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打算生孩子,但不想自己帶……

如果你打算生孩子,但不想自己帶……

(本文作者為理解孩子編輯一一老師,一個用心理解孩子的媽媽)

要生娃了,這三個問題你想清楚了嗎?

熱熱鬧鬧的兩會剛結束,朋友圈就被代表開放生三胎的提案刷屏了。話說,咱們女同胞們,準備生的,生了老大想要老二的,或是老三、老四……你真的想好了嗎?否則的話,請您先看看以下這四個問題吧。

1、當有人以不用你帶為條件,向你催生時,你生還是不生?

放開二胎後,很多家庭都在上演著催生大戲。閨蜜家的老大5歲了,一直由奶奶帶。政策放開後,奶奶苦口婆心翻來覆去念叨的都是這樣的話:「我們都一大把年紀了,我們這麼操心還不都是為你們的將來考慮?那孩子長大了,我們早老得不像樣了,孩子到時候還不是要孝敬、養活你們,又不養活我們。趁著我們現在身體還硬朗,你們趕緊再要一個,你們只管生就行,我們辛苦辛苦幫你們帶孩子,不會耽誤你們上班的……」

聽起來很誘人,只不過是懷胎十月生個娃而已。於是乎,很多年輕的父母在從眾、孝道、追求完美和雙親日復一日的意志力蠶食之下,選擇了妥協和讓步,心不甘情不願地又造了一個娃。

可是,問題來了,閨蜜家老大是女兒,老二B超後發現也是女兒,奶奶便開始各種作了:一會說只帶老大,一會說自己身體不好,中心思想就一個:我不想帶這個老二!

結語:所以,不管你選擇生或不生,都不要考慮別人的那些甜言蜜語或威言聳聽,尊重自己的心意,是否真的喜歡孩子,真的願意將自己的愛再灌溉給一個孩子。

2、生完孩子,產假結束,你是上班還是不上班?

生孩子前:媽媽權衡利弊之後,決定不自己帶娃,堅決上班。確實,自己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必然忙不過來,而且帶孩子累啊,又困在家裡。

生孩子後:看著懷裡粉嘟嘟的小人兒,媽媽的心態往往不知不覺就改變了。是啊,一邊是襁褓中的心肝,一邊是肆意揮灑的職場,放棄哪邊都是一件糾心的事。尤其,當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減少,陌生感增加時,心裡更是五味雜陳。

怎麼辦呢?

通常媽媽們會傾向於向兩個方向慢慢發展:

第一種重心回歸家庭甚至做全職媽媽。這樣的媽媽難以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冷淡,也執著於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不知不覺中自己的重心開始向孩子發生偏移,推掉工作中晉陞機會,推掉同事朋友閨蜜的邀約,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實在過不去心中的坎,媽媽便決定放棄工作回家做起全職媽媽。

另一種則是完全撒手孩子養育。這種媽媽即使心裡不舍,但看到孩子不太「追」自己,心中唏噓著也索性自己就開始「破罐子破摔」了,更多的忙自己的事,關心孩子變少,甚至發展成全權委託給老人照顧,自己則時不時給孩子打打電話或視頻,難得跟孩子見上一面。

結語:對於一位媽媽,事業與家庭兼顧永遠是個無法求解的難題。沒有對與不對,選擇讓自己快樂孩子快樂的平衡之道才是首要。

3、帶孩子,你選擇先緊後松,還是先松後緊

一個朋友生完孩子後,因為老人不習慣住在城裡,便帶著孩子回老家了。等孩子上一年級了,朋友接回來。可是這會卻發現大問題出來了。孩子坐不住,寫字拿筆拿不好,字寫得歪歪扭扭,還經常出格,劃破紙。吃飯不會用筷子,連勺子都用不好。

朋友火急火燎的,對於這種狀況只能天天硬著頭皮面對老師的不斷約見,微信、電話的輪番轟炸,老師甚至婉轉提出讓孩子退學。還好,後來這位朋友找了一家課外的輔導機構訓練孩子,經過三年時間基本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是爺爺奶奶把孩子照顧得太好了。每天孩子一起床,便侍候著穿衣,洗漱,吃飯只需要張口就行了。到外面玩,任何有危險,可能弄髒的東西或事情一律禁止。孩子從小感覺、動作等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不出問題才怪呢。

確實,年輕時經濟壓力大,可是父母把原本應該陪伴孩子的時間都花去賺錢就得不償失了。工作再忙,因此忽略孩子就是不可取的,最起碼不能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完全放手將孩子託付給他人,哪怕這個「他人」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等等。帶孩子是個先緊後松,逐漸學會放手的過程,孩子越小的時候,他們需要仰仗你們的地方也越多,而等孩子長大了,你即便想天天跟他們黏在一起,他們也想掙脫開你們的懷抱去自由飛翔。

很多父母其實不是不想管孩子,只是覺得自己在現階段應該趁著年輕多攢一些積蓄,也好給孩子未來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足夠的經濟支持,他們是想等著以後孩子長大了,自己的事業也逐步趨於穩定之後再全情投入去撫養、管教孩子。

但他們卻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孩子的健康成長及習慣養成最重要的時期恰恰就是父母們並不怎麼重視的孩子嬰幼兒時期。

而錯過了這一階段,卻想在孩子長大後,妄圖突然將孩子接回自己的身邊進行全方位的管教和改造,可是那時候孩子的很多習慣已經養成了,一來不下一番苦功夫已經不容易糾正,二來孩子面對如此生疏的父母也多半會覺得無所適從,父母的話即便是對的,孩子也未必願意聽,孩子心裡多半會想,你們從小把我扔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寄宿學校不管我,現在我長大了你們憑什麼對我指手畫腳的?甚至他們可能會覺得父母並沒有權利管教他們。

結語:如果父母的時間精力確實有限,那也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底線。孩子小時候能夠在父母的關愛和陪伴下長大(哪怕物質並不十分豐富)是最好的愛的滋養,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不但有助於建立更加和諧的親子關係,也有助於幫助孩子與父母形成健康的情感聯結和依戀關係。

生或不生孩子,帶或不帶孩子,媽媽上或不班,這些問題的核心都在於你。孩子,應該是受到父母愛的召喚而來。所以,我們不提倡違背父母本來意願的、心不甘情不願的、只管生不管養的被動生育。如果你已足夠成熟和明智,經濟基礎足夠堅實的話,理解父母的行為和苦衷,然後堅定地選擇自己的道路。

因為人生只有一次,你只有儘可能地做自己才會幸福,而你幸福了,你的父母才會更好,你的孩子才會更好,你的家庭才會更好。

(本文為理解孩子原創,版權歸理解孩子所有,轉載請申請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解孩子 的精彩文章:

TAG:理解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