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越到古代 一起「吃茶」去?

穿越到古代 一起「吃茶」去?

一起吃茶去?

近期,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計划去潮州實地學習茶的品種之一鳳凰單樅。

這是學茶兩年多以來,我們第一次真正的「尋茶之旅」,以前老是在工作室里紙上談兵,現在有了實質的機會,大家自然都很是興奮。

所以決定任性開寫一個有關「吃茶」的系列推文。

1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那個嚴肅的「茶」課群名為「吃茶」。

吃茶其實是古代的最早說法,它本來的意思,是在華東一帶盛產品質好的茶葉,當這個地區的人們喝茶時,如果不小心把茶葉喝到嘴裡,但是這些茶葉比較珍貴,就不捨得吐出來,就把它嚼碎吃掉,後來才延伸到我們現在習慣說的喝茶。

吃茶,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就是在古代婚俗中,女子答應受聘於男家,它還代指對婚姻的許諾。

回到我們這個學習群,當群的名字從「茶道周五課」改名「吃茶」時,老師似乎深感欣慰,我們竟然體悟到了如此深意么?

吃茶的真諦是什麼?

然而並不是。我們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吃,茶。

吃:一切與好吃的相關的。茶:各種茶。

所以這就是我們這個學習群名「吃茶」的基調與深意,後來想來雖然簡單直接但並不是沒有道理。

吃才是所有基調和樂趣

如果說以飲食為例,吃的最高境界,是講究色、香、味俱全的話,那麼品茶的最高境界應該也就此作為標準。

色:干茶時的色澤;香:泡茶時茶葉所漫延出來的香氣;味:茶湯入口時的在你的舌苔甚至整個口腔中的口感。

咖啡、紅酒不都講究的是這些么,這些原理似乎是相通的。

好了,我承認,我這個偽吃貨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2

繼續回到茶這個話題,有一種現實是,茶對於現在年輕人來說,感覺披著神秘的面紗,就是你可能會喜歡多了解一些紅酒、咖啡知識,但是卻很難了解茶,茶好像成為老年人的專屬品,這是為什麼?

我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學茶,我的幾本工具書在有空的時候我會去翻一翻它們,後來我發現這些工具書都很無趣,過度的理論化,很難和我們現在生活相貼近,又或者演變成為虛無縹緲的茶「道」中的儀式感。

茶雖然有著神秘感,它同時也是公認的健康飲品,你覺得白開水很淡、咖啡有點濃、紅酒可能會醉,但是茶剛剛好。它一直可以陪伴你很久,而你並不需要太過擔心。

連博物館都要拚命當「網紅」了,茶為什麼不行?不如就用「玩」的心態來學習和寫作吧。

3

回到茶的歷史,確實很長、很老,世界現存最高、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書是陸羽的《茶經》。

有明確記錄的茶事活動就有三千年的歷史,茶這種文化啟蒙於秦漢、萌芽於魏晉南北朝、形成於唐朝、興盛於宋朝。

我對宋朝一直很感興趣,中國藝術中宋畫、宋瓷都無不展現出中式哲學與美學的最高境界,就此經常會遙想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那就像是我們未曾到過的詩和遠方。

宋代人喝茶,和今天是不一樣的。它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是時代,宮廷不僅設立茶事機關,用茶分為各個等級,皇帝還有賜茶的禮制,民間社會,茶葉也是送禮的佳品。還鬥茶、分茶、綉茶……諸多活動簡直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就如宋代繪畫中所畫都很有趣。

宋代還發明了一種飲茶習慣叫作「點茶」。

「點茶」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和習茶五個環節。

在點茶的時候先將餅茶碾成末,放在碗中待用;用炭火燒水,除底炭外還要添兩次炭;水沸後立即離火,沖入碗中的茶末,攪拌均勻,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飲用。這種點茶方式在高溫高速下茶會起沫,就像今天倒啤酒一樣,在宋代,沫是判斷茶好壞的一個標準。所以宋代的茶盞一定是深色的,這樣白沫判斷起來比較容易,白沫在杯子上留的時間越長,表明茶的質量越好,和今天啤酒掛杯的道理很類似。

「點茶」這個畫面感也已經可以想像出來,今天日本的抹茶道與之很相似。確實如此,點茶在明朝及其以後逐漸式微,後來衍生為日本的抹茶道,流行日本一帶至今。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所作的《文會圖》真實展現了宋代點茶的場景。

