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把孩子養成「白眼狼」
今天我逛超市的時候,正在挑選墨西哥雞肉卷的餅皮,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聲撒潑的震天吼:
"No!!... No!!! I just want the chips, I don"t want anything else.."(我不!我不!我就要薯片,我不要其他的..)
我轉過頭,看到一個三四歲的金髮小男孩坐在地上哭鬧著,身體擋在媽媽手推車前行的道上。媽媽壓住自己無奈的聲音盡量安撫他:「 Joseph, get up! Hurry up! We"ve got a bunch of snacks already, you don"t want to eat chips everyday.." (約瑟夫,站起來!趕緊的!我們已經買了很多零食了,你不能每天都吃薯片啊..)
話音剛落,小男孩開始不依不饒地搖晃媽媽的手推車,一直發出哼哼唧唧的埋怨聲。周圍有幾個人在挑選商品,看得出媽媽很尷尬,卻一直壓低聲音保持著冷靜,她說:「 那行,今天買了,那咱們要等下個星期再買薯片,你同意不?」 小男孩站了起來,含著哭腔,貌似委屈地說:「Yes".. 之後媽媽便伸手給他取下一袋扔進了購物車,同時不小心碰掉了貨架上的另一包薯片,剛好掉在小男孩跟前。媽媽想圖個方便,說:「你能不能幫忙撿起來?」小男孩不知道是還在生氣,還是非要跟大人反著干,繞過手推車走到媽媽身後說 「你去撿吧.."
此時,周圍的人選好自己的東西都默默走開了,都不想打擾這混亂而又讓人失望的場面,給了這對母子一些空間、一點尊重,想必當時這位媽媽是無奈而又失望的。
短短几分鐘的鬧劇背後,不知小男孩是在怎樣的家庭環境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讓他如此任性。這種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不可能是突然形成的,是養育他的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給予的語言以及行為上的引導,很大程度上是養育者自身性格與格局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好些我國內的朋友比我生孩子晚一些,經常給我抱怨:「孩子不聽話,很難管教怎麼辦呀;不管說什麼都要反著干,即使千方百計為他/她好也無濟於事;凡事都得他/她說了算,不然就生氣耍性子,全家人都得繞著轉,誰不答應就不喜歡你了,從來也不替我們想想,怎麼就不懂得感恩呢,經常感覺到心累、無奈;這些年來每天辛苦付出,全身心為了孩子的將來在努力、在折騰,想不到等孩子慢慢開始懂點事了,卻變成了「白眼狼」;現在還小都這個樣子,以後長大了還怎麼得了?!」
其實很多事情講道理和抱怨都是沒有用的,也許可以緩解一時的心情不快,卻不能真正改變局面。我們要做的是深度思考,找出其根深蒂固的原因;要學習和借鑒好的經驗做自我反省;然後痛定思痛,給自己列出改善計劃,從此堅定不移的為這場持久戰去努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前花了多長時間使錯了勁,那麼之後也該花多長時間去改進...或許還會更久,因為形成壞習慣容易,養成好習慣卻很難,但是我們絕對可以做到,而且要越早開始改變越好。
你的孩子有沒有這些讓人抓狂的行為呢?
