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位本應該超過孫子,卻被歷史忽略的大軍事家

一位本應該超過孫子,卻被歷史忽略的大軍事家

一位本應該超過孫子,卻被忽略的大軍事家。這個人是誰呢?先說孫子。孫子是誰,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說世界聞名。其兵家著作孫子兵法,被後人不斷延伸,發展,應用到各方面,現在不光中國人,就連美國,若是有細心的戰友觀看美國的一些電影或者電視連續劇的時候,情節中某個人還動不動弄出一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時候會有其他人配合去問,這是誰說的話。回答,中國的孫子。孫子是很偉大,被尊稱為兵聖。這個稱呼太牛了,和孔夫子一樣,一個文聖人,一個武聖人。但是,縱觀孫子的一生,其最有名的實際成果,也就是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這是孫子在現實中,取得的最大的成績,除了這個,還一個就是幫助夫差戰勝了勾踐。很偉大,一個兵家,幫助一個弱國吳國打敗了當時強大的楚國,後來又戰勝了對手越國,這不能說不偉大,但其實,在戰國時期,還有一位兵家,比孫子的戰績還要輝煌。他曾經仕魯時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使得楚國的軍隊繼楚莊王之後有一次飲馬黃河。所以說在客觀現實的成績。

孫子

孫子和這個人還是有差距的。一個僅僅只是幫助一個國家戰勝了強大的敵人。而另外一個不但幫助弱國魯戰勝強大的齊,還幫助一個魏國戰勝了強大的秦,並且佔領了河西之地,最後呢,又幫助內憂外困的楚國再一次強大起來。對比一下,很顯然,這個人的所取得的成績,是一定超過孫子的。讀到這裡,有朋友就會問,孫子不光會打仗,還有兵家思想著作,孫子兵法呢。我說,這個人也有部兵法,叫吳子兵法。吳子是誰?就是戰國初期,大名鼎鼎的吳起。而且,孫子活動的年代比吳子早了一百年,孫子兵法嚴格意義上,也僅僅是對兵家做出了貢獻,只不過後人引申發展的多。吳子比孫子晚了一百年,也恰恰因為吳子比孫子晚,吳子兵法說的就不是單純的兵家了,他還包括政治領域。關於吳子的人生和一些典故,我這裡就不詳細說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資料。我這裡要說的是,吳子兵法超越孫子兵法的地方。哪一個地方。吳子兵法第一篇,圖國第一,就是孫子兵法中沒有達到的高度。那麼圖國第一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一上來吳子要和魏文侯討論兵法,魏文侯卻說,我這個人是講道德,是愛好和平的,我不喜歡軍事,更不喜歡血腥的戰爭。吳子立即嘲笑回道。你老不喜歡軍事,你還天天以身作則鍛煉身體,還造戰車,造武器,你騙別人可以,騙我沒門。

吳子

這其中,吳子說了這一段話。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許文德,廢弛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著兵多,恃勇好戰,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賢明的君主有鑒於此,必須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所以,面對敵人而不敢進戰,這說不上是義;看著陣亡將士的屍體而悲傷,這說不上是仁。這一段話就是吳子在孫子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兵家和政治聯繫上了。這其中既有孫子兵法中說的,好戰必亡,忘戰必危,而且進一步發展到,忘戰是什麼意思?就是光說道德了,忘記軍事了,這就是標準的忘戰必危啊。忘戰必危的結果,還是亡國啊。於是魏文侯連忙向吳子道歉。並且親自設席,夫人捧酒,宴請吳起於祖廟,任命他為大將,主持西河防務。後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餘十二次也來分勝負。魏國向四面擴張領土達千里,都是吳起的功績!這裡面有個詞,就是全勝,這個全勝,意思就是孫子兵法中提倡的全勝,就是不損失自己的力量,甚至還間接強大了自己的力量,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這才叫全勝。

孫子兵法

下面是吳起在圖國第一中其他的話。這些話都是孫子所沒有達到或者說,孫子沒有涉及的領域。

1,吳起說:「從前謀求治好國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親近。『萬民』。在四種不協調的情況下,不宜行動:國內意志不統一,不可以出兵;軍隊內部不團結,不可以上陣;臨戰陣勢不整齊,不可以進戰,戰十行動不協調,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英明的君主,準備用他的民眾去作戰的時候,必先搞好團結然後才進行戰爭。雖然如此,他還不敢自信其謀劃的正確,必須祭告祖廟,占卜凶吉,參看天時,得到吉兆然後行動。讓民眾知道國君愛護他們的生命,憐惜他們的死亡,做到這樣周到的地步,然後再率領他們去打仗,他們就會以儘力效死為光榮,以後退偷生為恥辱了。」

這一段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首先,要統一戰線,其次要團結,然後要練兵,最後還要出師有名。而做到這一點,君主以身作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就像偉大的毛主席,抗美援朝的時候,把自己兒子也送上了前線,這就是以身作則,哪怕最後自己的兒子戰死沙場,也絕不後悔。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一位優秀的將領,未必懂政治,但一位英明的政治領袖,一定懂軍事。不懂軍事的政治領袖,不是一位好領袖。道理其實很簡單,政治這個東西,軍事是最好,最有用的手段,哪怕它是最後的手段。

