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輕毀法師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輕毀法師戒

《菩薩戒本經》(38)

四十一輕戒(30)

三十、輕毀法師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三十、輕毀法師戒

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第三十輕毀法師戒。

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是這位菩薩,「輕說法者」,聽法的菩薩輕視說法的人,因為輕視說法者,所以「不生恭敬」,對說法的人不生恭敬心,「嗤笑、毀呰」,就是譏笑說法的人,講說法的人很多的壞話,說其短處。「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說聽法的菩薩的過失,這個聽法的菩薩,他是怎麼回事情呢?「但著文字,不依實義」,聽法的菩薩,他的思想就是執著文字,愛著文字,就是要求說法的語言、言句要特別的美妙,言句裡邊所表達的意義,他不在乎。因為這位法師語言很拙,他就嗤笑、毀呰不生恭敬,若這樣的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辭。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

「謂諸菩薩為求義故」,諸菩薩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希求勝義,所以從他人聽聞佛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辭」,並不是希求世間美妙的文辭。文辭的美妙也是人之所歡喜的,但是學習佛法的菩薩,目的是學習勝義。「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的時候,「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菩薩為求勝義,不求文釆而聽聞佛法的時候,雖然有的時候遇到「常流言音」,就是一般性的語言,沒有文釆,這樣的言辭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這個時候菩薩的內心是怎麼樣呢?是「但依於義」,只是尊重所求的勝義,尊重所說的勝義,而恭敬的聽受他所說的法。菩薩應該是這樣的態度。

修學佛法、開大智慧、解脫生死大苦,要通達勝義才能滿足你的所願的。如果不明白勝義,只是文辭很美,是不能滿足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法又二種:謂文及義。唯義是依,非文。何以故?不應但聞即為究竟;要須於義,思惟籌量審觀察故。

「法又二種:謂文和義」,「唯義」才是可依靠的,不是文。「何以故?不應但聞即為究竟」,「但聞即為究竟」那就只在文字上的事情。「要須於義思惟籌量」,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一定要在文字所詮的義,在義上去思惟、去籌量、去觀察,這樣子叫作「審觀察故」,就是深入的、認真的去觀察,我們才能解決問題;文字好沒有用。文字的作用只是能表示義,而我們在義上去思惟觀察,才能夠解決這生死大事。光是文字好沒有用,對生死大事不能發生作用。但是文字好令人生歡喜心,那也有點好處,生了歡喜心然後學習文裡面的義,還是由「依義得解脫」,還不是依文。若是執著文而忽略了義,那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北天目蕅益沙門智旭箋《菩薩戒本經箋要》:「說法之人,自有文義俱妙者,自有義妙而文粗者,自有文美而義淺者。故聽法人,但當依義,不當依文。倘因文粗而生嗤笑毀呰,其過深矣。

說法之人,講法的內容和語言大約可以分成四種:

一、有的人講法的內容和語言的表達都是高尚的、優美的,文義都是美妙的,用的語言文字很好很莊嚴,所說的道理也非常的微妙。二、有的人用的文句很粗陋、不美妙,但所說話里有真實的深義,這也是好。三、言句很好很莊嚴,但沒什麼內容,所表達的義很膚淺。四、最不好的,就是文也不美,義也不美,文義都不及格。

這位犯菩薩戒的人只愛著語言文字的修飾,說出來的每一句都是很文雅高尚的,若這樣子才歡喜聽。如果說出來的文句很土氣,聽起來就象是沒讀過書的人,那他就不去聽法了。他不注意講話的內容和能表達佛法的真實義,只喜歡語言上的美。

聽法的人應該「但當依義,不當依文」,應當要尊重說法者所宣揚的道理,就滿足了。說法者說的語言好不好,不要緊,應該是這樣子。

聽法者聽說法的法師的語言很拙,或說說法者「但著文字」,只是文字法師,光在文字上打轉,對於經中之真實意義,皆不了解,因而譏笑他「不依實義」,就嗤笑、毀呰不生恭敬,若這樣的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4):四重戒(2)一、自贊毀他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