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陶俑欣賞

中國古代陶俑欣賞

向上滑動,送你一片明媚的春光

菩提樹

 情定少林寺  電視劇原聲帶

鮑比達 

00:00/03:04

紅陶說唱俑

東漢

高47cm

介紹:

東漢時期,陶俑的製作中心從西漢時期的長安、洛陽等地轉移至四川地區。相對安定的社會氛圍與富足的民生經濟,使生活在這一地區的人們,更加註重現實享樂。因此,作為明器的陶俑在高度寫實的基礎上,愈發自由生動,在莊嚴肅穆的中國禮教雕塑中顯得獨樹一幟。 這件泥塑說唱俑頭戴幘巾,額前滿布皺紋,擠眉弄眼,歪嘴吐舌,上身赤膊,下著短襠長褲,聳肩縮頸,腆著肚子,左臂下挾圓鼓,右手舉桴欲擊,赤腳踞坐於圓墊土台之上,左足緊貼土台,右足隨勢上揚。詼諧的表情神態與誇張的「亮相」動作,惟妙惟肖的塑造出俳優說唱時的精彩瞬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說唱俑,又稱「說書俑」、「俳優俑」,因表演者多為侏儒,也稱為「侏儒導俑」。說唱者通常以調謔、滑稽的表演來取悅觀賞者,有時也對觀賞者的一些錯誤想法進行諷諫。漢代陶俑、畫像石及古代文獻中,說唱俳優形象屢見不鮮,顯示出說唱表演在古代社會生活中頗為流行。

灰陶雙檐樓閣

東漢

高93cm

介紹:

這件漢代陶樓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有矮牆圍繞,留正面作出入口,台基墊高,設有台階供入內之用,台階右側蹲坐著一隻看門犬,左側兩人分別倚柱站立。屋室左側有窗,窗外掛有版木條隔片,既能通風,又可避免外客窺視屋內情景,右側則設有一開放露台,屋內有三人圍矮几而坐,兩人對奕,一人旁觀,露台處則有一女子憑欄張望。樓閣下層挑高,由一斗三升斗拱支承腰檐,腰檐上置菱形鏤孔平坐,平坐上施勾欄,正面勾欄處有四名伎樂分別演奏琴、鼓、笛及表演雜耍,右側另有一人靜思遠眺。上層結分段的廡殿頂,可清晰辨識出所使用的筒瓦、板瓦,以及屋頂正中的西王母戴勝形瓦飾。從陶樓的整體結構來看其應為漢代的木構建築。 漢代是木構建築框架結構與施工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建築技術的合理運用,不僅使木構樓閣在功能上滿足了遮陽避雨、憑欄遠眺的基本要求,其腰檐與平坐節奏性地挑出與收進,以及多樣化的屋頂、斗拱及柱式等,也使樓閣建築的各部分產生出虛實明暗的對比,在外觀上呈現出穩中求變的特性,成為此後中國古代木構樓閣長期遵循的建築形式。 這件陶制的漢代雙檐樓閣不僅生動展現出當時的社會生活,也可謂是漢代的木構樓閣建築的一個典型縮影。

紅陶駕車俑

東漢

長 168cm

介紹:

漢代有著一套完整而複雜的車輿制度,車馬出行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也成為皇室貴族們地位與權勢的表現。 這件東漢時期的駕車陶俑,體量較大,馬、馭車夫及馬車的轅、軛、輪、轄等部件都是分別燒制再組裝而成。陶馬頭高體大,豎耳張口,英姿矯健,右蹄前舉,左蹄在後,作行走狀。馬車前端有橫軛,置於馬頸背處,軛下接雙轅,與輪軸連接,兩輪高大,車座三面有圍,無廂頂,車座上跪坐一頭戴高帽的圉人俑,雙臂曲彎,作勒韁駕車狀。 整組陶俑形象逼真,造型優美,車體結構細緻嚴謹,可供作為研究漢代車輿的參考。漢代陶塑工藝,繼承並且發揚了秦代陶塑藝術的精華,由於重視陪葬制度,制陶業得到空前繁榮,尤其是陶塑車馬,製作精細逼真,時代氣息濃厚。

灰陶庖廚俑

東漢

高 57cm

介紹:

庖廚俑是以廚師形象作為塑像題材的俑類,其造型大多是反映廚房中的勞作情景。這件庖廚俑面帶微笑,坐於案板前,雙袖上挽,右手持刀,左手捉魚,作撫案切魚狀,整體線條明快,形態逼真生動。 在四川地區的東漢墓葬中,這類庖廚題材的陶俑作品屢有發現,它不僅反映出當時漢人的飲食習慣與富有階級對於「食」的講究,也是中國古代廚師及傳統烹飪料理的真實寫照。

神獸

南朝

高118 cm

介紹:

在中國古人的思維中,陵墓既是一段生命的終結,又是一個世界的開始。從地上設置的封土、建築、雕刻與石碑,到地下華麗的陳設與喪葬用品,處處充盈著世人的敬意與畏懼。 這件南朝時期的神獸似獅非獅,似鹿非鹿,頭頂雙角,目含凶光,口張齒露,昂首闊胸,頜下須髯垂胸,胸腹肌體緊實,前肘翅翼貼腹,殘存四足前後交錯,體形高大,神態威猛。這類石刻神獸一般作為辟除邪惡、「守護」墓主之用,也用來彰顯墓主生前擁有的至高無上權威。 中國古代陵墓前置鎮獸之風大約肇始於漢代,此後因三國兩晉時期的連年戰亂以及薄葬的盛行而數量銳減,直至南朝時期才得以復興。南朝時期的鎮墓神獸通常以成對的形式列於神道兩側,形象有雙角、獨角和無角三種。關於三者的具體名稱,歷來說法不一,頭頂雙角與獨角者多稱為麒麟、天祿,無角者則多稱為辟邪。從迄今的六朝考古發現來看,雙角與獨角神獸僅見於帝陵,無角神獸則專用在諸侯王墓,三者之間似乎有著嚴明的等級劃分,不可隨意僭越。因此民間也就有了 「丹陽的麒麟,南京的辟邪」一說,以暗指在丹陽建陵的齊、梁兩代帝王,以及多在南京安葬的齊、梁兩代王侯。

