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與組織管理

道德經與組織管理

(首先感謝知乎的@in nek。他可說是我學習道德經的入門導師,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受到他很大的影響,本文的部分詞句也借鑒於他的文章。)

先明確一下標題,道德經想必不用解釋了吧,那麼什麼是組織管理?按照世俗所定義的成功,我們可以這麼說,絕大多數成功的人,必然會參與到組織管理的工作中來,不論是企業家、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還是政府或事業單位的負責人乃至其中某個部門的負責人,都在這個範圍之內。換句話說,如果想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基本上組織管理就是你的必修課。

在研究道德經在組織管理上帶給我們的啟示之前,我要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學懂了道德經,並且能夠將道德經學以致用,一定能讓我的組織獲得成功嗎?

不一定。

2、不學道德經,我的組織一定不能獲得成功嗎?

不一定。

答案都是,不一定。

那麼可能大家就想問了,為什麼不一定?因為道德經能夠給你的,都是戰略上的指導,就好比給了你一雙翅膀,讓你飛在天上,能看到下面的蒼茫大地,但是你要吃要喝,還是得一頭紮下來,與猛虎餓狼爭食,與山雞土狗共處,翅膀只是讓你飛下來的時候能更准一點,但肯定不能保證你最後一定能搶到吃的。事實上這世界上也從來沒有這樣的保證,所有看起來是保證的東西,都早已被命運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那麼如果你沒有這雙翅膀,就一定搶不到吃的嗎?那當然也不一定了。

可能大家又想問了,既然都不一定,那我學道德經意義何在?意義何在?在於長久。道德經不會教你怎麼轟轟烈烈,高樓萬丈,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它會教你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哪裡,應該回歸到什麼之上。在實踐道德經的過程中,也許會細水長流,也許會蓬勃發展,但不論如何,當潮起潮落,繁花落盡之時,只有你高坐山巔,以觀滄海,這時候才能心會其中之妙。

下面進入正題。

首先,是道德經中的第一個重要原理,轉化。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每一對概念,都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名」,兩個相對相反的名,標示的是兩個相對相反的定義,相對相反的定義之間,往往會互相轉化,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當大多數人都認為什麼是美的時候,這美的就變成了丑的,當大多數人都認為什麼是好的時候,這好的就變成了壞的。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老子給出的答案就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聖人做「無為」這件事,施行「不言」這樣的教導。

這裡,就出現了道德經中對於組織管理來說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無為。

為什麼美醜好壞會互相轉化,所以聖人就要無為呢?因為這世上幾乎所有事情都會走向反面,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而無為,不會走向反面。

那麼究竟什麼是無為呢?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無為,我同時用無為的反面,有為,來進行解釋。

假設,你是一個手機企業的銷售總監,為了更好的完成你的工作,你有兩個選擇:

1、冠名熱門綜藝節目,贊助熱門電視劇,請一線明星代言,請明星不看價錢,只看熱度,上電視黃金時段打廣告,電視購物每天8小時疲勞轟炸,隨便一個路人都能下意識的接上你的洗腦廣告詞

這叫有為。

2、根據本企業手機的價格和各項特性,找准目標用戶群體,通過市場調查和行業分析研究用戶痛點,關注競爭對手的行動,與本企業產品研發部門保持溝通和密切協作,持續根據用戶痛點針對性調整產品軟硬體,最後根據用戶群體選擇最有效的廣告投放渠道

這叫無為。

身為銷售總監,把手機賣出去,就是你的本職工作,既然要賣東西,自然要打廣告,既然要打廣告,那就怎麼轟動怎麼來,怎麼高調怎麼來,這樣的廣告才叫成功,對吧?

基本思路定下來了,然後就開始埋頭在大量的具體工作中,文山會海,加班加點……等等,我想問問,你有沒有想過,打廣告就真的能把你們的手機賣出去嗎?如果不能,轟動的高調的廣告算是成功的廣告嗎?如果不算,那你究竟在忙些什麼呢?這就叫做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到這裡,大家發現有為的問題出在哪裡了嗎?它滑偏了。最開始,它是想賣出手機,隨後主要目標就變了,變成了怎麼打好廣告,但是打好廣告並不一定就能讓手機賣出去啊。然後打好廣告這個目標又變了,變成了怎麼打轟動和高調的廣告,但是轟動的高調的廣告未必就是好廣告啊。就這樣一步一步,離開了最初的目標。

所以說,為什麼要歸根,為什麼要食母,為什麼要回歸問題的本源,就是為了避免有為的滑偏。始終不忘根本目的是賣掉手機,所有的行動,全部圍繞著這一個目的進行,這就是無為。

