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紫砂壺的器型,你認識嗎?

這些紫砂壺的器型,你認識嗎?

掇球壺

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型是壺鈕,壺蓋,身壺。該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石瓢壺

最早稱為「石銚」,顧景舟時期後稱之「石瓢」。壺身呈梯形,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樸拙。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壺身八字造型,造成一個主視角度內的表面,亦曲亦直,皆顯現簡樸大方的氣度。

仿古壺

「仿古壺」圓潤精巧,簡單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造型雅緻,線條流暢,比例恰當,清雅無雙,寧靜淡泊。

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於井欄,類似古代井旁邊之護欄。

秦權壺

秦統一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

合歡壺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余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

笑櫻壺

據說,「笑櫻壺」的造型原是出自「嬰寧一笑」的歷史典故——「嬰寧一笑千愁解」。壺型制沉重紮實,有種不妥協的硬漢風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態。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質。

僧帽壺

元代創製的瓷器造型,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卧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

洋桶壺

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製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適宜把玩,便於提攜,便於茗泡而一度盛行,並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

容天壺

容天壺是精品紫砂壺的一種,取材於源於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彌勒佛,取名源於「肚大能容天下事」。

龍蛋壺

龍蛋壺是紫砂壺器型中的經典一類,其圓滑可愛的造型深受壺友喜愛。以「龍蛋」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與寄託,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龍蛋壺」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其做工小巧精緻,壺身通體為蛋狀,壺身光滑圓潤,短嘴為直流狀,倒把拿捏方便,扁圓珠紐。

德鍾壺

「德鍾」壺型為鍾,「德」是修辭,並以邵大亨的德鍾壺最具代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

西施壺

徐友泉先生首創,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

美人肩壺

美人肩紫砂壺宛如古代女子端莊可愛,帶點宮廷的雍容華貴,又不失大家閨秀般的妖嬈。造型飽滿,大方得體,以體現圓潤的壺身為主,壺蓋與壺身彷彿合為一體,沒有空隙,用手撫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溫暖。

虛扁壺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後用「泥拍子」逐步拍成這麼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於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周盤壺

其創製功在曼生先生。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

柱礎壺

柱礎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製的立柱受潮濕而腐爛,於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緻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漢鐸

漢鐸,即漢朝之鐸,鐸為大鈴鐺、甬鐘的意思。

水平壺

因為喝"功夫茶"時,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為了使壺浸在水中時能保持水平狀,故在制壺坯時不僅壺嘴和壺把要協調,重量也要均衡一致,故稱之水平壺。

雪華壺

雪華壺又名「雪花壺」,乃顧景舟大師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創作,壺名取瑞雪兆豐年之意。雪花,又名「六齣花」,六角形,猶如天邊飄來,一片片,似有若無;輕盈、潔凈,顧大師舉輕若重,就是要用這雪花之輕,來表現乾坤之重。

一粒珠

一粒珠是一種傳統壺式,相傳是惠孟臣所創。「一粒珠」,顧名思義就是要塑造出如珠似玉般的圓潤光潔的效果,這與傳統的紫砂圓器的要求相吻合。圓器的造型藝術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

蛋包壺

因制壺時用砂泥將壺身拍打成圓形,為了放置平穩,再用手工將壺底一圈捏平,留出底部中間凸出圓形,似農家打清水荷包蛋的樣子,故俗稱「蛋包壺」。蛋包壺是普通人家及農戶們常用飲茶之壺,由於攜帶方便,舊時農民出耕將此壺放在田埂邊歇息時飲用,又稱「田頭壺」,也是土得掉渣的傳統式樣壺。

漢瓦壺

漢瓦屬於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製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製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

汲直壺

汲直壺是曼生壺式之一,為道光時期典型造型,在楊彭年制陳曼生銘款的傳器中,有幾件是圓柱體造型的作品。此壺名來自漢武帝時的大臣汲黯,汲黯性情剛正,被時人稱為「汲直」,是後世諍臣的典範。

半瓦壺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範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多有銘文。由於瓦當壺取線較難掌握,故一般壺匠不敢企及。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

匏瓜壺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葫蘆壺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

蓮子壺

蓮子壺從古至今都是紫砂壺中一款非常經典的壺型。蓮子壺家族,面貌各異。借用佛家的偈語,可謂「蓮由心生,心生萬相」。

漢扁壺

漢扁壺式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所創作,是受到曼生壺式影響後衍變而來,後又有程壽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反覆造化、精練而創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經典造型漢扁壺,與他所創的掇球、仿古構成具有代表性的「壽珍三式」。