◇ 想要的東西非要得到,不管家長付出多大代價
◇ 得到手的東西,很多時候都不會和別人分享,純粹的獨享主義
◇ 我的事就是你的事,而且是大事;你的事和我關係不大
◇ 我說的話,你們都順著就好,不然我會很容易不開心
◇ 你們對我好是應該的,我知道你們無論怎樣都會愛我、照顧我
◇ 別跟我講道理,別跟我嘮叨,我沒耐心聽下去,我也有脾氣
◇ 有矛盾的時候,總是你來找我、安慰我,我才不會去找你們說和
◇ 你們要是突然疏忽我了,我會怪你們,會怨恨你們根本不在乎我
◇ 我的字典里就沒有「尊老愛幼」這四個字,你們都得愛我
孩子變成這樣,我們家長應該好好反省,孩子是真的沒有錯。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可以無限塑造的,家長們怎樣定位自己的格局,怎樣努力提升自己,怎樣待人接物,怎樣的三觀,怎樣的態度,怎樣的語氣……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我們不同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差距會那麼大?除了那些先天自帶的一些基因因素,很大程度上歸於我們後天如何去教育和引導。你每天在說什麼、做什麼,孩子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別人都說孩子是家長的小影子,你的大舉動就會變成他們的小舉動。然後呢,家長們還習慣性地為他們操持一切,以為這就是所謂的關心和愛,你無限的施,他們就無限的受。
慢慢等到他們開始懂事了,這種「不用操心的享受」就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那麼他們的思維模式就不會得到該有的成長和鍛煉,也就永遠都會像個受保護的小孩一樣尋求別人的庇護與愛,慢慢的就會缺失愛別人的能力。結果就是,未成年之前尋求家人的保護和愛;長大之後尋求身邊朋友和愛人的保護和愛。如果尋求不到,他們就會感覺挫敗和積累怨氣,遇到一些招架不住的事,就很有可能會做出可怕的報復行為。倘若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被培養出照顧自己和愛自己的能力,又怎麼會想到去關心愛護別人呢?所以我們家長要覺醒,趁早為孩子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的家庭教育方式,讓他們能在善意的「苛刻」中學到如何做一個優秀的人。
我是個很敏感的人,對孩子的一丁點情緒變化都會迅速感應到,也一直在儘力學習其他家長的育兒經,一邊學習一邊陪伴兒子慢慢長大。小的時候,孩子特別喜歡和我分享他的「寶貝」,我從來不會說「媽媽不吃,你自己吃吧」,或者「媽媽不玩玩具,你自己玩吧」,有時候還會刻意找他討一小口吃的,要他的玩具玩,而且要感謝他與我分享。他吃東西也經常會喂我,我就咬一小口,然後我倆都會變得很開心。他經常拿玩具給我玩,我不做其他事,會專心的陪他玩一陣子,你的走心他們都能感受得到。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他的所屬物也是重要的,而他從分享這些重要的東西里找到了快樂的感覺,一切都是美好的。從兒子有能力拿得起東西、走得了步的時候,我就開始有意識地讓他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小到幫爸爸媽媽拿東西,澆一澆小花,幫媽媽梳梳頭髮,把掉在地板上的小東西撿起來放在該放的地方;大到自己穿襪子和鞋,當時還不能自理穿衣服褲子,襪子也穿得歪歪扭扭、上下顛倒,不管多久我都會耐心等他。我喜歡看他因為做到了這些小事之後,臉上露出的興奮表情,這種成就感家長是給不了的,只能讓孩子自己去體會。
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爬行的權利,即使膝蓋都紅了(用護膝保護);我們不能剝奪孩子學步的權利,即使摔得小屁股都疼了;我們不能剝奪孩子摔了跤自己爬起來的權利;我們不能剝奪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權利;我們不能剝奪孩子願意和你分享他最愛的食物與玩具的權利;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獨立戰勝困難的權利;我們更不能剝奪孩子想去嘗試做某些事情,而我們卻用自己所謂的「強大」去為孩子碾平一切障礙、擺平一切前程的權力。是的,也許當時你是出於愛,讓他們暫時輕鬆好過了,但是他們沒有經過破繭成蝶的過程,心理和生理上就不會有歷練後的成就感和深刻的領悟,又怎麼會蛻變成家長們所期望的優秀樣子呢?
