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逐漸被遺忘的傳統節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

逐漸被遺忘的傳統節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

大家知道為什麼原本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會產生掃墓、祭祖的習俗嗎?這跟兩個中國傳統節日有關,也就是上巳與寒食。

上巳節在春秋時代已經流行,當時人會到水邊沐浴以驅除疾病災厄,稱為祓禊。《論語》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在講魯國的上巳祓禊。漢代以前,上巳的日期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定為農曆的三月初三。由於是官定的假日,人們會外出踏青、野餐。文人則臨水飲宴,曲水流觴、吟詩作賦,最著名的就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之會。杜甫《麗人行》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上巳也是年輕男女假借踏青,在外相會、談情說愛的日子。《周禮?地官》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宋代以後禮教漸趨森嚴,這種習俗才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

沈約的《宋書》則有《韓詩》曰: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的敘述──除了驅走不祥外,位於中原的鄭國還有在水上祭祀招魂續魄的風俗。連雅堂《台灣通史》更說: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謂之三日節,祀祖祭墓。可以認為古代曾經有在上巳節祭祖的習慣。至今有的地方,仍把農曆三月初三稱為小清明。

還有說法認為掃墓原本是寒食節的習俗,在宋代之後才漸漸移到清明節。掃墓祭祖在唐代編入《開元禮》卷七十八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傳統寒食節的時間是冬至後一零五日,又稱百五節,而清明則在冬至後第一零六或一零七日,也就是寒食節後一兩天。清初傳教士湯若望改革曆法後,清明節與冬至之間的間隔縮短,民間於是規定寒食節固定在清明節前一天。由於兩者日期相近,節日風俗也融合為一。如今吃春卷(潤餅卷)、草粿的習俗,就是來自寒食節。

寒食節也是起源於春秋時代。傳說晉文公為了逼隱居的介之推下山為官,決定放火燒山,沒想到卻把介之推燒死在山上。晉文公十分後悔,於是下令百姓禁止在介之推的忌日生火做飯。但這個故事不見於《左傳》、《史記》,《後漢書》記載為: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曹操曾經下令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郡禁止寒食,也寫到民間認為寒食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並把介之推與吳國的伍子胥並列。可見寒食節紀念介之推,是東漢時民間普遍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人妙事 的精彩文章:

崇禎及明朝,其實在北京城破前3天都還有得救

TAG:奇人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