宋徽宗 文會圖 絹軸 184.4x123.9公分

台北故宮藏

成套碗托和茶碗數組,以及茶瓶置在方形炭爐上燒煮的方式,還用備茶童僕有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向盞內酌茶末等,這些器具、方法幾乎在《文會圖》中均能看到實物。

宋徽宗 文會圖 局部 絹軸 184.4x123.9公分

台北故宮藏

不得佩服,宋代的「點茶」法看似很繁瑣,但真的非常講究。

還有宋徽宗的《十八學士圖》,畫面為典型的文人應酬的畫面,內容包括遊園、賦詩、奏樂、宴飲,戲馬、觀鶴,氣氛熱鬧歡愉。

宋徽宗 《唐十八學士圖卷》局部 絹本

29.4×519cm,台北故宮藏

南宋劉松年的《攆茶圖》也描繪了磨茶、點茶、揮墨、賞畫的文人雅士茶會場景。

南宋 劉松年 《攆茶圖》 絹本

淡設色,66.9×44.2cm

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左前方僕人騎坐在長條矮几上,右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

旁邊的黑色方桌上陳列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白色茶盞、紅色盞托、茶匙、茶筅等,一位僕人正在桌邊,右手提湯瓶,左手執茶盞,準備點茶。

南宋 劉松年 《攆茶圖》 局部

絹本 淡設色,66.9×44.2cm

台北故宮藏

我覺得宋朝人真的把茶文化玩出花來了,據說在分茶的時候最後的茶末,還發明了一種玩法叫作「茶百戲」。

「茶百戲」就是用末茶的茶湯和水而不用其它原料在茶湯表面顯現出文字和圖案,甚至還能畫出中國山水畫,細膩的茶末與水碰撞,產生了變化萬千的圖案。而銀瓶的傾斜高度以及注湯姿態,都是分茶是否成功的因素。

原來這些宋朝的老祖宗們才是咖啡拉花的鼻祖。

現代版的「茶百戲」的復原,我試著在網上找了一下圖,有點兒失望。現在所謂的復興中國傳統「茶百戲」,但其實「畫」得都蠻丑,根本沒有畫出中國山水畫的感覺。

就是方法你知道了,但是這個審美「趣味」還是要多修練一下。

然後宋朝民間還有一種活動叫作「鬥茶」。宋末元初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所繪《鬥茶圖》,就是傳神之作。

趙孟頫《鬥茶圖》

每位鬥茶者自提炭爐,長嘴小壺置於爐上,畫面的中心描繪一位鬥茶者,執壺向盞內注水,身體前傾,左臂捧盞向內,神情專註,好像已是勝券在握了。

對面一老者,面帶微笑,在已品完茗後正用鼻嗅茶盞余香,老者身後一年輕人也正舉盞飲盡盞中之茶。

寫到這裡,我只能羨慕並感嘆,宋代人城會玩。

喝茶,既是雅事,又能有煙火氣,那麼有趣。

最後貼一組明代藝術家的作品,明代中國茶業與飲茶方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茶葉加工方式的簡化,茶的品飲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它變得簡化了許多。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軸 紙本

淺設色 88.3 x 25.2 公分

圖中所畫的草堂,是他經常和好友聚會品茶的地方,身處自然之中,文徵明的品茗茶舍,林茂松清,景色幽致,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卷

明 紙本 設色,縱21.9cm 橫67cm

北京故宮藏

文徵明 惠山茶會圖卷

局部

這幅畫文徵明作於49歲之時,那天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

文徵明還有一幅展現茶文化內容的經典之作《林榭煎茶圖》.

明 文徵明 林榭煎茶圖 卷

局部

紙本設色 25.7x114.7cm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山丘起伏,湖水澄澈,臨湖平緩的坡岸上有茅屋數間,竹籬圍成院落,雜樹環繞。

主人於房內憑窗遠眺,一童正在室外烹茶,另一人拄杖沿湖邊小徑而行,似來訪友,毫無城市的雜沓、喧囂

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唐伯虎也有一幅《事茗圖》與此相關。

唐寅 《事茗圖》 明 局部

紙本設色 31.1 x105.8cm

北京故宮藏

唐寅 《事茗圖》 明 局部

文徵明 題跋

屋舍、坡岸淡雅清潤,屋中主人臨窗品茗,描繪出幽靜宜人的理想化的生活環境。透過畫面,似可聽到潺潺的流水,聞到淡淡的茶香。

文人悠閑、恬淡的生活情趣,既是對文人自身生活的描繪,又或是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如此幽靜清雅,也讓人心之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席:味蕾和精神的交融
現代新派詩人 蟾宮折桂 旭陽 頑石 茶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