦勁等。在病機上系肝膽熾熱,上逆頭目,甚則為肝膽火熾生風。治多以平肝瀉火法。預後較上型為差,治療過程較長,其兼外風者近期效果好,也易複發。
(3)濕痰型:脾胃虛弱是本病發生的基本原因,肝木乘土,挾痰上逆,是本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在癥候上偏頭鈍痛,脹悶如裹,多兼胸脘痞悶,惡味少食,舌苔厚膩,脈象弦滑或遲滑。在病機上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能運化水谷,痰濕阻滯中焦,肝木乘土,循少陽經脈挾痰上逆,或更挾三焦虛火上浮發為偏頭痛。治療宜健脾化痰,平肝降逆並施。在預後上健脾和平肝兩法的選擇與配合,對本病療程和效果有重要意義,運用適當,可以取得痊癒。但這種類型的偏頭痛比較複雜,難於取得速效。
(三)治療總述
在遵循總的治療原則基礎上,充分地依據症情,靈活地進行了辨證論治,下面從治療穴位、放血的運用和針刺手法三方面進行討論。
(1)取穴和配方
我們以通經活絡,疏風止痛為治療各型的基本配方,選用絲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臨泣,配用風池、曲池、絕骨等穴為一組。
本組各穴有宣通足少陽經脈,疏風止痛的作用。從方義說,絲竹空為足少陽脈氣所發之處,也是手少陽經脈的終止穴,穴位本身就能治療偏頭痛,沿皮透至率谷,更加強了疏通手足少陽經脈的作用。這是因為率谷穴不僅僅是足少陽經脈的穴位,主治偏頭痛,而且它又是足少陽,足太陽二經的會穴,具有疏散少陽風熱,使其循太陽經脈達表的作用。
因此,絲竹空透率谷是宣散少陽經脈風熱的主穴,是治療一切偏頭痛的有效俞穴,在我們的全部病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例都採用過本穴,而且都獲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合谷、列缺,合谷是手陽明的原穴,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具有鎮靜止痛的特性。列缺穴為手太陰經的絡穴,據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記載:「列缺善治偏頭患」。與合谷穴相配,更有原絡配穴的意義。
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俞穴,是膽經所注之處,根據五腧理論為「俞木」穴性。對疏瀉少陽風熱有很好的效果。因其遠離病所,故有引熱下行的作用。《類經圖翼》說「木有餘者宜瀉此,使火虛而木自平」也證實了本穴在瀉火方面的重要性。
上述配方,不僅適應於外風型的偏頭痛,也是濕痰型,實熱型的「基本方」,後者只要適當配以健脾化痰,平肝瀉火的穴位就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濕痰型偏頭痛,配以懸顱、頷厭、中脘、足三里或豐隆,氣海(針與灸)。懸顱、頷厭二穴均位於曲周顳顬部分,除了在經脈循行上對偏頭痛有突出的效果外,還是足少陽、陽明兩經相交會的俞穴,兼有疏導胃府、振奮中陽的作用。至於中脘,它是六腑之會,對溫化中焦的痰濕,降胃氣的上沖,尤有卓效,配以足三里或豐隆,其健脾化痰之力就更加明顯了。氣海主治真氣不足,療諸虛百損,加強下焦氣化,則中土自受補益。可加用灸法。
對實熱型患者,常配以絲竹空,內迎香放血、四神聰、行間等穴。絲竹空刺入放血,疏泄肝膽火熾,內迎香對上攻頭部熱邪而造成脈絡壅滯,血瘀不通的偏頭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靈樞?厥痛篇》「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最早記載了放血治療頭痛的方法。
四神聰是經外奇穴,位於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一寸處,除了局部止痛作用外,在平肝疏風方面有顯著的作用,再配足厥陰肝經的滎火穴行間,平肝力量就更為加強。
我們把「絲竹空透率谷,合谷、列缺、足臨泣」一組穴位,作為治療各種偏頭痛的「基本方」,在臨床上我們使用這組方,對各型偏頭痛均獲得了一定的效果。儘管偏頭痛的原始病因很多,但都或多或少有外風侵襲的存在。因此,首用疏風,以取得緩解疼痛的近期效果,然後再考慮治本的方法。也正體現了《內經》中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精神。
(2)放血的應用
放血是針灸治療的重要部分,在《靈樞?九針十二原》《小針解篇》血絡論》中對放血的作用、辨證、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如「菀陳則除之」(《九針十二原》),「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小針解篇》),《內經》的這些記載都說明了放血能夠排除血脈中郁滯,因此放血有去瘀滯,通經絡的作用。
