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塊廣告牌,一個藝術品

三塊廣告牌,一個藝術品

His Master"s Voice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Monsters Of Folk 

00:00/04:51

獨佳薦影 |《三塊廣告牌》

我知道我一定會為這部電影寫點什麼。

看完一個月之久,當時看完走出影院,我知道我肯定是看懂了,但當時的思維處於凝固狀態,所有的感受統統伏蟄於心。

當時選擇這部,純粹因為影片的名字。

三塊廣告牌,你能想到這是什麼故事?或是什麼類型的電影么?

完全不能。

哈哈,Miss Busy就是喜歡這種從字面上完全猜不出題材和題眼的作品。

我當時並不知道,它在獲得上個月5號的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之前,已經在世界各地囊括了80餘項大獎,其中包括4座金球獎,5項英國電影學院獎。

兩大主演Frances McDormand和Sam Rockwell成功斬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座小金人。

關於獲獎記錄,這裡就不一一打出來了。我截個圖,大家自己體會。

雖然最終無緣本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也有些人覺得作品被神化,可我看完了電影又揣摩了劇本,再看看它在全世界獲獎無數的佳績,我敢說,它是實至名歸的。

普羅大眾和社會提倡的主流價值觀,還有學院評審的口味,我認為都不是完全衡量一個作品品質的標準。

關於電影鑒賞,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

我想說這篇影評是我寫得最費力的一篇。

最近看的院線電影實在太多,不過幾乎都沒有想寫的慾望。

這部電影,在心裡擱置了一個月。

這篇文章,寫了差不多一個禮拜。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就是這樣,值得一再回味。

關於觀影

先來說說這部電影應該如何去看。

看電影跟看書一樣,故事小說、散文詩集與專業類書籍,閱讀方法和瀏覽速度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喜劇片、文藝片、戰爭片、科幻片、懸疑片等不同類型的電影,在觀影過程里的思維邏輯調動和情緒觸發因子,也是不一樣的。

不論是電影還是書籍,我們對內容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原有的認知水平,而不只取決於內容本身。

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看電影是為了娛樂和消遣,我也一樣,只是我比大多數人貪婪一些,除了消遣和釋壓之餘,我還希望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升華,從而提高領悟力和鑒賞力。而當你通過一部部作品,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之後, 「欣賞」自然會過渡升華為「鑒賞」。

當然,這種能力的培養,除了要有觀影數量的支撐,還需要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匹配。

這個作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懂。

這是一部非常高級而且難懂的藝術品。

我沒有歧視誰的優越感,每個人的文化、視角、標準、和審美都不一樣。

個人問題。

不過我仍然要強調,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是非常講究功力的。除了天賦和靈性,它的確需要知識的積澱與文化的支撐。

寫作是個體力活,影評更是。

最近在準備學位英語的考試,寫這篇影評,解讀這個作品,應該是我迄今為止做過的最難的一道「閱讀理解」。

好了,回到作品本身。

如果你有看過《海邊的曼徹斯特》,對於揣摩這個作品,會有些幫助。

這部電影,有些人當政治批判片看,很多人當犯罪片看,更多人當懸疑片在看。

我在看的時候,不時會聽到身邊觀眾的一些關於猜測兇手是誰的討論聲,還有當片子結束後,許多人坐在座位上沒走,不知是沒看懂還是對結局不滿意的唏噓聲。當前兩排的一個女生站起來往離場方向走,拿著手機大聲說要回去查一下兇手是誰的時候,我心裡真是堵得慌。

恕我直言,電影不是這樣看的。

看懂一部電影,不只是單單欣賞電影畫面和get到台詞所表達的觀點這麼簡單,除了了解故事內核、代入劇中角色和揣摩人物心理,你還要明白編劇的劇本框架和導演的拍攝意圖。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欣賞這部作品需要非常高的藝術鑒賞力,對於一般的觀眾,哪怕有一個觀影指南,也不一定真正能看懂。

劇情簡介

米爾德雷德(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飾)的女兒在外出時慘遭姦殺,米爾德雷德和丈夫查理(約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飾)之間的婚姻因此走到了盡頭,如今,她同兒子羅比(盧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飾)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一晃眼幾個月過去了,案件仍然沒有告破預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經將注意力從案子上轉移了開來。

