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的本質是氣氛,別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師燊
shishenedu
關注
引言
校園欺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根據最保守的估計,每年全球有2.46億兒童遭受校園欺凌和暴力,大約佔所有在校中小學生的20%。 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關於兒童暴力的特別代表,針對全球18個國家的10萬名兒童的民意測驗顯示,三分之二的兒童曾遭受欺凌。然而除了藉助客觀的條件,通過社會工作機制對校園欺凌的介入,建立完善的學校防治體系,或是進行針對性的有效立法等改變客觀環境來解決問題之外,作為身處在其中的學生、老師、家長又該怎樣面對校園欺凌的問題呢?今天就通過日劇《legal high》的一集特別篇,淺談校園暴力的本質。
「
劇
情
發
展
」
影片開頭,老師指揮著學生們合唱,一派融洽,突然背後有一個學生的身影從高樓上落下,抬頭看見四個孩子站在天台。學生被送到醫院時奇蹟般地只是骨折陷入了昏迷,老師和校長帶著四個孩子來醫院探望並道歉,對孩子母親的解釋是孩子們只是在玩耍,玩笑開過了頭,受傷的孩子和其他同學打賭自己可以從樓上越過去,但卻不小心掉了下去。校方希望母親能息事寧人,並答應承擔所有的醫療費,但否認欺凌現象的存在,校長握住受害孩子的手說「和夫,不要放棄」,班主任卻在旁邊提醒孩子叫「和彥」。從醫院離開後,那些孩子們還若無其事地討論著要不要吃碗拉麵再回去。
母親找來律師去尋找欺凌現象存在的準確證據,但是欺凌的證據很難找,因為欺凌的那方可能都沒有這種意識。很多時候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只有被欺負的一方遭受了不幸。律師來到學校調查取證,學生們上體育課,在球場上奮力拚搏,放學後還有隨著老師合唱的傳統,班級顯得和諧而團結。老師微笑地否認了欺凌現象的存在,表示會等小彥回來一起上課,讓人懷疑欺凌是否真的存在。但律師卻看不慣由老師矯揉造作的笑容、和音樂劇明星一樣的說話方式,認為正是她製造出來的溫吞氛圍讓那個班級變成了童話世界。事情發展成了這樣,依舊沒有人把欺凌問題當回事,還笑容燦爛地唱歌,這才顯得更奇怪。
律師認為問題關鍵在老師,是班主任指使了學生讓他們一致否認了欺凌現象的存在,束縛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老師卻笑著說「你太高估我了」。
一次吃飯的時候,受到指揮人的啟發,談到指揮者本應該是揮動著指揮棒指揮演奏,但不知不覺中自己卻開始隨著演奏揮舞指揮棒了,都不知道到底哪邊在指揮了,由此想到揮動指揮棒的人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指揮者。而劇中兩次老師指揮學生合唱的鏡頭也正為此處的伏筆。不是老師在控制著學生,而是無形中被學生所控制了。
律師發現這個老師在成為受到人人喜愛的老師之前,曾經是一個深受學生、家長、老師厭惡的人,為了能成為大多數人所期待、喜愛的人,她選擇了取悅優秀的學生而無視不起眼的學生。為了得到大多數學生的喜愛而犧牲了被欺負的學生。而當作欺凌一事不曾發生過的人也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從始至終,老師只是看學生的臉色行事,為了不被討厭而強顏歡笑。
當老師承認和彥確實受到了欺凌後,回到學校,她成為了人群中的另類,被學生以及老師所排擠。桌上放著寫好的辭職信,拿起指揮棒指揮時,再沒有學生開口唱歌。她選擇了在家自殺,被及時發現送去了醫院。老師自殺未遂給學生們帶來了一些改變,學生們一個接著一個地站出來作證,證明了欺凌現象的真實存在。律師講到,欺凌現象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不是作為加害者的學生、老師和學校,欺凌的本質不僅僅存在於教室里,也同樣存在於辦公室、公司、家庭里,存在於社會中的各個角落,人們平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因為多數派自然地被認為是正義,而意見相悖的則會被排擠,欺凌的本質,正是一種氣氛。那些作為加害者的孩子,也許也只是這種怪物的犧牲品
而劇中的最後一次反轉在結尾,不同於理想主義的相信欺凌總有一天會永遠消失於這個世界上,雖然庭審中孩子們看似了覺悟了,憑著自己的意志打破了這一種氣氛,勇敢地站出指證,但真相卻是律師利用了學生之間相互影響、抱團的氣氛,通過傳紙條的方式,讓他們站出來指證,他們並沒有打破這種氣氛,只是再次地隨波逐流罷了。在這個班級里也並沒有所謂的領頭羊,只有一群像牆頭草一樣附和的墮落的羊群。因為現實世界和童話國度不一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烏合之眾
面對群體如何自處
GIF
一位老師,要做到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是極不可能的。《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孔子向來不贊成所謂的「好好先生」,認為「鄉原,德之賊也」 正是這個意思,一個「好好先生」正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而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被考慮、被注意、被重視。
在勒龐的《烏合之眾》中對「群體」有著深刻的探討,雖然其中有些觀點過於偏激,但仍是社會學書籍中重要的奠基。
「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
正是因為這樣,身處群體中才更要謹防群體的力量。當孤身一人時,有時我們反而更能看清事實的本質。而如今身處互聯網的時代,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一特點就顯得更為明顯。隱去身份的人們在網路上更加的肆無忌憚。在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為「沉默的螺旋」,意思是看到一方的意見處於多數,會積極地參與進來,而處於少數的群體,即使贊同其意見但也會選擇保持沉默,由此造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趨勢。在欺凌現象中,多數人會成為氣氛的幫凶,也許並不了解他,但大家都在排擠他,就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多數人的陣營,害怕自己淪落到劣勢群體中。
「群體不僅衝動而多變。就像野蠻人一樣,它不準備承認,在自己的願望和這種願望的實現之間會出現任何障礙,它沒有能力理解這種中間障礙,因為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自己勢不可擋。」
投身於群體中讓人感到安逸,即使前面是懸崖斷壁,也要跟著大家一起前進,這就是所謂的群體。
「所有的人同樣開明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真理並不會與人數上的優勢攜手同行。」
能夠不為他人的意見所影響,堅持己見實屬難得。記得小編初中時曾有幾個同學就物理上的問題和老師意見相左,在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下,只剩下一名同學仍然不同意老師的答案。但經過下午,當老師和其他物理老師討論過後,發現那名同學事實上是正確的。很多時候,面對群體和權威的壓力,我們少的是一份堅持己見的勇氣和自信。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你無法同它作戰。」
最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發現身邊的群體是一群烏合之眾,以個人的能力無法做出改變時,至少做到,不成為其中的一員,不做群體的幫凶。
—END—
TAG:師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