繼續理解轉化。好,現在有這麼一家做快速消費品的企業,比方說,做化妝品,它的銷售總監看到你賣手機的無為的策略,覺得這個策略真好,那我也來這麼做吧!這叫找死,為什麼?因為手機作為電子產品,其迭代原理和迭代特性,與化妝品大相徑庭,把賣手機的無為策略複製到化妝品的銷售上來,這時候這些策略就不再是無為了,就變成了有為。而「複製成功策略」這個做法,就叫求名。

再舉個反面的例子,另一個手機企業,雖然看到你有為的策略失敗了,但是它的銷售總監對自己企業的手機做了仔細的分析判斷,覺得這一套策略是可以幫助他自己的企業的,於是把這套有為的策略移植到了自己的企業,結果反而獲得了成功,這時候,就是這些策略經過了歸根、食母,又變成了無為。

所以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具體的事物總是在走向反面,而道在這些事物中不斷流動,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規律是可以遵循的,但不是一成不變就能遵循的,所以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天下都說我的道很大,卻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個樣子,正是因為大,所以不能像一般人想像的那個樣子,如果像一般人想像的那個樣子,時間一長就不大了,就變小了,或者說,道就溜走了。

繼續理解無為。剛才例子中說的,找准用戶群體,研究用戶痛點,調整企業產品,等等等等這些具體措施,它們本身是無為嗎?當然不是,這些措施背後隱藏的那個歸根、食母的戰略方向,才是無為,所以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既是什麼都不做,也是什麼都做。無為在這個手機企業,就表現為找准用戶群體,研究用戶痛點,調整企業產品,在那個手機企業,就表現為打廣告,打大廣告,大打廣告。所以真正的無為,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你知道核心目標和戰略方向,但是你不把戰略擺在表面上,而是把戰略用永遠變化的戰術掩蓋起來,把「明」遮蓋起來,這就叫襲明,也叫要妙

再換一個方式來表達,就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你的戰略永遠掩蓋在戰術之下,不產生固定的模式。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為什麼戰略不可以示人,因為示人了,就變成了名,接下來事情就有可能走向反面,變成了求名。

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摒棄求名。求名這件事是很多組織難以跨越的障礙。求名與無為,求名與合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相反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舉例來說,到了一年汛期,洪水來勢兇猛,你是這次抗洪的總指揮,到大堤上視察時,發現幾十米開外有人落水,你可以去救嗎?直觀的說,救人是有德,不救人是無德,但是對於你來說卻是反過來的。如果你因為救人有個三長兩短,整個抗洪怎麼辦?臨時換將會不會貽誤關鍵時機?即便你沒有出事,因此耽誤的時間裡如果發生關鍵險情怎麼辦?誰來負責指揮?所以說,上德不德,上等的德不去追求小的,直觀的德,或者說不去追求德這個名,而是去無為,所以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等的德不願意失去德這個名,要去有為,於是就沒有了德。

繼續舉例,你是一個工廠的廠長,這個工廠從上到下,有原料、生產、銷售、財務、法務、人事等等各種工作,你的職責是什麼?如果你要求名,「這個什麼什麼是我生產的」,你跑到生產線上去跟工人們一起幹活,工廠是發展的更好還是更糟糕?一定是更糟糕。那麼你從生產退出來,應該去做什麼?其他的工作什麼沒有人做,就是你應該做的。如果工廠逐步完善,從原料到人事每一塊工作慢慢的都有部門經理負責了,那麼上面列出來的工作你就都要一個一個退出,在一個普通工人看來,你做的事越來越少,以至於最後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這就叫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而實際上工廠如果沒有你來掌握根本上的方向,就沒法繼續發展下去。所以你是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天天睡大覺呢?必然不是,只是你做的表面上的工作越來越少,只是在工廠的根本問題上決定方向,歸根、食母,於是就做到了襲明、要妙、無名。

那麼反過來,如果明明這一塊工作有人負責,你卻還是要插手進去呢?這就是爭,領導者去爭,最後整個組織都會跟領導者學,最後大家都在爭,這個組織就沒法好好發展了。所以領導者需要做的是「讓」,讓每個下屬各司其職,自己退出他們負責的領域,這樣整個組織的每個人才能各復歸其根歸根了才能了才能復命復命了才能,整個組織才能向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領導者的榜樣就應該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想像一下,水流進一個石頭坑,所有石頭佔據的空間水都讓過,沒有石頭願意去的,沒有石頭能夠去的縫隙,都被水填滿,整個組織至此渾然一體,無懈可擊。所以對領導者來說,要做到總是不求名,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而水至柔,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所以說,柔弱勝剛強啊。

接下來就是決策三原則:

一曰慈

每個人都有用,不要輕易放棄組織中的任何力量。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慈故能勇。一個團結起來了的組織,才能勇敢面對一切的外來挑戰。