被絕望和痛苦纏繞的米爾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邊上的三塊巨型廣告牌,在上面控訴警方辦案無能,並將矛頭直接對準了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飾)。實際上,威洛比一直隱瞞著自己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事實。因為這三塊廣告牌,米爾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劇本的題眼跟兇手毫無關係,它不是懸疑片,嚴格意義上,它甚至都不能算是犯罪片,它是一部劇情片。

電影裡面所有劇情揭露的,不是兇手,而是人性。

影片的涵蓋問題非常廣泛。

關於片中影射的宗教問題、種族問題、少數族裔問題、政治正確問題,我沒有辦法作引申。

我上面說了,這需要知識和文化的支撐,原諒我,Miss Busy 暫不具備這些方面的剖析能力。

現在,我不過是想,圍繞著作品的三個題眼,再度領略一遍它的藝術價值。

題眼1

暴 力

這是影片中體現得最為直觀的一個題眼。

三塊廣告牌的內容——

「強姦致死」、

「兇手人呢?」

「威洛比警官,怎麼回事?」

顯然,這是一種精神暴力。

圍繞著這個精神暴力而展開的所有矛盾激化,通過一樁樁暴力事件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其在那個烈如火、飆粗口的女主角Mildred身上。

GIF

網上許多人對女主角的評價是這樣的:脾氣暴躁、蠻不講理、強勢偏執、言行過激。

那麼問題來了,Mildred以這樣不討喜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為什麼?

因為她的前夫對她有著多年的家暴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女主角的前夫第一次出場的情節。

他以極快的速度,掀翻了桌子衝過去掐住了女主角的脖子,把她按在了牆上。此時,兒子立刻拿起刀架在父親的脖子上, 要他放開母親。

所有人都表現得非常「熟練」,沒有一絲驚慌。

顯然,家暴是經常發生的事。

當兒子同樣以極快的速度拿刀架在父親脖子上的時候,身邊的許多觀眾都笑了,編劇力圖用既荒誕又真實的黑色幽默表達諷刺的目的,達到了。

更諷刺的是,這位施暴者,還是個警察。

我的心情在那瞬間翻江倒海般墜入谷底。

我不知道在這個情節前面,她到底經受了多少暴力,劇本沒有提及,電影沒有呈現。

你該知道一個女性要從家庭暴力中逃脫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尤其當丈夫還是暴力機關的工作人員——警察。

這使我想起《血戰鋼鋸嶺》的男主角因為父親毆打母親曾向父親舉起槍之後,發誓再也不碰槍的心理。

與這裡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對比。

科恩嫂Frances McDormand憑藉此片摘得奧斯卡影后,實至名歸就在於,這個角色非常難塑造和把握,而她的表演亦無可挑剔。

女主角Mildred的角色,是雙面的。

她強勢、強硬,易怒、咄咄逼人。但你不能忽視她也有柔軟的一面——

影片開頭,她站在廣告租賃處的窗前,把一隻仰著掙扎的蟲子翻轉回去的動作;

對在廣告牌旁邊突然出現的小鹿,她那充滿憐憫又溫柔的話語;

面對警長突然噴出的血,她那聲下意識脫口而出的「baby」。

GIF

是的,作為女人,她強勢、偏執、蠻橫、過激,不溫柔也不可愛。但是,在你評價她之前,請認真想一想,她經歷過什麼,正在經歷什麼,如果你是她,你能不能做得更好。

再來談寬恕。

我想起了去年的江歌案。

從不追熱點的我,當時還專門為了此案發表了一篇文。

最後的審判結果我不想再作任何評論。

說一句「Move on」多麼簡單。

可是坐在觀影席的我們,根本無法真正代入受害者或者家屬的身份。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深受——只有當受害者表現強硬的時候,這個社會才會同情受害者。

對女兒的死, Mildred是內疚並且自責的。

最後一次見面與對女兒激烈爭吵時的回答——「是嗎,我也希望你半路被強姦」的負氣話,成了她這輩子揮之不去的一道傷口。

女兒最後被姦殺的這個打擊,對她有多大?

我看到這個內心帶著憤怒又自責的絕望母親,精神崩潰到一人分飾兩個拖鞋娃娃的角色,以此來暗示自己要堅持下去。

你是不是有一絲覺得,女兒慘死,她堅持找出真兇、不顧世界的反對,是因為她詛咒了自己的女兒?

不是的。

還是那句,這部電影不是這樣看的。

這裡做一下人物剖析。

我們來思考一下,本片的受害者Angela,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兒?

