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地獄與但丁《神曲》之比較:以人為本,神人互動

道教地獄與但丁《神曲》之比較:以人為本,神人互動

文/清虛道人

但丁,有著「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新世紀第一位詩人」的美稱。

恩格斯曾評價他說:「義大利是第一個資本主義民族。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大人物就是義大利的但丁。」

但丁像

但丁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評價,是立足於他最著名的作品《神曲》之上。

在這一部詩作中,但丁用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的內容,敘述了一個人如何從貪慾、野心和逸樂中走出,從中世紀宗教神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一點點去發現人的自我意識,而不是讓心性沉淪於物質世界中無法自拔。

強調人的覺醒,正是但丁與他這部作品具有的偉大意義。

無獨有偶,在東方宗教中也存有地獄之說。道教強調,人生在世的善行、惡行都會受到報應,生前有司過之神監督,死後有冥司鬼王審判。這與但丁在地獄遊歷時看到的對諸多亡魂的審判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但丁寫作《神曲》意在對中世紀神學進行批判。道教中的地獄與鬼神之說,卻與但丁的落腳點有很大不同。

道教破地獄法壇(資料圖)

晚壇功課經《步虛韻》唱曰:「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在道教看來,一個人不論是生是死,人們總要為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地獄的存在不是為了懲罰人們的罪過,而是希望通過施予懲罰而使亡靈意識到生前的孽障,從此洗心革面,下世好好為人。

在道教的神鬼體系中,強調的是如何度脫罪業並懺悔自身。道祖說,人最合道的狀態是「復歸於嬰兒」。世上之人歷盡愛河塵沙後,難免會受到無窮慾望的牽引而迷了心性。

「超度三界難」,意在說明不論人鬼皆可得度。宗教教化的意義,在於使痴迷者明白本來心性,忘卻貪嗔痴愛,以純真之體復歸於人生輪轉。

《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中有言:「湛湛青天,現出本來面目;明明心鏡,照見自己元神。」道祖曰「法自然」,道教的教化之功在於使人們認知到自我本然,使每一個人都認知到自身合道的根基。這才是度化之大功德。

超度三界難,地獄五苦解(資料圖)

道教對於地獄之苦的理解,與但丁通過地獄遊歷所悟出的道理之間也存在著道理上的相通性。但丁被認為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開拓人,其主張人本意識,希望可以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在《神曲》這部作品中,但丁在他的導師維吉爾的帶領下遊歷了地獄和煉獄。隨後又在他的愛人阿特麗切的靈魂的引領下遊歷了天堂,並最終見到了上帝。但上帝並不是全能的,當人類對神明的信仰走向終結,便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但丁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他認為一切神明都是人的意識創造物,當權者用他來作為統治的工具,禁錮人的思想,從而使這個世界陷入了無邊黑暗之中。唯有愛者,才能給予眾生光明和溫暖。

宗教究竟是人的宗教,還是神的宗教,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話題。西方文化中喜歡用二元論的觀點討論問題,出現一個上帝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撒旦和其對抗。

西方文化中喜歡用二元論的觀點討論問題,出現一個上帝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撒旦和其對抗(資料圖)

他們強調「有」的概念,認為凡是一切可以被證實的存在即真實,不可以被證實的內容則可能是偽作。這樣的觀點在自然科學範疇是成立的,但在東方文化體系中卻成了悖論。

道教信仰中的神與信仰者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神明之所以能夠被人們信仰,不僅僅因為信仰可以帶來功利性的保佑,更因為神明是教化之主者,信徒信奉、效法祖師證道成仙的行跡,以此來規範自我的現世人生,這可能會對個人、社會乃至於整個歷史進程都產生影響。

《易經》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借神明教化之功,明人性本然之相,這正是道教能夠綿延千年不朽的根本原因。脫離了度化之功與教化之心,神仙信仰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資料圖)

在道教神學體系中,神明是清虛世界中的存在,宇宙萬物則是物質世界的存在。道教不需要證明神仙實有,信仰的力量源自內心,是可以激勵人生奮發向上的正能量。

用道教義理來解讀,一個是無,一個則是有。但有和無並不是對立的。道之無存在於萬物之有中,無中才能生有;反過來,萬物之有又承載了道之無,有無可以相生、相化。

這樣一來,道教的宗教神學便不是有無對立、神人兩極的信仰,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玄妙之學,是人以神而設教、神以人而度化的人神相生的特殊信仰方式。

老君八十一化之五十八化傳正一(資料圖)

從人至仙,道教修行特彆強調功行二字。信仰者想要得道成仙需要有累世功德做基礎,至上神明也需要歷世顯化人間來度脫人天。前者有發願度盡天下人的純陽帝君為代表,後者有老君八十一化輔助世間君王為佐證。

不論是人還是神,都不能忘卻自度度人的修持,否則神明將失去信眾,道人將失去信徒,道之教化也將變得空無意義。

進一步講,神明之所以能夠得到普遍信仰,或曰神明為什麼要對世人施以教化之功,答案可歸於宗教所談論的悲憫與慈愛的精神。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道德經》的這些章句講說的正是利濟於物的精神。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資料圖)

道教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也有濟世利人的傳承,歸根到底便是人本意識。只有強調人的意識、作用和價值,才能充分體現出宗教所肩負的社會價值,體現出道教以道為教化的度人思想。

人本思想這一點,在《神曲》亦有涉及。《神曲》設定的地獄、煉獄和天堂三個場景中分別出現了不同性格的人物:惡人應該下地獄受懲罰、賢者應該在煉獄中自由表達思想,唯有愛者才可以得到天堂光明的垂青。

通過對三個不同場景的描述,充分體現了但丁對人性自私的抨擊、對自由個性的張揚和對於愛的渴望。這三點匯聚起來,便是人本意識的覺醒,這也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母題。

但丁對舊有宗教神學鉗制人之自由的抨擊,意外地和道教信仰中強調的人本意識取得了精神上的相通性。

當理性被物慾操縱,當心中失去敬畏,人類將永遠無法超越動物性的需求(資料圖)

但仍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文藝復興對人性的張揚固然是值得讚賞的,可這份毫無節制的張揚最終演變成了慾望的泛濫,從對神的極端崇拜走向了對人慾的極端釋放。

當理性被物慾操縱,當心中失去敬畏,人類將永遠無法超越動物性的需求,成道、成仙也就只能成為妄談。道教義理中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物極必反」,「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唯有取其中和,不偏不執,才是最得自然要妙的人間修行。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養生三要》:簡潔明了的養生重點
圓通自在,玄功莫測——恭賀圓通自在天尊慈航元君觀音大士千秋聖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