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擦力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讓科學家愁了幾百年

摩擦力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讓科學家愁了幾百年

物理題中,常會有這樣一個(濫俗的)場景:地面上放了一個箱子,小明不知出於什麼動機非要把它拉走。箱子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圖片由編輯自製

地球在下面吸引它,於是有了向下的重力;

地面朝上支持它,於是有了朝上的支持力;

小明向左拉它,於是還有個向左的拉力。

以及,由於箱子的下表面接觸了地面,於是有了個水平向右的滑動摩擦力(即使箱子未被拉動,只要有向左運動的趨勢,依然受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

最後這句話,單獨看上去也許並不奇怪,但跟上面的句式比較起來,就顯得有些詭異了。摩擦力有什麼「特異功能」,它從何而來,為什麼它的方向平行於接觸面?

對摩擦力來源的研究始於15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代表人物是義大利的達·芬奇;到了18世紀末期,法國的物理學家庫侖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了摩擦力。這段時期,人們大都認為,物體之間之所以存在摩擦力,是由於相互接觸的兩物體的接觸面是粗糙的,這一理論就是「凹凸說」。

圖片由作者自製

如上圖所示,其中一個物體的表面A和另一個物體的表面B都是像鋸齒一樣凹凸不平的,兩個物體接觸時,如果兩者有相對運動(或者有運動趨勢)時,這些「鋸齒」就會阻礙物體水平方向上的相對運動,而接觸面的粗糙度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其對運動物體的阻礙效果就越明顯。凹凸說是一種直觀明了的解釋,可以很好地解釋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現象。比如說,平時我們可以在路面上穩穩地行走,但如果冬天路面結冰,表面變得太過光滑,走上去就很容易滑倒。

按照凹凸說的解釋,似乎表面越光滑,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就越小。不過,「分子說」並不這麼認為。1734年,英國物理學家德薩古利埃曾預言,只要把平面無止境地研磨得很光滑,由於分子間存在相互吸引力,摩擦力遲早會增大的。這種少數派的說法和「凹凸說」相矛盾,而且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無法把物體表面研磨得很光滑,因此「分子說」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進入20世紀,隨著表面加工和潔凈技術的發展,英國科學家哈迪用實驗證明了德薩古利埃的預言,並在「分子說」的基礎上形成「現代粘合說」,該理論認為摩擦力實際上是分子-原子力的宏觀表現。被打磨過的表面看似很光滑,但用精密儀器仍能檢測到表面上存在很多小凸起。兩個接觸面受壓時,其實大部分面積都沒有接觸,只是這些小凸起被壓緊併產生粘連,其物理本質是分子的凝聚力,摩擦力就是從水平方向拉開這些粘連點的阻力。

不過,現代粘合說也並沒有解決關於摩擦力的所有問題,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只揭示了摩擦力的冰山一角。

知識點物理八年級下

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相互接觸的物體即使相對靜止,只要它們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在接觸面上也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摩擦力,稱為靜摩擦力。

編輯:張帥琰

少年編委:曹淑然、王曉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少年 的精彩文章:

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千年接力

TAG:果殼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