在影片里母親的回憶中,我們看到,Angela夜不歸宿、桀驁不馴、放蕩不羈,還經常吸毒。美國的教育方式和開放程度異於中國,但哪怕站在美國教育文化的立場上,Angela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壞女孩。

最直接的人設體現在哥哥沖她喊的那句「你能不能不要老是像個小賤人。」

這裡的「賤人」,用的不是「bitch」,而是「cunt」。

大家可以查一下這個詞的中譯,感受一下它的暗示,就會明白了。

女兒生前與母親的關係並不融洽,但這些矛盾並不足以證明,是母親或者女兒任何一方的單方面問題。

父親直捅母親心窩,說女兒生前曾抱怨母親,並且打過電話表達希望搬去父親那裡,但這並不代表父親比母親好,更不代表母親要為女兒的死負上責任。

什麼樣的母親,會比一個會家暴妻子的父親更糟糕?

更不用說他離婚後找了十幾歲的小女友,還燒掉了前妻為女兒伸冤的那三塊廣告牌。

影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揭露她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母親,也不是為了證明她堅持找出兇手是否因為自責,而是隱喻現實生活中對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反思。

題眼2

善 良

三個片斷非常直接又精準地表達了這個題眼——

1.當警長突然噴血,女主角Mildred下意識脫口而出的那一聲「baby」。

2.當警員Dixon被燒傷之際還不忘把Angela的案卷救出來的那一份勇敢。

3.當Red知道病友就是打傷自己的Dixon後內心一番鬥爭之後還是遞給他的那杯橙汁。

題眼3

和 解

三個題眼中最難揣摩的一部分。

我用三個主演的角色來作詮釋。

女主角Mildred

她與警長的和解——從在審訊室警長忽然吐了一口血的時候她的那一聲「baby」,到在鞦韆上她與警長那翻嘴硬的對話,再到最後得知警長死亡後面對警長妻子時的情緒,這些是一個個遞進的過程。

畢竟,放下傷痛,不可能是某一個事件和情緒觸發的那一瞬間。

「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

這句經典台詞,是在非常諷刺的情況下出現的。

說話者,是女主角前夫的那個傻白甜小女友,而她,根本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

諷刺到極致了對嗎。

可是我看到了,女主角放下了手中的酒瓶。

她與世界為敵,也最終與前夫、警長、警員一一和解。

可是其實我們都明白,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解。

你看,除了她,其他人都繼續如常生活,甚至為了不那麼難過希望儘快忘掉這個慘案。

連哥哥也在車上帶著不滿的情緒沖母親說,謝謝你,總是提醒我,妹妹不在了。

回想電影的每一個情節,我始終沒有看到暗示她與自己和解的任何細節——直到影片最後一個畫面,她都還在猶豫著要不要跟Dixon一起去幹掉那個同樣是強姦犯的罪犯。

——「你確定我們還要這麼做嗎?」

——「我不確定。我想我們可以在路上決定。」

你看,既真實又殘酷的生活,在電影落幕之後,活生生地就擺在我們面前。

警長Willoughby

他死前留下了三封信。

這三封信,既是他對世界的告別,也是和解。

身患絕症的他,在開槍自殺的當天,帶孩子去河邊遊玩,與妻子在林間做愛。

GIF

那三塊廣告牌,使他最後的日子過得暗淡不已。

關於他死前給女主角寫的那一封信,你讀到的是什麼呢?

他為她支付了下月廣告牌的租金,並且用帶著報復性的語言告訴她,在他死後,鎮上的人們勢必會為難她。

——「雖然我的死與你無關,但人們並不會這麼想,但願他們不會殺了你。」

我當時也有那麼一刻,以為這是單純的威脅和純粹的報復。

馬上又隱隱覺得不對。

他的確是為了讓女主角在他死後承受一些責備,因為對這三塊廣告牌,他當然是氣憤的。而這氣憤也是合理的。

可是我會換一個角度看,他其實是在幫助女主角——他支付廣告牌的費用,還有一個目的是,想幫她找到兇手,因為他死之後,還會有下一任警長上任,廣告牌還在,下一任警長就不能視而不見。還有他那略帶威脅語氣告訴她鎮上的人會為難她的言外之意,其實是不是,他希望無論兇手何時浮出水面,礙於人們的壓力,她能早點放下過去?

