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南台福地修宮觀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南台福地修宮觀

文/賈來生

在石門關居住數月以後,二人聽到有人讚揚南台山的勝地風光,於是又慕名前往。

登上南台山遠眺,只見峪谷中溪水常流,四周群山緊緊攏聚,如同有情,中間一嶺高聳入雲,跌落三層,真可謂聚三川之精華,得天地之氤氳。於是,就在這風水寶地滿意地住了下來。

聚三川之精華,得天地之氤氳(資料圖)

時隔不久,同來的李鼎實由於塵緣未了,就回了漢南老家。劉一明則懷著一腔熱血,在南台山建設起叢林道觀來了。他白天講《易》說經,晚上修鍊性命之丹道功法。

在施醫佈道、談禪說《易》之中,劉一明招收了十多個徒弟常住山上。逢到說經的日子,上山聽講的信徒每天就有一百多人。劉一明還身先士卒,率領弟子開荒種田,保證常住使用。

劉一明還派人分頭外出募化,修建了山門、火神殿、文昌殿、牛王馬聖殿、靈官殿,三教殿、山神廟、韋陀寺,經堂、客廳等建築,又請匠人精塑神像,彩繪殿宇。

林中宮觀(資料圖)

劉一明充滿喜悅,親自為山門、牛王馬聖殿等處精心撰寫了對聯,使南台山上充滿弘傳三教,教誨眾生的文化氣息。劉一明為山門題寫的對聯包含了他對徒弟的勸誡:

聖賢道路由淺造深,欲窺堂奧,

務堅固實在根基仙佛階梯自早登高,

要見真靈,須檢點現實面目

他為牛王馬聖殿寫的對聯則是一副嵌字聯,展示了他撰寫聯語的過人才華:

書獃子莫恃才,須知及第登科,

不離陰陽,當急用牛力耕犁心地勢利人休得意,

試看焚巢燎尾,盡屬兇徒,務宜兜馬頭迴轉腳跟

他為三教殿寫的長聯充分表達了他貫通三教,融會義理,調和三教共繁榮的主張:

均為聖人,書獃子莫胡批,禪和子休強辯,

破衲子勿亂說,試問爾道義、

方便、元牝,果何門戶?

認不明千枝百葉,各分歧路止此心法,

傳學的須力行,機鋒的慢看空,修鍊的且尋真,

當窮這金丹、太極、牟尼,是甚形容?

悟和徹萬理一貫,三教同源

經過劉一明累年努力,南台山道觀初具規模。院中階前鑄四明鼎,門外山門栽百尺幡竿,氣象為之一新。一時蔚為大觀,名聲大震,住觀十多名道士,從學識、道行和理論實踐水平上首推劉一明。

悟和徹萬理一貫,三教同源(資料圖)

劉一明祖師親自擔任十方叢林南台山道觀的住持。他自號「南檯子」,定期開壇講「經」說「易」,一時名滿北方,西北地區許多道觀聞訊都將道士送來從學。

在南台山弘道之餘,他完成了《陰符經注》。後來,他在給此書寫的序言中認為《陰符經》「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因而「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

為了正本清源,讓學道者有所依憑,劉一明的註疏繼承了以前一些注家的思想。例如在講解「陰符經」題目的含義以及對「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一說的解讀上,劉一明祖師都參照了李筌的看法。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資料圖)

二人都認為《陰符經》是以一種辯證和動態平衡的眼光來看待天地、萬物和人之間的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的關係。

而其變化的關鍵則是如何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盜機」,將各種制約關係轉變為對自身發展的有利因素,為我所用。

當然,劉一明的解釋側重於內丹性命煉養的角度,而這種新視角對弘揚道教經典和推動內丹煉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南台山的發展變化吸引了眾多道士前來掛單。

但是,來掛單的道士成份複雜,道眾的入道目的更是五花八門。有觸犯規誡而來的,有尋求成仙方便法門而來的。

在後生正是好向,到中年半度韶光,歲月豈可輕空放(資料圖)

更有甚者,一些全真道士不嚴格遵守清規戒律,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學經練功,來來往往,把南台山當成了一個免費客棧,結幫營私,鼓吹邪說,很少有人有成就大道的目標

劉一明看在眼裡,很是失望。遂作《訓徒(四曲)·寄調解三醒》慨嘆道:

在後生正是好向,到中年半度韶光,

歲月豈可輕空放。轉眼時,兩鬢霜,

閻王一時來討債,你將何物去承當?

枉了我好心腸。怎得個出世丈夫,

把道教兒闡揚。、嘆迷徒不務正欵,

笑學者妄想神仙,神仙須得好人干。

貪嗔痴,樣樣全,口吃的酒肉厚味,

心懷的鬼計千般。好教我心可憐,

怎得個異奇男子,好渡上了法船。

古自今道德兼有,今自古方便為頭,

從來仙佛慈悲做。糊塗蟲,錯下鉤,

不想真實去學好,一心只要赴瀛洲。

好教我心罷休,到不如妝聾賣啞,

省了些煩惱憂愁。金丹理無甚怪異,

性命事有何出奇,說破秘密真一氣。

採得來,壽天齊。只這是不死真訣,

再莫向別處猜疑。但只要善根基,

似這些醉生夢死,包管你一張驢皮。

還專門給徒弟們作詩啟發引導,希望他們認真讀經練功,端正態度:

秉性昏愚不是賢,蒙師指示悟真篇。

天根固自家中有,靈寶豈從身外懸?

恍惚其間藏妙相,香冥之際出清泉。

與君說破元關竅,言外心傳仔細研。

但是,劉一明教誨的效果並不理想,南台山的道風仍然不振。劉一明自知功行不大,多有障礙。於是離開道觀,一個人到秦嶺的麻峪河修橋鋪路以結人緣。

修橋鋪路以結人緣(資料圖)

劉一明寫過一篇《結緣說》說:「天緣人緣,修道人俱要結下,然結天緣,必須先結人緣。結人緣,即所以結天緣。如何是結人緣?施德不望報,有怨而不記;看人最高,視己最下;施茶舍葯,修橋補路。

有罵我者,笑應之;有打我者,喜受之;有長我者,以父兄視之;有少我者,以子弟視之。即如婦女,有年老者,以母姐視之;有年少者,以妹女視之。雖有惡人,其奈我何……

他借修路善結道緣,消災免罪,磨礪身心,鍛煉志氣,前後持續了數月時間,石橋竣工之後,重回南台。但是,建設南台的熱情難以恢復,劉一明就挑選賢能的道士接任住持,託付了觀中事務後,離開了南台山。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神仙為何這樣「坐」?——且談道教造像中的順應與堅守
文子:懂道者因時而動,用道者無盡無害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