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他人做「嫁衣」的追風口少年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文 | 木子
有人說,在這個時代,只要敢於站上風口,連豬也會飛。而最近幾年,從互聯網、泛娛樂再到區塊鏈,可以說風口一個比一個猛,風力一個比一個強。這也使得許多有夢想、有追求的年輕人,紛紛投身創業。
「中國雖有人口紅利,市場需求巨大,但很多時候,創業者不一定能在行業里分一杯羹」,創業多年的劉一虎感慨道,國內的創業環境雖開放,但行業卻是寡頭壟斷的局面,同一行業的頭部企業與創業團隊,所坐擁的資金和資源,完全可以用「貧富懸殊」來形容。
他告訴懂懂筆記,資金充足的寡頭,發展會越來越快,而沒錢的創業團隊則生存堪憂,就更別提推進項目了。由此,創業結果便往往呈兩極分化態勢,「再加上些不正當競爭,巨頭們根本就沒想過在風口上,給創企讓一口飯吃。」
因此,部分初創團隊,雖然想法新穎、創意豐富,但卻總覺得難以追趕得上風口,甚至當一陣「風」消失時,這些項目都還無法推出市場。那麼,究竟是金錢限制了創業者「追風」的速度,還是病態的市場環境,讓創業者頻失良機?
儘管起了個大早,但還是趕了個晚集
「本來以為在區塊鏈(領域),我起了個大早,但沒想到還是趕了個晚集。」提起自己過去一年的創業經歷,劉一虎顯得有些失落。他告訴懂懂筆記,當初他創立這個區塊鏈積分平台時,比特幣還沒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而了解區塊鏈技術的人也並不多。可以說,他是國內最早一批涉足區塊鏈應用的創業者。
據劉一虎透露,他和團隊所研發的這套區塊鏈積分系統,是針對於商超、綜合體各品牌門店現有的市場需求定製的。在同一家商超內,不同的品牌門店可以利用這套系統,實現積分互認,通過一定比例互相兌換,並促進用戶在門店之間的交叉消費。
「但不知道是運氣背,還是生不逢時,我們現在(推進)很困難。」劉一虎說,從成立公司、組建團隊、技術開發到如今推出產品,他前前後後已經往項目里砸了將近30萬元。對於一名草根創業者來說,這已經是極限。而眼前急需的宣傳和推廣,也都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如果就此罷手,前面的努力和投入都白費了,如果咬咬牙繼續推進,我又不知道上哪兒弄錢去。」
目前對於他來說,最煎熬的莫過於資金緊張的問題。因此,他和團隊也曾想尋求融資。按道理說,區塊鏈作為一個時下非常熱門的話題行業,創業項目想獲得融資應該不難。但劉一虎卻表示,區塊鏈項目融資的難易,與其背後是否有資源「加持」息息相關。
「在同一場路演會上,我這個正兒八經的創業項目,被淘汰了,但那些只有概念沒有實質產品的年輕團隊,卻順利融到了資。」他告訴懂懂筆記,這其中的原因在於這些概念看似「奇葩」的團隊,背後有行業相關的企業背書,甚至隱藏著好幾家推手機構,都希望利用這樣的「炮灰」創企,在區塊鏈市場中撈一筆橫財,「相比之下,我們這種沒有背景的創業者,就很苦逼了。」
無奈之下,劉一虎不得不隨波逐流。在行業里苦苦尋找願意「包裝」項目的推手機構,或者願意拿團隊當「炮灰」的背書企業。雖然在近幾個月里,也有部分企業和機構對項目表現出了極強烈的興趣,但他卻漸漸發現,在「折騰」融資的這幾個月里,已經有部分互聯網巨頭,悄然在布局區塊鏈積分應用了,這讓他在一時間失去了創業的鬥志。
「我不想雞蛋碰石頭,所以有點想放棄項目了。」
對於大部分像劉一虎一樣的草根創業者來說,在沒有資源,缺少背景的前提下,的確是難以在互聯網大環境中搶佔一席之地。加上紅利迭代的速度飛快,如果創業者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握機會,並積極推進項目的話,一個風口很快就將過去。而這,卻已經不是劉一虎第一次追趕風口,並讓機會從身邊溜走了。
缺少資源的加持,創意成抄襲藍本
「在創業方面,我們總是趕不上趟,都習慣了。」
劉一虎相識多年的朋友、曾經的合伙人張帆告訴懂懂筆記,身邊好幾個老相識,早年都是辦實業出身,2014年之後,大家跟隨雙創大潮進入互聯網產業,成為創業者。在外界看來,經驗老道心態卻年輕的他們,是老闆、企業家、弄潮兒,但他們私底下卻戲謔的稱自己為「追風少年」。
「創業就是緊跟風口,但沒錢沒勢的,什麼風口跟起來都很吃力。」張帆表示,他兩年前曾和劉一虎等幾位夥伴,共同創立了一家直播經紀公司,在直播領域的公會制度還沒有完全成熟時,他們就已經在做著培養主播、策劃內容、代理推廣等業務了,「那時候在成都太古里對面(的寫字樓),公司租了很大的地方,在直播行業里我們起步也很早。」
正當他們以為這事要成了的時候,直播行業里公會、經紀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漸漸變得激烈起來。許多後起之秀雖不佔據行業先機,也不佔有頭部主播資源,但卻背靠強大的資本機構,甚至有互聯網巨頭「撐腰」。
「所以,圈裡開始爆發挖角大戰,我們的主播也有許多被挖走了。」張帆告訴懂懂筆記,對於出名心切的主播來說,所謂忠誠度是不存在的,哪裡提供的待遇高、資源多,就跳槽到哪裡。因此,他們培訓主播時所投入的大量成本和精力,更像是在幫他人做嫁衣,「那時候眼看挖剩下兩個主播,業務都沒法正常開展。」