彩繪陶仕女俑

唐代

高43cm

介紹:

唐代是我國封建文化的繁榮時期,相對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使女性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敢於大膽追求服飾的自然之美。此時,不僅時興衫裙褒博的袒露裝,在公開場合穿著胡服也頗為流行。 這件唐代的仕女俑頭梳高髻,鬢髮抱面,面龐豐腴,細眼小口,身著翻領缺胯袍,下穿長袴,足蹬尖頭鞋,兩手抬於胸前,頭和身軀微微左轉,重心落於右腳之上,身姿婀娜,悠然閑適。

彩繪陶胡人樂俑

唐代

高 18~18.5cm

介紹:

這組樂俑中四名頭戴襆頭的男性樂手,臉型圓闊,雙眼深邃,鼻樑高挺,留有絡腮鬍,身著窄袖翻領上衣與長褲,腳套長筒靴,五官特徵與衣著打扮都是典型的胡人風格。四人分持答臘鼓、五弦、排簫和鈸,雙腿交疊坐在小圓氈上,頭部微微傾側,臉上充滿笑意,彼此互動和諧自然。 類似的胡人樂俑可見於陝西西安棗園村俾失襄墓出土的加彩樂俑。這類題材陶俑的大量出現說明在唐代胡漢交融已成為極其普遍的社會現象。

彩繪陶金彩樂俑

唐代

高22~26公分

介紹:

隋唐在結束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局面的同時,也迎來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繁榮興盛。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宮廷內設立九部樂,而唐代宮廷「合胡部」而成的燕樂則在充分體現開放自信、浪漫輝煌的時代精神之餘,集中展示出這一時期音樂藝術的最高成就。 這組彩繪陶金彩女俑身上的繪彩多已剝落,只有披肩上的金紅彩,顏色依然鮮艷奪目。從樂伎儀容儀態以及使用樂器等方面來看,可能表現的就是一組宮廷樂團。六位女樂伎手中分持觱篥、箜篌、琵琶、毛員鼓、笙和鈸作演奏狀,個個面頰圓滿,薄施脂粉,秀眉朱唇,神情自若,姿態優雅,體態豐腴,表情豐富,造型曼妙,具有強烈的表演藝術風格。

彩繪陶仕女俑

唐代

高 35cm,45cm

介紹:

漢唐陶俑很少再現有名有姓的個體形象,多是表現與死後世界息息相關的普通角色。 這組唐代彩繪陶仕女俑容顏圓滿,體態豐腴,兩女子身著男裝,腰帶繫於髖部,佩承露囊,足蹬尖頭鞋。右側抱嬰女子頭梳高椎髻,雙手環抱一活潑幼嬰於左肘處,嬰孩雙臂伸張,迎向左側女子,此女子頭梳墜馬髻,雙手作捧托狀,似準備接抱嬰孩。從中國古代傳統來看,抱嬰女子可能是女侍或乳娘,其職責大約就是照看兒童。 在漢唐陶俑中常見的狩獵、庖廚、伎樂等形象,往往與此組仕女俑一樣,通過不同的人物造型與隨同器物來加以展現。這些極富生活氣息並且具有強烈象徵功能的雕塑作品,不僅極大的增強了陶俑的藝術魅力,也展現出為墓主所營造的一個個具體而微又與眾不同的冥間世界。

紅陶彩繪騎駱駝胡人俑

唐代

高 59cm

介紹:

這件彩繪騎駱駝胡人俑,駱駝匍匐於地,雙目圓睜,張口嘶鳴,前腿跪伏,後腿半撐,似乎正用力站起前行,背部隆起的雙峰之間跨坐著一名胡人。此人短髮微卷,額間束帶,深目高鼻,體格魁梧,身穿窄袖上衣與合身長褲,足蹬翹頭長筒靴,雙手似牽拉韁繩,兩腿緊貼駱駝腹部,具有明顯的異域特徵,是典型的胡人造型。 所謂「胡人」並不是專指某一民族的人,而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稱,後來也指中亞、西亞等周邊民族和國家。

GIF

感謝觀看!

end

GIF

來源: 《上海震旦博物館》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親愛的讀者:

見信啟。

「九月收藏」一個學習藝術品的公眾號。如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面公眾號關注。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遺留著豐富的文物遺產。所以我們作為華夏人,或多或少的了解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樣貌,以便於更好的發揚光大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久要:舊約、舊交。不忘舊約或舊交。不忘久要即不忘舊約。不忘舊約取諧音九月即為九月收藏。收藏本就是一種懷舊情節,是一種緬懷先輩過程,擦去塵封已久灰塵,重新翻開過往的輝煌。繼往開來,循序漸進繼承先輩品質。九月收藏點滴積累,希望能幫到陶瓷初學者入門。

2018

覺得不錯,歡迎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並點贊鼓勵↓↓↓別忘記置頂公號哦!

宗旨:收集文化碎片、描繪文化藍圖、弘揚傳統文化

目的:致力陶瓷美學欣賞以及總結歸納輔助斷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月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造像藝術精品欣賞

TAG:九月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