二曰儉

用好每一分力量,專註在解決問題上。儉故能廣。集中力量解決了問題,才有更多的餘地。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爭,不求名,不求德,無為,故不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為天下先,反能成天下先。

所有力量都用於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最終就可能會消失,消失了就沒有了美醜好壞這樣的名,就得一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得一就回歸到了無名的狀態,無名,就是合道。

到這裡,道德經關於組織管理的戰略就講的差不多了,以上這些戰略,基本上統統違反普通人的直覺和常識,事實上大部分人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假設你已經理解了,那麼接下來還有一個執行的問題。這世界有個規律,說起戰略來,十個人有八個人能說的頭頭是道,但是真的到了執行中,十個人有八個人會把事情做走樣,滑偏。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的話特別好理解,特別好執行,而天下沒人能理解,沒人能執行。可悲嗎?

好了,假設你使盡渾身解數終於克服了自身人性的弱點,確實做到了無為,而你的整個組織都歸根、復命、虛心、實腹了,那麼你這個領導者呢?別忘了還有這麼一件事:和大怨,必有餘怨。這個余怨,光是報怨以德,很多時候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有人背鍋,這個鍋誰來背?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背得動天下最大的那口鍋,才能成為天下最大的那個人,換句話說,你是老大,你不背誰背?

而更殘酷的是,還記得一開始講的一句話嗎,你懂得了這一切,並且歷經千辛萬苦獲得了寶貴的心靈力量來實踐這一切,承受這一切,最後你的組織還有你這個個人就一定能成功嗎?不一定。生活和世界是沒有什麼保證給你的。

所以現在大家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為什麼最終成功的人,只有那麼幾個,因為實在是太難了啊。

PS.說兩句題外話,道德經整篇文章,不厭其煩的講歸根、復命、虛心、實腹、襲明、要妙、微明、無為,從根本上反對求名這件事,但是從老子把這篇文章寫出來的那一刻起,道德經就成了一個名,然後根據道德經描述的規律,後世必然會有一大堆人來依附這個名,大家見到聽到的不計其數的神棍解經就屬此類。這麼一想還挺有趣的,老子寫道德經這件事本身就彷彿帶有一些行為藝術的感覺:老子說「大家不要求名啊!」然後這句話就變成了名,一堆人來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PPS.再說幾句題外話,今天講的是道德經與組織管理,既是在用道德經來指導組織管理,同時也是在用組織管理來幫助理解道德經。我一直在追的一本網路小說,名叫《贅婿》,其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這兩天突然與道德經聯繫了起來,就有一種兩邊都加深了理解的感覺。這句話是「我們做事,過程必須冰冷,結果必須溫暖」。這裡所謂的做事,幾乎可以涵蓋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事。

什麼叫過程必須冰冷?為什麼過程必須冰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就是冰冷無情的,道就是冰冷無情的,道嚴格的按照其內在規律運行,不會跟任何人講感情。所以做事的時候,要想合道,就必須嚴格遵循客觀規律,任何的軟弱僥倖私心意氣都是在害人害己。

那麼什麼叫結果必須溫暖?為什麼結果必須溫暖?道德經道德經,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規律是什麼樣子的,這就是道。世界是這個樣子的,規律是這個樣子的,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德。為什麼道德經不叫道經?為什麼要把道和德並列?因為寫出道德經的,學習道德經的,運用道德經的,都是人啊!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為什麼老子要專門把人與道天地並列稱為四大,還要專門強調人是四大之一?就是因為天地之間只有人是主體,只有人有主觀的立場和主觀的能動性。所以做事的結果用一句大白話說,就是要說人話,辦人事。人做事,過程中是與天地對話,與道對話,所以過程必須冰冷,而結果是一定要回歸到人的,所以結果必須溫暖。

所以,為什麼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因為不尊道,事情不會成功,不貴德,事情成功了也沒有用。什麼叫成功了也沒用?你,是一個人,你的組織,是你帶領的一小群人,你的組織賴以存在的這個社會,是一大群人,你做的事如果最終不是利於這一小群人和這一大群人的,你早晚必被這一小群人或者這一大群人拋棄,這就叫成功了也沒有用。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尊道的,不貴德的,自然就被淘汰了,所以留下來的萬物自然而然就是尊道而貴德的。

最後,列出部分道德經的章節,結合上述內容來看,相信即便不用翻譯,也能有所感觸,有所領悟吧。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八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第二十七章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二十九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第三十八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第三十九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第四十一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第四十八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五十一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第六十五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第六十六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第七十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第七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男人愛不愛你,看他的手就知道了
大家好!我是偶像,剛從泰國回來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