在挽回了一部分前期成本之後,張帆和劉一虎果斷停掉了項目。在這之後,張帆和另外幾位夥伴再次「追風」,創立了一家短視頻MCN機構,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在還沒找到資本機構資金加持的情況下,項目受到行業寡頭的擠壓,而終告失敗。
「所以我現在是很能理解一虎,在區塊鏈(創業)領域裡的這種感覺,很有想法,但也很無助。」如今依舊在「追風」路上前行的他,很是失落的說,跟風創業在國內很普遍,跟對了風口,抓住了紅利,謹慎經營的話,能夠確保項目不虧或少虧。但在巨頭當道的互聯網行業,創業者並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被排擠出局,「講殘酷點,你的項目再好,沒有資金加持,一旦推出市場後,很快就會被財大氣粗的企業抄走,在創業圈裡,並沒有所謂的道德底線。」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放在創業圈,依然適用。財大氣粗的一些巨頭、機構甚至可以用為所欲為形容,抄襲、仿造、排擠、抹黑等各種手段,讓追風的創業者們,生存日趨艱難。張帆也表示,如今許多創業青年不願意「原創」,更青睞在前人的影子下做項目,就是擔心成了各大機構、企業抄襲的藍本,「畢竟人家有資源有人脈,我們創業小團隊即便占理,結果也是吃虧。」
創業投資均跟風,草根團隊需「站隊」
「創業也要講『血統』的,相比其他創企,我們就是運氣好點。」
相比劉一虎、張帆,陶嘉這位「追風少年」就顯得幸運了許多。他告訴懂懂筆記,三年前創立這個AR(增強現實)項目時,自己也是草根創客的身份。儘管在深圳這個人才輩出的創業城市小有名氣,但他最初的「追風」之路並不順利。
「那時候別說深圳,全廣東都找不出10個做AR的團隊,我是最早吃螃蟹的那一批人。」儘管他和團隊總是受邀參加一些權威的創客展會,也被區域各大媒體打造為「創業明星」。然而,在尋求融資的過程中,卻總是遭到機構的拒絕。而拒絕的原因,則是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暫時看不到你們的未來」。
他解釋道,資本機構所謂的「看不到未來」,只是一句非常隨意的託詞。其背後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是,平台沒有數據、項目沒有背書、團隊沒有支撐等等。據陶嘉回憶,曾有兩個海淘電商項目,與他一同參與一場融資路演。在商業模式相仿、渠道相似、團隊經驗相當的情況下,一個項目受到熱捧,而另一個項目卻被當場淘汰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家受熱捧的,有上市集團旗下(創業)加速器的認可和背書。」
雖然他不認同這樣評判項目的標準,但這或許就是創業圈中所強調的「血統」,也就是張帆口中的「勢」。事實上,除了創業者「跟風」之外,資本機構也在「跟風」投資。甚至一些投資機構會草率認為,某某大企業都認同的項目,就一定不賴。因此,為了讓自己處於研發期的AR項目有「續命錢」,陶嘉不得不改變策略,從尋找資本加持,轉向尋求大企業、大組織背書。
「雖然有很多對賭條款,經營決策上也頗受限制,但起碼有企業願意為項目背書。」很快,在簽訂了相關的「賣身」條約之後,他和團隊得到了本地一家互聯網巨頭的「認可」。他告訴懂懂筆記,對於巨頭來說,他們的付出很少,不過是一點資金,一點資源罷了。但對於創業者來說,很多時候甚至要喪失整個項目的主控權,才能換得巨頭、行業的認可,換取所謂的背書,「很多企業喜歡說是某某系,其實就是一種站隊換尊重、換資源的形式。」
有了這樣的「血統」,創業者「追風」才能夠事半功倍。據陶嘉透露,在過去的這兩年里,AR產業雖然是個風口,但商業化應用並不多,也不普及,因此市場還是處於一個培植期。但他們這一路走來,卻不算艱難。
在巨頭的背書下,項目今年3月份順利的拿到了B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而同一時期起步的AR創業團隊,有的已經退出行業,有的還在苦苦掙扎。最好的一家,也是去年底才剛拿了500萬人民幣的A輪,從居民樓搬進了寫字樓辦公。
「不可否認的是,大家的技術都很紮實,而我們只是多了些運氣罷了。」而為了換來這一系列「運氣」,陶嘉也成了資本機構、企業巨頭操縱下的「傀儡」。他坦言,自己雖然「養」活了企業,但卻無時無刻的焦慮著,是否有朝一日會被踢離創始團隊,項目又是否能一直堅持最早的初心,「創業追風口固然很重要,但有時候抓住了紅利,也並不是萬能的。在這個圈子裡,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角力,甚至是無形的交易。」
結束語
有人說,風口創業是有錢人的遊戲。雖然這話有些偏激,但草根創業者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的確是荊棘遍布。跟風、扎堆、同質化的創業項目,或許只是創業者們為求生存的無奈之舉。在這個創意想法不被尊重的創業環境里,許多創業者眼睜睜看著風口更替、機會流失,看到自己的點子被抄襲無能為力,甚至為了獲得生存、求得發展而尊嚴盡失。
或許,這是創業者最美好的時代,但也是創業最艱難的時代。敢問「追風少年」們,路在何方?
*本文由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授權i黑馬(ID:iheima)轉載,作者:木子。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