由於偏頭痛在局部表現為「不通則痛」的病機,所以我們臨床上施用放血,不僅對實性患者使用,對虛性的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根據《靈樞?厥病篇》「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的原則,有時我們選用「內迎香穴」放血。在操作上,實性的放血次數,血量可以多些,針刺深些,虛性的則酌減。總之臨床上,還要根據當時病人的狀態,脈絡虛實的情況,血色的深淺,血質的粘稀,出血的難易,靈活掌握。
(3)手法要求
針灸手法對疾病療效有著重要的關係,由於目前各家的手法不一,下面僅提出我們在臨床上常用的手法。
對單側偏頭痛,多數只針患側,各穴都用瀉法,頭部諸穴用捻轉瀉法,其它部位的穴位用提插瀉法,對遠離病所之穴,如合谷,足臨泣,則用重的手法,多使針感沿經放散到肢端或上行到軀幹部。少數的可直達病所。根據我們的體會,感傳越遠,效果越好。
典型病例
例一:周某,男 55歲 病歷號675。初診日期:1961年10月5日。自述六日前突然右側頭痛,有跳動感,牽及耳根及頸部,遇風加重,兩脈弦緩。證屬外風侵襲,客於少陽經脈,予祛風止疼法,均針患側:絲竹空透率谷、風池、合谷、列缺、翳風、聽會,用瀉法,留針二十分鐘。
二診:10月7日,針後頭痛明顯好轉,僅於傍晚前後稍痛,肩頸尚覺不適,予前方加絕骨,手法同前,再針痊癒。
例二:梁某,病歷號2212 男 43歲,初診日期:1963年1月4日。左側頭痛十一年之久,久治未愈,時輕時重,近一月來因工作勞累,痛勢加劇,連及左目脹痛,伴有耳鳴,眩暈,左側半身麻,知覺遲鈍,納食尚可,因頭痛寐不安,舌苔薄白,脈沉細。證系勞心過度氣血暗耗,以致水不涵木,風邪乘虛入客少陽,引動肝風,擾清竅,先擬疏風以祛邪,通經以止痛,余證緩圖。取穴:絲竹空透率谷、風池、合谷、列缺、足臨泣、翳風,均針患側,俱用瀉法,留針二十分鐘。
二診:1月6日,針後偏頭痛未作,再以原方針兩次,而易調理氣血立法。再針二次獲痊癒。按:此例獲效較速是由於患者納食尚佳,脾胃較健,氣血易於調理,所受外風亦淺,故只針三次而痛止,五次而痊癒。
例三:范某,女 30歲 病歷號174245 初診日期:1961年3月27日。左側偏頭痛牽及眉棱骨處,時輕時重,煩躁口渴,欲嘔,胃脘不適,苔白脈弦。證系土虛木乘,肝膽虛熱挾胃氣上逆,累及少陽,擬平肝降逆,疏經止痛法。取穴:絲竹空透率谷、風池、合谷、列缺、太沖,用瀉法,針患側,留針二十分鐘。
二診:3月29日,針後頭痛減輕,唯煩躁口渴未減,胃脘作痛,時時欲嘔,脈弦。取前方加中脘,足三里。
三診:3月31日,頭痛顯著減輕,胃脘亦不作痛,煩躁口渴亦輕,仍欲嘔,脈稍弦。據此症情,審系少陽經脈已通,肝木尚未平復,予平肝降逆為主。取穴:中脘、期門、足三里、太沖,配以合谷、列缺,手法同前,期門、足三里、太沖均針雙側,合谷、列缺均針患側,留針二十分鐘。
四診:4月3日,針後諸症顯著減輕,再以原方針一次而痊癒。
內容摘自《北京中醫雜誌》1982年第1期
《賀普仁:針灸治療偏頭痛的體會》
陸瘦燕
嚴某,男,52歲。
初診 右偏頭痛已數十年,在氣候轉變或情緒緊張時每易發作。最近每三四日發作1次,痛勢甚劇,拱頭來診。形體消瘦,納谷不香,大便燥秘。太沖脈大於沖陽脈,太溪脈沉細,寸口脈弦滑,苔薄膩。病系水不涵木,肝膽風火上擾,痰熱互阻。病久勢甚,治擬標本兼顧,滋水抑木、息風降濁為主。
【處方】風池(右)-,太陽(右)-,太沖(雙)-,豐隆(雙)-,支溝(雙)-,太溪(雙)+。
【手法】提插補瀉,留針5分鐘。太陽一穴,重用龍虎交戰法,捻轉10分鐘,其痛若失。
二診 前日針治後,偏頭痛已基本消失,僅右顳顬部略有脹感,大便暢下,胃納已增,脈弦滑,苔薄潤。風陽尚亢,治再疏泄少陽、厥陰。
【處方】風池(右)-,頷厭(右)-,太沖(雙)-。
【手法】提插捻轉補瀉,留針10分鐘,顳顬部脹痛頓解。
1個月後隨訪,數十年偏頭痛痼疾,經兩次治療,1個月來未發作。據患者訴稱,此為幾十年來所未有。
【按】偏頭痛之疾,先賢都以少陽相火旺盛立說,至朱丹溪又有「右屬痰屬熱」「左屬風屬虛」之論。概而言之,風痰火郁者居多,然亦有異型者。本例患者脈弦而滑,太沖大於沖陽,苔膩,大便燥結,此肝膽鬱火化風,循少陽上擾清空而致。肝火犯胃,燔灼津液,化生痰熱,阻滯中宮,腑氣失於通降,故而便秘納呆。太溪脈沉細是腎虛之侯,乃為病本。陸氏施以滋水抑木、息風降濁雙管齊下之法,取太沖(肝原)以泄肝火,瀉支溝(手少陽之經火穴)以清三焦相火兼通腑氣;泄豐隆(胃絡)以降痰濁,補太溪(腎原)以滋腎水。痛者,氣不通也。少陽之脈行於頭角,肝膽相火循經上犯,火郁而氣閉,氣閉則經絡不通,故右側顳顬部疼痛如裂。陸氏取右風池、頷厭用提插捻轉瀉法,另用太陽穴施龍虎交戰手法,以疏通患部經氣,捻針達10分鐘,反覆交戰,使氣血德行,故針訖其痛頓失。二診而大便暢下,氣火挾痰盡泄,病霍然而愈。
摘自《陸瘦燕朱汝功針灸醫案》P14-15
內容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TAG:針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