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美日「相愛相殺」的一段歷史,看懂今日美國的「貿易戰大棒」

回望美日「相愛相殺」的一段歷史,看懂今日美國的「貿易戰大棒」

(圖)「盧溝橋事變」中的日本軍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二戰亞洲地區戰事至此拉開。當日軍的鐵蹄肆虐中華大地時,卻罕有人會注意到一個事實:正是在這一年,美國對日本的出口貿易總額高達近30億美元,而其中60%是支持戰爭所必須的鋼材、石油和橡膠等戰略物資。為了抓住千載難逢的戰爭機遇,滿足日本發動戰爭所需的鋼鐵,美國紐約的報廢電梯甚至都被拆下,直接銷往日本。到了1938年,美國僅賣給日本的戰機價值就已超過1700萬美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前三年中,共計消耗燃油大約4000萬噸,這其中70%以上是來自於美國的進口。而戰爭所消耗的鋼鐵則更沒有一噸是出自於本土,日本從偽滿和美國分別獲得了其中一半。

(圖)侵華戰爭中的日本軍隊

除了積極為日本提供侵略所需戰略物資外,為了繼續利用戰爭攫取最大利益,1941年4月16日,美國還試圖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諒解方案》,其中規定的內容主要有三項:美國承認日本控制的「滿洲」;迫使當時中國的蔣、汪兩個國民政府合二為一;假如蔣政府不合作便要停止對中國的各種援助。其實在侵華戰爭的前三年里,完全可以將美國視為隱藏於日本侵略者背後的「幕後黑手」,而這次戰爭的本質與晚清時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並沒有絲毫區別。當然,美國支持日本的最主要目的自然不只是為了賺取金錢,其更大的意義是要利用戰爭重新洗牌,消弱英、法等老牌資本強國在遠東的控制力,並藉此良機在遠東形成對蘇聯的制衡。然而,《日美諒解方案》卻是日本絕對不能接受的。因為假如日本接受了美國的方案,就等於要主動放棄霸權,吐出在中國已經取得的種種利益。

(圖)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

一直以來,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多採用一種先放水養魚,然後斷水撈魚的模式,而這一點在美日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1941年,此前一直有求必應的美國卻突然釜底抽薪,在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略物資上對日本施行禁售,這無疑讓日本立即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在此之前,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通過發動戰爭已霸佔了亞洲的大片土地。可當美國人實施了資源禁售後,侵華戰爭便立馬變為一個巨大而危險的「超級泡沫」。戰爭使日本隨時都需要大量的戰略資源,但失去了美國人的支持卻讓日本的「資源鏈」徹底斷裂。而擺在日本面前已僅有兩條路可選:要麼,就徹底吐出既得利益,讓美國人趕來低價抄底。要麼,就絕然賭上帝國的國運,打敗美國後再佔領東南亞,用其資源來彌補缺口。而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激進的日本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二條道路。日軍的炮火在珍珠港瘋狂肆虐,這場慘敗卻完全不能掩蓋美國人的暗自得意。其實對美國人而言,無論日本選擇哪條路,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很糟糕。

(圖)戰後佔領日本的美軍士兵和他的日本」情人「

如果日本人選擇了第一條路,美國人能攫取的利益將會略小,但卻不必付出任何代價。而若是選擇了第二條路,美國人則要付出一些代價。但美國較之日本,國力本就極其雄厚,之前又沒有被捲入戰爭,以逸待勞的他們只要把戰爭拖延得久一點,日本的最終結局也只能是戰敗投降。後來的那段歷史我們再熟悉不過,與其說這是一場戰爭,還不如把它看成一樁成功的企業併購案。先誘導你大肆開展業務,消耗你手中所持有的現金,等你資金空乏後再斷你貸款,如此一番折騰後,日本的就已變為美國的,而美國的卻依然還是美國的。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不僅出兵佔領了日本本土,還使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拋棄了英、法等歐洲盟友,轉而變為親美。而日軍的南下也徹底瓦解了英、法對東南亞地區的控制,伴隨著戰後東南亞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法等國勢力幾乎都被徹底驅逐,至此東南亞留下了大量空間都便宜了美國人。

