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色彩譜就的韻律詩

色彩譜就的韻律詩

山姆·吉列姆

Sam Gilliam

非裔美籍,著名色域繪畫和抒情抽象派畫家,現居華盛頓。山姆·吉列姆1933年11月30日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圖珀洛市。

從1955年在路易斯維爾大學舉辦第一場個人展覽以來,他一直較為活躍,創作的同時也積極投身於藝術教育事業。作為著名華盛頓色彩畫派的藝術家之一,吉列姆的作品常被歸為色域繪畫、抽象表現主義和抒情抽象主義風格。

他最廣為人知的創作手法是在弔掛垂墜的帆布上繪畫,他也是不使用畫布框榫頭固定而在懸掛的帆布上作畫的第一人,對色域繪畫領域的藝術貢獻極大。山姆·吉列姆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舉辦和參與的個展和群展不計其數,其中較為著名的展覽包括2005在華盛頓科克倫藝術畫廊(Corcoran Gallery of Art)舉辦的大型回顧展。

展覽現場

重現靈感之源

2012年夏天,藝術家兼策展人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的一個讓已到耄耋之年的山姆·吉列姆(Sam Gilliam)驚喜不已。這不僅僅因為這顆冉冉升起的策展新星想要為自己策劃一個展覽,更是由於這個將在5月底開幕的展覽中,焦點主要集中在藝術家最早期的作品上。吉列姆也許沒有想到,這些在半個世紀之前創作的作品不僅僅是自己早期藝術探索中的重要實驗,時至今日,它們仍然深深影響著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

這個題為《堅硬邊緣——1963~1966》(Hard-Edge Paintings 1963~1966)的個人展覽將在洛杉磯的大衛·康定斯基畫廊(David Kordansky Gallery)舉辦。展覽中,觀眾將完整地回顧吉列姆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重要作品。這段歲月里,吉列姆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大致類似的構圖:在單一顏色的背景下,用不同顏色的對角線條將畫面一分為二,色彩的巧妙組合運用使作品呈現出某種詩歌般的韻律感。這種早期的藝術探索代表了吉列姆一生藝術創作的靈感起源,在此之後,雖然藝術家的色彩運用逐漸趨向於多元,色塊和線條堅硬的邊緣逐漸消失,畫面呈現出融合的趨勢,構圖也愈發自由起來;但這種堅硬的線條風格,正開啟了吉列姆一生對繪畫和雕塑之間的聯繫以及作品和受眾之間的互動關係的濃厚興趣。用策展人喬納森·賓斯托克(Jonathan Binstock)的話說:「(吉列姆的作品)總是營造出一個完整的藝術環境,使得觀眾和作品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作品周圍的空間幾乎和作品本身一樣重要。」


acrylic on canvas

40 by 40 in. 101.6 by 101.6 cm


acrylic on canvas

35 3/4 x 35 3/4 in. (90.8 x 90.8 cm.)


acrylic on canvas

36 x 36 in. (91.4 x 91.4 cm.)

Clarinet acrylic on wood with aluminum

Sam Gilliam


relief, etching, aquatint and collograph on hand-made paper with embossing, hand-painting and hand-painted collage

平面藝術的立體化

1933年,山姆·吉列姆出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圖珀洛鎮的一個鐵路工人之家,從幼年起,吉列姆就酷愛繪畫,這促使他一路求學,直到1955年取得了路易斯維爾大學的藝術碩士,並在學校舉辦了第一個個人展覽。在繪畫上,青年吉列姆受到抽象表現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強烈影響,在他最初的作品中,人們不難發現如保羅·克里(Paul Klee)或是塔特林(Tatlin)等大師的影子。吉列姆30歲的時候,結識了藝術家托馬斯·當寧(Thomas Downing),正是當寧將吉列姆帶入一個新興的畫派——華盛頓色彩畫派(Washington Color School)。吉列姆很快就發現,這是一群和他一樣喜愛運用簡單色塊和線條組合創作的藝術家——這些人正是日後被學界命名為「色域畫家」(Color Field Painters)的群體。於是,吉列姆毫不猶豫地搬到了華盛頓,並決定在那裡繼續自己日後的創作。