2,吳子說:「『道』是用來恢復人們善良的天性的,『義』是用來建功立業的。『謀』是用來趨利避害的。『要』是用來鞏固、保全事業成果的。如果行為不合於『道』,舉動不合於『義』,而掌握大權,分居要職,必定禍患無窮。所以,『聖人』用『道』來安撫天下,用『義』來治理國家,用『禮』來動員民眾,用『仁』來撫慰民眾。這四項美德發揚起來國家就興盛,廢棄了國家就衰亡。所以,商湯討伐夏桀夏民很高興,周武王討伐殷紂殷人卻不反對。這是由於他們進行的戰爭,順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這樣。」

這一段我個人理解是這樣的。吳子說的道,很顯然,是對內的,是用來治理國家的,是統一戰線,團結人民做的。雖然吳子在這裡用聖人使用道來安撫天下,但那個時候的天下,還是有周共主的天下。天下名義還是一家。所以吳子這個道只能針對一個文明之下的民族。而義是治理國家,這個治理是要依靠很多官員去治理的,你一個君主是不可能有精力去每個方面治理國家的。那麼依靠官員,就要選撥人才,用什麼驅動人才呢,用建功立業,用物質獎勵,精神地位獎勵去驅動人才。禮這個字就是以身作則了,甚至在以身作則之上,還要區別對待,要讓人民比自己獲得的更多,自己比人民付出了更多。

3,吳子說:「凡治理國家和軍隊,必須用禮來教育人們,用義來勉勵人們,使人們鼓起勇氣。人們有了勇氣,力量強大就能出戰,力量弱小也能豎守。然而取得勝利比較容易,鞏固勝利卻很困難。所以說,天下從事戰爭的國家,五戰五勝的,會招來禍患;四戰四勝的,會國力疲弊;三戰三勝的,可以稱霸;二戰二勝的,可以稱王;一戰一勝的,可以成就帝業。因此,靠多次戰爭的勝利而取得天下的少,由此而亡國的卻很多。」

這一段我個人理解是這樣。那就是此處的這個戰依然是孫子兵法中的,拼個你死我活,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的戰。他兵不代表,出兵逼迫敵人投降的全勝的戰,更不能代表在戰爭中不斷強大的戰。

4,吳子說:「戰爭的起因有五種:一是爭名,二是爭利,三是積仇,四是內亂,五是饑荒。用兵的性質也有五種:一是義兵,二是強兵,三是剛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暴誅亂,拯救危難的叫義兵,仗恃兵多,征伐別國的叫強兵,因怒興兵的叫剛兵,背理貪利的叫暴兵,不顧國亂氏疲,興師動眾的叫逆兵。對付這五種不同性質的用兵,各有不同的方法,對義兵必須用道理折服它,對強兵必須用謙讓悅服它,對剛兵必須用言辭說服它,對暴兵必須用計謀制服它,對逆兵必須用威力壓服它。」

這一段我個人理解是這樣的。戰爭的性質有很多,對於不同性質的戰爭,應對的方法不一樣。對付打著道義旗幟的軍隊,你拿道義去對付他。對付仗著自己軍事力量強大的軍隊,你用謙讓取悅他。對付有世仇的軍隊,要好言相勸。對付貪圖實際利益的,要用計謀制服它。對付好戰的,要戰勝他。這幾句話聽著很簡單,但其實背後大有問題。比如對付軍事比自己強大的,要取悅他,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啊,這一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取悅他就是投降,我卻說不是的,因為所謂的取悅是韜光養晦罷了。

5,後面還有文侯問計兩段,我這裡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百度,這兩段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其作用啊或者說道理啊不見得還適合我們現在。我這裡說最後一段。這一段話是吳子對魏文侯的兒子,也就是魏武侯說的。武侯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的見解都不如他,他退朝以後面有喜色。吳起進諫說:「從前楚莊王曾經和群臣商議國事,群臣都不及他,他退朝後面有憂色。申公問他:『您為什麼面有憂色呢?』楚莊王說:『我聽說世上不會沒有聖人,國家不會缺少賢人,能得到他們做老師的,可以稱王,得到他們做朋友的,可以稱霸。現在我沒有才能,而群臣還不如我,楚國真危險了。』這是楚莊王所憂慮的事,您卻反而喜悅,我私下深感憂懼。」於是武侯表示很慚愧。這一段話很厲害啊。這一段話的道理也很深啊。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人特別是一國之君居然都懂這個道理,這個很重要啊。一位君主,要多聽聽不同的聲音,更要放下身段,最後還要思賢若渴。這很不容易喲!

吳子兵法

最後總結一下。孫子兵法也就是僅僅只對兵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後人引申的多,擴展的領域多,但很多時候,都是一個大概,一個思想。吳子不一樣,吳子不光說軍事,還說政治和軍事的關係。不光說好戰必亡,還說忘戰必危。最重要的是,吳子的戰爭觀以及逐漸發展到利益爭奪的角度。吳子是對內依靠道德治理國家。而對外,吳子依然堅持孫子的主動進攻的軍事威懾是最好的對外方陣。這一點,吳子兵法超越孫子的局限性。雖然從現在來看,戰爭無非就是對資源的爭奪,就是對利益的爭奪。但如何爭端,吳子兵法依然有很多我們現在值得借鑒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言談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言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