(圖)戰爭結束後的日本,街頭還是一片蕭條

二戰剛剛結束,冷戰便立即來臨。日本在冷戰中又徹底淪為美國遏制蘇聯的一顆重要棋子,並在地緣政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經濟領域,日本某種程度上也一直在扮演美國「代言人」的角色。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並以更加驚人之勢迅速崛起。探究其中的原因,除了日本所具備的自身因素外,很大程度上還得益於美國在資金、技術和貿易政策等方面的竭力「幫助」。美國人之所以如此幫扶日本人,除了是要穩固這個冷戰次前沿陣地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利用日本來制衡歐洲。美國人為什麼會這樣安排?這是基於當時的國際分工來考量的。那時候,美國因為掌握著貨幣霸權,一家獨大地立於世界經濟的金字塔頂端,而在它之下的便是掌握著高端製造業的德、法等歐洲老牌強國。美國儘管已經極其強大,但要想影響這些歷史悠久的老牌帝國主義,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於是,美國開始竭力扶持日本,意圖在國際分工的第二梯次,給歐洲強國們製造出另一個分量相當的對手,好讓它們能相互制衡,而這對美國坐穩「老大」位置無疑是極其有利的。

(圖)7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騰飛後的東京街頭

與英、法等歐洲強國一直用資源來遏制日本一樣,美國人在經濟領域制住日本要害也同樣有一個「殺手鐧」——市場。日本戰後擁有著超強的製造能力,但其國內人民卻慣於節儉和儲蓄,因此其1億多人口所能提供的消費能力就顯得遠遠不夠了。但美國卻是當時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3億多以借貸度日的美國人,就像個無底洞一樣「吃掉」了日本製造的商品和工業品。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總書記,蘇聯對西方的政策開始急速軟化,而美國所承受的冷戰壓力也開始迅速減弱。於是,一直都在「養魚」的美國人終於決定要收網了,美國對日本的又一次抄底行動至此拉開帷幕。半年之後,美國就迫使日本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最終達到了美元貶值、日元升值的目的,這徹底挽救了美國與日俱增的赤字危機。而美國當時能拿捏住日本的一個最重要因素便是消費市場——日元如果不同意升值,那乾脆以後就別在美國賣東西。至此,日本大量產品失去競爭力,大量日資公司效益下滑,不得不低價出售資產和股份來渡過難關,而最終通過收購這些優質資產而獲得最大利益的卻恰恰正是美國人。

(圖)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下台

後來,由於日本實體經濟持續不景氣,大量資本開始流入房地產市場,而這也導致日本的樓市瘋狂膨脹。大量美國資本也開始滲透進日本樓市,於是美國人又乘機大撈了一筆。1991年,蘇聯已進入解體的前夕,這讓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威脅幾乎全面解除。而與此同時,美國資本卻突然全面撤出日本樓市,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瞬時破碎。到1993年時,日本銀行的死賬總額已高達6000億,讓日本經濟在之後15年里都沒能翻身,日本「平成不況」的經濟負增長時代終於降臨。至此,美國人一手製造了一個經濟萎靡的日本,而這也使其在政治上不得不更加依賴美國,也導致了日本的右翼勢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抬頭,甚至還一度甚囂塵上。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看不透這一點。

(圖)田中角榮及家人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鬆動,再加上陷入了越戰的泥潭,美國國力正處於戰後的最低點,這使美國對其盟國的影響力也在迅速下降。1972年,田中角榮剛剛出任日本首相,便試圖擺脫美國對日本的控制,與中國開啟了對話和訪問,中日兩國間的貿易往來愈加頻繁。然而,美國對於田中這種」大逆不道「的舉動,自然不會視而不見、無動於衷。於是,美國利用」洛克希德行賄案「一舉將田中角榮趕下台,而其中的貓膩自然再明白不過……回望美日間」相愛相殺「的這段歷史,再回頭來看今日美國頻頻揮舞的」貿易戰大棒「,很多事情也就變得不再難以琢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年聽史 的精彩文章:

勃列日涅夫最難纏客人的特殊要求,克格勃傾力給卡扎菲找來個死人
杜月笙鬥法蔣經國:「上海皇帝」祭出一記狠招,便弄得小蔣狼狽不堪

TAG:流年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