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寶寶最易感染的7種流行病!家長們一定要留心這些癥狀……
俗話說「百草回芽,百病易發。」溫暖的春天帶來了生氣,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傳染病。
那麼,寶寶春天最容易遭遇哪些疾病呢?家長們又該如何預防呢?接下來的內容各位粑粑麻麻們就要認認真真的了解一下了!
春季
易患哪些流行病
1
手足口
手足口病早已被家長們所熟知,其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染,也可通過飛沫傳播,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夏季多見。
癥狀表現:
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有時候也會出現在臀部、大腿內側、會陰部、膝、肘等部位。
相關內容閱讀,戳
2
春季流感
流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尤其容易「找到」抵抗力比較弱的寶寶。
癥狀表現:
從感染病毒到發生癥狀,潛伏期數小時到2天。絕大多數患兒發病突然,先是出現發冷、寒顫等癥狀,隨後發燒,體溫升高至攝氏39℃以上,持續3-5天,並伴有頭痛、全身酸痛、疲倦、咽干、咽痛、咳嗽、咳痰、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疾病癥狀。
3
腸胃炎
腸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引發急性胃腸炎的主要原因多為進食生冷刺激食物、暴飲暴食、腹部受涼或進食不潔食物引起。
癥狀表現:
因為是感染,會先出現發熱、嘔吐,然後才腹瀉。出現嘔吐時最為困難的是不能服藥,甚至不能接受液體。
寶寶如果有腹瀉、嘔吐和發燒的癥狀,家長一定要留取大便標本,及時帶寶寶就醫檢查,分辨清楚是感冒還是腸胃炎。
4
腮腺炎
又稱"痄腮",以春季為發病高峰,易在孩子集中的地方暴發流行。主要以直接接觸、飛沫、唾液的吸入為傳播途徑,通常接觸病源患兒2-3周發病。
癥狀表現:
發熱(有時不明顯),腮腺部腫痛,一般先見於一側,大多在1-2天後對側也會腫大,部分患兒僅有頜下腺腫而無肋腺腫者。多數一周內可痊癒,而且獲得終身免疫。
若發現寶寶高熱不退、嘔吐頻繁、頭痛、精神痿糜、嗜睡,要警惕並發腦膜腦炎,需及時送醫診治。
5
小兒急疹
又稱嬰兒玫瑰疹,經呼吸道感染,但傳染性不強,多見6-18個月的嬰幼兒,以春秋季為發病高峰。
癥狀表現:
幼兒急疹的特點是寶寶突然高熱,幾小時內可達39-40℃,經3-5天忽然下降,且退熱時即出現皮疹,為玫瑰色丘疹樣,大多稀疏分明,先見於軀幹,漸漸布及全身,手足,臉部較少,皮疹在24小時內出齊,1-2天內完全退盡,不留色素,不脫屑。
6
麻疹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屬副黏液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且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傳播。
癥狀表現:
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眼結膜炎及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一般先從耳後、前額、髮際部開始,逐漸波及臉部。疹退後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
常並發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氣管炎、肺炎、麻疹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嚴重併發症。
相關內容閱讀,戳
7
過敏
春季冷熱交替,陽光紫外線逐漸增強,加上花樹生長,一些花粉等在空氣中的傳播,就可能會引起免疫力較低的寶寶出現過敏癥狀。
癥狀表現:
雖然是過敏,但是寶寶具體的過敏癥狀表現可能又各不相同。常見的過敏包括:皮膚過敏、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以及過敏性結膜炎等。對於這種過敏,除了找到並盡量保護寶寶遠離過敏源外,也要盡量避免交叉接觸。
相關內容閱讀,戳
正確預防很關鍵!
雖然以上這些易發疾病各不相同,但預防的關鍵是一致的。就是要注意衛生!注意衛生!注意衛生!(重要的事說三遍)比如:
1
勤給寶寶洗手
洗手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有效的防病措施,更是預防疾病的第一道防線。
無論是吃飯前、睡覺前、外出後還是大小便後都要洗手!另外建議家長在帶寶寶出門時可以準備幾塊濕潤的小毛巾放在乾淨的塑料袋裡,每用一塊就放在另一個塑料袋裡。這樣既能清洗寶寶的小手,也不至於交叉感染。等回家後再清洗小毛巾,以備後用。此外還可以用瓶子裝些水,以便在戶外清洗寶寶的小手。
相關內容閱讀,戳
2
儘可能不要帶寶寶到封閉的公共場所
如:封閉的電影院、商場、室內遊樂場等地方,避免孩子和孩子,大人和孩子之間可能的交叉感染情況。
但是不能剝奪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多帶寶寶到寬闊的戶外活動鍛煉,接受自然的光照,感受溫度的變化過程,這樣才更有利於增強寶寶自身抵抗力。
3
注意家庭壞境的清潔
要保持室內每日的定時通風,多晾曬被褥和寶寶的衣物,還要經常清掃家庭室內環境衛生。傢具表面最好每隔2-3天就用濕毛巾擦拭一下,減少細菌和病毒的滋生。
小康君嘚吧嘚
其實今天所講到的春季流行病,只要家長防範得當,可是以大大減少寶寶患病幾率的。但是絕對不要自行購買和服用那些所謂的抗病毒藥品或是增抗藥,更不要濫用抗生素,而是要按時完成預防接種。
※今日開團丨春天不減肥夏天徒傷悲!媽媽的燕麥,寶寶的益生菌!腸道更健康~
※專家在線丨 寶寶發燒怎麼做到快速退燒?兒科醫生的建議竟是…
TAG:愛兒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