茄段壺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

半月壺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所謂「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報春壺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做出了報春壺。

竹段壺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採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於壺,更顯清雅。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

漢君壺

漢君壺源於曼生扁石壺之式,器型與曼生扁壺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後經藝人不斷改進,至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為平蓋漢君壺,以王寅春所做為最佳器型。其後漢君與各名家手裡均有所改進,經反覆提煉,尺度嚴謹,比例適中。當君壺壺身扁圓,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彎式圓方管流,扁方形圓形耳,蓋採用虛嵌式結構,呈圓弧形凸起,橋形鈕,作品整體感強,自然舒暢。

魚化龍

魚化龍壺也叫「龍壺」、「魚龍壺」"、「魚龍戲浪壺」,是一款經典而傳統的造型。壺把滿飾魚鱗紋,壺身為圓形,由幾塊規則的波浪組成。一面波浪中伸出兇猛的龍頭,張口吐出一顆發光的寶珠,另一面刻鯉魚躍出波濤。壺蓋呈波濤湧起狀,浪尖探出立體雕出的龍頭,作為壺鈕。龍頭可伸縮,傾茶時,龍頭伸出,同時龍頭裡又伸出一根細的舌頭。傾茶畢,壺持平,龍頭縮回,舌頭也隱入龍頭不見。該壺設計巧思,造型華美大方,刻畫精細而不繁瑣,塊面清晰簡潔,線條流暢明快,沉靜中透出活潑,令人嘆為觀止。

鷓鴣提梁壺

鷓鴣提梁壺是提梁器型當中的經典造型,以神似鷓鴣而得名。是顧景舟1983年為陪伴妻子徐義寶赴滬治療鼻咽癌住在上海淮海中學時所創製的,他在壺底刻下:「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寥寥數語,讀來無不令人動容。因而鷓鴣提梁壺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

亞明四方

亞明四方是方器中經典的器型之一,是著名書畫家亞明先生所設計,以方器、筋紋器風格見長的王寅春製作,合力完成,此後該種款型的紫砂壺皆被稱為「亞明四方」。亞明四方作為方器中的經典款,有著古樸典雅的造型,又有渾厚大氣的特點。亞明四方壺整體造型比例協調,線面挺括有力;輪廓分明,全器氣勢挺拔,英姿颯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同時演繹著光素器的獨特魅力。

南瓜壺

南瓜壺是宜興紫砂壺花貨類經典之作,乃紫砂藝人從大自然汲取靈感所創製的壺型,帶有一股來自鄉野的清新活潑氣息,經藝人加工,又顯得玲瓏精巧,溫雅可愛。壺以瓜體為身,瓜蒂為鈕,藤為流把,壺身貼塑莖、須、葉,紋絡逼真細緻,瓜棱勻稱飽滿,蓋與身上下貫通,弧線優美,和諧自然。

思亭壺

思亭壺為清代紫砂名家陸思亭所創壺式,此壺已成為特定的形制名稱。器形簡潔大方,為後世人紛紛效仿。

壺身如葫瓢,細長的彎嘴自腹向上胥出,圈把秀麗,高虛蓋與壺口相切,呈一完整的器體。園球形壺鈕,的腳明顯,乾淨利索。園包底(一捺底),整器均勻為明接處理手法,細緻到位。身筒兩側曲線,自頂部圓鈕處流瀉而下,壺蓋處向外曲張,肩部自然向內彎曲,到腹部則又向外膨脹成一條更大的曲線,鈕、蓋、腹三段曲線自然流暢,頗有動感且乾淨利索。可能正因為陸思亭在這壺型上曲線的成功運用,才使其成為一個特定的形制名稱吧「思亭壺」。

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於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型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經典之作。

八卦龍頭一捆竹

「龍頭一捆竹」以64根長竹段圍成壺身以合64卦之數,工整而光潔,意境自然,腰間束帶以圓竹裝飾。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組,每組8根,結以成足,上下一體,顯得十分協調。壺蓋浮雕伏羲八卦方點陣圖,蓋鈕成太極圖,頗有匠心。此壺設計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味。壺流、壺把則飾以飛龍形象,別有生趣,將易學哲理巧妙地構思於紫砂壺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稱紫砂藝術極品。壺身雖系「打身筒」成型法,但對64根竹都一一雕成圓柱,根據相鄰,可又根根相間,絲毫看不出修正的痕迹。在技法上,看似繁瑣,實則簡潔,從中也體現了紫砂原料優越的可塑性,顯示了壺藝家的精湛技藝和文學素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洋教士曾卧底景德鎮尋制瓷古秘方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