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松:「群」是什麼?

如松:「群」是什麼?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可以這麼說: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病態。有道的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點,是因為它們正視所有的缺點;而正因為它們時時可以正視缺點,所以就沒有缺點。

貴人有自知之明,就是本章的核心。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可以成為貴人,這是辯證法。這一章說的問題很明顯,也就不再繼續解釋。

今天依據老子所言講講面子的問題。

中國人好面子,甚至在有些場合認為面子大過天,認為這是一種尊嚴,真是如此嗎?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中贏得「尊嚴」,贏得「體面」,贏得「認可和尊重」,講面子、好面子可以達到這些目的嗎?

有些人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剛剛了解一些事物的皮毛就已經認為掌握了宇宙真理,四處說教;有些人沒有什麼知識,而是憑藉權力地位,招搖過市,擺出一副智者的架勢,用大話、假話欺人、蒙人;有些人剛愎自用,容不得別人提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強行狡辯以證明自己永遠正確……

這些過程中,都會認為自己很有面子。事實上,卻把面子丟的一乾二淨。

「不懂裝懂、自以為是」、「憑藉權力和地位進行假大空」、「剛愎自用包庇自己的錯誤」,看起來都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但都以損害別人的面子作為代價。但所有的尊重、尊嚴和體面都是別人賦予的,當損害了別人、自認為保住了自己的面子的時候,別人會怎麼認為哪?只有鄙視、輕視,實際是將自己的尊嚴丟的一乾二淨。

人人都想為師,但只有時時都認為自己是學生之人,才是老師。聖人之所以可以成為老師,是因為它們總認為自己不知,時刻都在求知

而有真知之人,都是謙遜自守,深沉持重,不在人面前賣弄,不膚淺自誇。為什麼還需要坦然地承認錯誤哪?承認錯誤的過程,是對對方知識的尊重,尊重對方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同時,坦然承認錯誤可以讓自己實現從不知到知的過程,有資格贏得尊重。聖人永遠認為自己不知,最終能實現知人之所不知、洞察天地萬物,達到自然而知(也就是感知)和無所不知,通曉並運用自然規律,就達到了「真知」。真知者,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以謂之為「上知」,這實際就是上德。上德不德,擁有「上知」的人,永遠會認為自己不知,因為與宇宙萬物相比,自己太渺小,最終成為睿智之人。

所以,有古話說: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說的是「不懂裝懂」乃是最愚蠢的。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宇宙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任何人都不敢說自己做到了知。人是宇宙中一種普通生物,所知十分有限,聖人總是謙卑地對待世界、對待社會,「知不知」是聖人的人生觀。

所以,面子文化可以說是當今社會文化中最差、最惡劣的一種習慣,既毀壞了自己進步的階梯,也主動丟掉了自尊。同時,這種講面子的習慣還會危害周圍的人,因為在人的一生中,都會碰到很多困難或阻力,那時最需要的是鼓勵,別人一句鼓勵的言語,都可以讓其充滿信心,翻過人生的障礙,有所作為,一句鼓勵的言語就是造福對方、成就自己的過程;但如果是那些好面子的人,自以為很聰明很有知識,甚至不懂裝懂,就會以指責、挑剔的眼光對待別人,認為自己比對方更強,甚至是諷刺和挖苦對方,這些行為可以嚴重地打擊一個人的信心,毀滅別人的前途,這實際是造孽,這個「孽」即屬於別人也屬於自己。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純凈自己的「圈子」,遠離那些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之人,親近友善並具有自省能力之人。如果沒遇到後者這樣的人,就不如獨處,潛心研究學問,修行自身,在自己的主業上精益求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成語,當與懂得自省、有愛心之人在一起的時候,彼此是鼓勵,是互相成就;每個人都可以客觀地看待問題(客觀很重要,為的是讓「鼓勵」與「奉承」相區別),也就可以真實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增加自身的修行。此時,無論自身的修養、知識和成就,都會不斷地提升,這樣的群體才是奮發向上的氛圍,可以彼此成就。

相知者,即便遠隔千山萬水,都是彼此的「燈火」,點燃生命的歷程,讓人生閃光;不相知者,即便時時在目光所及之內,也是彼此黑暗,是「互害」,是毀滅。

老子說:大象無形。兼容百態,以致無形,是為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松平台 的精彩文章:

如松:孤狼是什麼?

TAG:如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