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

作為一個80後,在準備走進小學校門的時候,父母往我的書包里放了一本精簡版的新華字典。我至今還記得它柔軟的藍色書皮,摸起來滑滑的涼涼的。在那些開始認字寫字,試著認識這大千世界的歲月里,這本新華字典是我忠實的夥伴。每個字的字形,讀音,含義,以及相關的例句,如一塊塊色彩斑斕的拼圖那般,漸漸拼起了知識的完整圖景。

隨著我們這一代80後逐漸長大,這個版本的藍皮新華字典也漸漸被遺忘,被更新的版本所取代,直至我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邂逅了它。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個據說出自80年代新華字典的例句,在微博上流行了好一陣,轉發和評論都是滿目的哈哈哈。什麼是光明的前途?在二十一世紀的社交媒體上,這答案彷彿不言而喻。海外名牌大學畢業,年入百萬以上,從事的不是金融互聯網行業,就是高端創業,談的項目動輒幾千萬上億美元,成功的標準從未變得如此簡單,易於衡量。在這把標尺之下,上個世紀的新華字典彷彿成為了迂腐的模板。兩日前在朋友圈引發爭議的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更是把這標尺赤裸裸地擺在了檯面上。

然而這篇文章引發的熱議,又豈止是一種偶然?在此之前,我們又經歷過多少次閱讀數十萬次以上的類似營銷文章的沖刷?你可以想買什麼房子就買什麼房子了嗎?你可以讓孩子想上什麼學校就上什麼學校了嗎?你可以想移民就移民了嗎?更有甚者,你可以在家人病重的時候眉頭都不皺一下就用每天好幾萬的進口葯嗎?不斷增長的閱讀數背後,是對於「財富」的焦慮,高房價,高學費,高醫藥費,讓這種焦慮感變得更加沉重。人們從未如此恐懼於自己的財富不足以扛過社會或家庭的劇烈變動,也從未如此痴迷於在社交媒體上一次次地討論「究竟什麼樣才是成功的人生」。

社交媒體上討論的熱潮,也在無形中改變了教育的方向。「應該學什麼專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這樣的問題,從我的學生和家長口中問出來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他們的糾結。他們已經默認了標準答案的存在:計算機科學專業,電子工程專業,或是萬能的數學專業,以後可以轉向金融或者精算行業。這把在社交媒體中無處不在的財富標尺,始終懸在頭上。但他們仍然想得到一個更加不那麼確定的答案,等待著有人告訴他們,即使不學這些專業,也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然而當我真的跟他們說,只要是自己喜歡的,無論是學看起來最無用的文學和哲學,還是學一些偏向藝術方向的專業,像藝術史和電影研究,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人生,他們又露出了懷疑和迷茫的表情。

從我這些年的觀察來看,青少年往往要比他們父母那一輩更為焦慮,有的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不那麼有出息」,孩子卻更為焦慮地追求出人頭地。學習一門「不會有大出息」的專業,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是難以接受的,而自身的興趣愛好與成功的目標不符這點,很容易引發他們的空虛感,讓他們在十六七歲的年齡陷入彷徨。「我喜歡的東西,將來不能養活我,那麼我喜歡它還有什麼用?」而在這一點上,他們的父母能夠給的引導很有限。很少有父母能夠坐下來,跟孩子談談,熱愛某種東西有什麼意義,追求知識的樂趣是什麼,人生究竟怎樣才算是充實且有意義的。他們跟孩子談得更多的是,爸媽希望你少走彎路,選對了路子,以後就能少受點苦。

中國的家庭教育對於「選對路子」這事情的執著,讓我想起了另一篇跟中國當代社會的焦慮感有關的文章,關於一個在歐洲長大和深造的留學生,回到中國社會後,為每個人都在談論的「上車」的機會而感到迷茫。「你已經錯過了好幾次上車的機會,再不趕上就來不及了。」彷彿只要在2008年之前多買幾套北京上海的房子,在創業的風口吹起來的頭兩年拿幾個ABC輪融資,在比特幣爆紅之前買上那麼幾千個比特幣,就可以順利「上車」,實現大家拚命追逐的財務自由。如果沒有上車,你就是個loser,不管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得如何,吉他彈得有多好,為人有多麼風趣幽默。成功的標準之簡單粗暴,讓這個歸國的留學生髮出了質疑的聲音:這個時代究竟怎麼了?

這個時代無處不在的焦慮,來自於尚未形成穩固階層的中產,對於跌落到看不見的底層的恐懼。在出國留學的群體中,中產家庭佔據了絕大多數,父母們為孩子選擇未來專業和學校的動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開「可能的害處」,而不是因為「我家孩子喜歡這個」。而我作為老師,只能盡量平衡家長和孩子的需求,並且在有必要的時候,盡量為孩子多爭取一些發出聲音的機會: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路,我想要自己走下去。

有意思的是,我這些年送出去的學生,在美國反而會遭遇到某種始料未及的價值觀衝擊。我送到科爾蓋特大學的學生,在大一暑假回來探望我,談到了她在這所注重博雅教育的前二十文理學院的經歷——「在我的教授和同學的影響下,我開始覺得畢業後加入非政府組織工作也不錯,學些藝術方面的課程也不錯,而這是我在去美國之前想都不會想的。」然而她從事金融行業的父母對她的這種轉變感到不可思議,這都不是正經事情,只能是業餘時間的小打小鬧,畢業之後申進常青藤大學的商學院,然後找到個金融行業的工作,兩三年之後再讀個MBA才是要緊的事情。她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自己的新的價值觀,是不是會讓她無法在中國社會裡立足。「我這麼想錯了嗎?」她問我。

我多麼想要告訴她,你沒有錯。人只要有自己為之熱愛,想要為之奉獻的東西,人生就是成功的。然而以現在中國社會的標準,一直從事教育行業的我,也不過是個沒有「趕上車」的普通人,這話說出來,確實缺乏說服力。於是我只能鼓勵她盡量不要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也努力給自己找一個能夠養活自己愛好的職業。藝術本身是昂貴的,如果喜歡和欣賞藝術,那麼就得有能夠負擔得起的能力。幫助弱勢群體是高尚的,而前提是你足夠強大到能夠真正幫助到他們。

我一直試圖在安撫我的學生和家長們的焦慮,讓他們能夠用更加多元的、包容的價值觀來看待成功與人生的關係,讓家長用更多的時間,來聆聽自己孩子的聲音,而不是只去聽微信群里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聲音。但我也知道,教育者的話語,很難與鋪天蓋地的焦慮感營銷,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無處不在的攀比相抗衡。在家長熱衷於比較自己的孩子托福和SAT考了多少分,拿到了多少張offer的大環境下,跟家長說「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考了1590分,跟您家孩子考多少分沒有直接關係」,如同隔靴搔癢,難以真正消除焦慮。

但是我不會停止嘗試。幸運的是,在《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波焦慮營銷之後,反對的聲音也在不斷地浮現。人生應當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單純用財富的數量來衡量。越來越多的人在社交媒體上表達這樣的觀點。也許有一日,當人們看到80年代的新華字典上的釋義,不會再發出嘲笑的哈哈聲。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讓我們慢慢走,別著急。

娘口老師

聊聊世界之大

侃侃留學之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娘口老師 的精彩文章:

TAG:娘口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