與其他大多數「色域」藝術家不同,來到華盛頓後沒過多久,吉列姆對色彩和線條的探索就不再局限於平面上。他試圖將繪畫和雕塑的概念融合,打破平面和立體之間的界限。有一天,吉列姆無意間看到工作室窗外的晾衣竿上掛著的衣服,這畫面使他靈感突發,於是便將畫布從綳框上拆下來,如晾衣服一般直接懸掛展出。由於每次展示的空間不同,作品的懸掛方式也會相應地變化,這使得作品和空間的互動關係變得強烈,作品的形式也變得豐富起來。這種全新的作品呈現方式打開了一種新的藝術體驗,同時它在吉列姆的所處時代里也是非常超前的。事實上,在80年代吉列姆受到喬治亞州政府大樓的邀請創作了這樣一組「無支撐」作品之後,畫布在現場竟然差一點被工人當做抹布給扔掉,他們以為那是上一組裝修工人完工後留下的。

Idylls I (1970)

Idle Twist(1972)

SAM GILLIAM (b. 1933), 「Relative,」 1968 (acrylic on canvas). | Collecti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Courtesy NGA

Whirlirama (1970)

不是「黑人」藝術家

吉列姆的先鋒意識當然不僅僅表現在作品的形式上,2012年,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舉辦了一個題為《非裔美國人的藝術:哈萊姆文藝復興、民權時代及後來》(African American Art: Harlem Renaissance, Civil Rights Era, and Beyond)的展覽。在這樣一場凸顯藝術的平等性和探索黑人自我意識的展覽里,參展的43位藝術家中,山姆·吉列姆的作品顯得那樣獨樹一幟。

作為出身在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黑人,吉列姆的人生註定會親歷並見證自己族群社會地位的巨大演變,從種族隔離制度到民權運動的興起,直到黑人最終取得平等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美國非裔藝術家湧現出來,而作品的主題也主要集中在揭露社會問題和美國黑人為爭得平等權利所進行的艱苦鬥爭上。然而,吉列姆在這個問題上卻採用了一種隱晦卻更加深刻的解讀。在他的時代里,當其他美國非裔藝術家在不斷地揭露一種「不平等」的時候,吉列姆卻選擇從藝術本身出發,巧妙地迴避了藝術的功能性和批判意義,用抽象作品來探討美學價值。但這樣的選擇,在後世看來,恰恰是他追尋「平等」的一種強有力武器。他用探討「純藝術」的方式,將自己的作品撇掉了「黑人藝術」的影子,這是更高意義上的一種平等。當人們欣賞吉列姆的作品時,沒有人能看出它們出自一位美國黑人藝術家之手,吉列姆也正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不露痕迹地消除了自己的身份符號,從而回歸到藝術的本源中去。

Sam Gilliam. After Micro W #2, 1982. Acrylic on polyester, 114.3 x 172 x 22.9 cm. Private collection, Europe.

Sam Gilliam, 「One On」 (1970), acrylic on canvas, 123 x 93 x 13 inches

Sac 2

Sam GilliamDate: 2012

Sam Gilliam, Ray II, 1970 Image courtesy David Kordansky Gallery, Los Angeles. Frieze New York



Sam GilliamSwing Sketch(1968)41 1/4 x 40 1/4 in

Sam GilliamWhat Did You In London Town , 1973acrylic on cotton canvas60 x 72 in






(文章出去網路 作者:王瑞書)

《庫藝術》十年抽象研究文獻圖書現正火熱發售中

十年積累,涵蓋批評家與藝術家抽象文獻內容

300多頁特種紙全彩印刷,帶來極佳閱讀感受

內頁含影像內容,通過掃碼觀看藝術家現場訪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王冬齡:狂草精神的當代書寫
賈廷峰:中國當代水墨走向義大利卡薩雷斯!

TAG: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