在我看來,在他死之前,他已經和女主角達成了和解。而嘴硬心軟的女主角,其實也在心裡與他達成和解了。

他們互相理解了對方的處境,只是蒙著眼的觀眾,沒有看穿罷了。

GIF

你問我是怎麼看穿的?

「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

警員Dixon

Dixon這個人物,怎麼說呢。人物角色比較特殊。他是一個無法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所以他通過排斥同性戀這個群體來進行自我否定。

這樣的自我否定是什麼樣的衝突?就好比人們往你手裡塞了把槍,你心甘情願舉著槍,對外開槍卻等於是殺了自己。(參照《烏合之眾》中,組織化群體的信仰與宗教形式的心理特徵。)

這種衝突,看似最波瀾不驚,卻最波濤洶湧。

所以,Dixon與他人並不存在直接的矛盾和衝突,而自我衝突,最難調和。

我並沒有覺得,在看完警長死前給自己寫的信之後,Dixon與那個衝突、暴戾的自己已經達成了和解,但是在看到他燒傷之際還不忘把Angela的案卷救出來,再到他明知道縱火的人是女主角還是幫她尋找兇手,以及影片最後一幕他和女主角同樣在猶豫要不要幹掉那個同樣是強姦犯的另一個罪犯的時候,我內心是溫暖的,這一幀幀的畫面,都是他在慢慢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啊。

關於劇本

題眼之後,說說劇本。

看完這部電影,很難不讓人想起《海邊的曼徹斯特》。

開個小差,影片中飾演哥哥的男演員Lucas Hedges,正好是《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男主人公的哥哥Joey的兒子Patrick。

《海》我記得當時是在家看的,連著看了兩遍。然後才體會到那種隱隱又經久不散的傷痛。

那句經典影評,依然印象深刻——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意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喪又美麗。」

看這部電影的感受,有別於《海》的那種破碎的美麗余傷。

這部電影,衝突明顯,暴力直接,有絕望,有溫暖,有笑點,有轉折,而它把所有的大悲大喜拍得非常含蓄又溫柔,總結性說就是四個字——哀而不傷。

劇本最讓我折服的是,它非常真實。

然而這種真實,又不是這麼直接地呈現出來的。

首先,劇中的人設並不明晰。所有的人物關係里,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好人和壞人,在這裡,善惡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所有好人都有壞的一面,而所有看著很壞的人,卻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時。

其次,劇中的因果非常混沌。每件事的行為結果是不確定的,不可控的,被很多因素左右。生活不就是這樣?你想做好事,結果可能導致壞事。你傷害了別人,不一定會受到懲罰。但你最終受到懲罰,可能是因為你想做一件好事。

再者,劇本沒有給你直接的因果,也不會做道德的批判,在影片結束都沒有給觀眾一個想要看到的結局,而對生活和人性的展示,從頭到尾貫穿所有的鏡頭和台詞。

編劇塑造框架的功力體現在,全片所有的鏡頭和台詞,沒有一個是多餘的,很多信息是交替論證、互相揭露的,但這些信息又是不明顯的。比如,貫穿題眼的伏筆埋在影片的開端。女主角來租廣告牌的時候,租賃辦事處的職員正在讀一本書——《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難尋)。

劇本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

一部電影,我始終認為劇本才是靈魂,所有的最佳群像表演都應歸功於劇本。

台詞出眾的劇本就怕人物「乾癟」,表演出彩的人物就怕故事內核過於粗糙。

馬丁?麥克唐納,這個在1996年就獲得影評人戲劇獎的「最有希望的編劇」,在經歷了作品獲得業界的數次提名之後,終於憑此片獲得了第75屆金球獎的最佳編劇、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劇本獎、第7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一次,他用衝天戾氣和負能量熬出了一碗悲喜交加的心靈雞湯。紮實的劇本框架,可控的劇情發展,真實的人物塑造,含蓄的戲劇張力,飽滿的情感空間,編劇對人物的處理和拿捏,導演對劇本的平衡和掌控,這樣一個作品,堪稱一場文學上的藝術盛宴。

開放式結局使影片的意蘊再度升華了。

所有隱喻和思考,就不繼續往下寫了。

就此停筆,藝術的魅力文字呈現不全。

電影最怕,過度闡釋。

向藝術品,再度致敬。

三塊廣告牌,三個人物,三封信。

無比感忭這場文學上的藝術盛宴。

但願這不是今年最好的一部電影。

04

09

Cary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佳麗撰 的精彩文章:

說不出旅行的意義

TAG:佳麗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