記得兒子還在上學前班的時候,一個復活節(耶穌復活的日子,節日是以兔子和撿彩蛋為主題),大部分小朋友都去參加撿彩蛋的活動了,而我們卻決定換個方式給兒子過節。我們去超市買了一大包雞蛋形狀的巧克力,然後到了一個大型購物中心,讓他見到一個小朋友就給送一個彩蛋巧克力。剛開始,他還扭扭捏捏的挺害羞,後來發了兩三個巧克力之後就完全放開了,自己一個人在前面小跑著到處找小朋友,我們就跟在他後面。記得很清楚的是,有個墨西哥小女孩兩歲多的樣子,被媽媽抱著在逛商場,當她無意中收到一個陌生小哥哥送的彩蛋時可開心了,笑得口水都流出來,兩隻小腳一直不停蹦躂著踢到媽媽身上,我們大人小孩看到都笑了。在別人習慣收穫的時候,我們突發奇想讓他去給予,他學到和感受到的,我們永遠無法去計算清楚。
在兒子7歲生日那天,我們沒有像往常一樣給他買蛋糕送禮物去慶祝,而是決定帶他去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我們給了他20刀的散錢,然後開車出去尋找流浪漢(在美國,很多衣衫襤褸無家可歸的人需要幫助,很多都是年邁的、無依無靠的老人,當然也不排除以要飯方式賺錢的少數投機人,但這都不是重點)。我們跟他說,給多給少你自己把握,一般給2刀他們就很開心了,說罷我們就上路了。看到第一個流浪漢的時候,她正舉著一個需要幫助的牌子站在一個十字路口,貌似有五六十歲的模樣。剛好紅燈停車,我們排在了第五六個的位置,孩兒他爸按下車窗,兒子就向她招手示意。流浪漢看到了,一路小跑過來,接過兒子遞給他的$3開心得像個孩子,一直雙手合掌向兒子和我們表示感謝,兒子很開心自己能夠幫助到別人,迫不及待地說:快點,我們去找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吧……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種香應該比生日蛋糕更醇厚吧。
教育孩子就是變成和他們一樣的年齡去感受和分享彼此的思想意識與生活(從0歲開始同他們一起慢慢長大),去和他們做朋友,扮家家,然後潛移默化地給予正確引導。這樣,他們才會喜歡你、信任你,聽你的話,也會隨時都想著你。如果家長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和批評(偶爾是需要的),那孩子感受到的,永遠是父母的鎮壓,就會慢慢形成膽怯性格和能量壓抑後的叛逆。
想起兒子剛入小學一年級的一天,在送他上學的路上,就快到教室了,他碰到了班上的一個同學,便很自然地走上去和同學開始聊天,我就一直跟在他們倆後面。也許是他們聊得太投機了,他頭也不回地和同學走進了教室,然後關上了門,留我一個人在風中凌亂……這熊孩子把身後的老媽忘得一乾二淨,平時他每次進教室前都會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說:「See you later, I love you mama"(再見,我愛你媽媽)。
我回到家後,一直因為這件事心情有些沮喪,我理解他是因為一時聊嗨了,而忘了身後一直護航的「年邁」的老娘我,但是你怎麼可以變成有了嗨皮就忘了娘的「白眼狼」呢?!等他放學後,我裝作很委屈的樣子給他說了我的心情,說我以為他不在乎媽媽了。他馬上著急地解釋說:「不是那樣的,是因為他們在聊一個動畫片,聊著聊著就直接進了教室,所以沒來得及給我說再見。」 我說:「那你以後能不能不要忘了身後的媽媽,不然我會很傷心的。」 他說:「對不起,媽媽,我下次不會那樣了。」
我相信他是無心的,而我有時候喜歡故意放大一些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去和他討論,抓住每一次不好的苗頭去讓他心裡有些許的想法。我相信,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細節和核心問題能把控好,以後他們長大了還用我們去操心什麼呢?
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應該盡量做到自我的成長與升華。活到老學到老,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安靜的看書,深刻的討論書中的內容、故事、寓意,從別人的經歷中學著成長、學習做人。就這樣,他們慢慢長大,慢慢懂得,慢慢做到你期望中幸福的模樣,到那時,我們還用擔心他們變成「白眼狼」嗎?
— END —
☆ 原創作品 - 如需轉載請查閱公眾號里的《聯繫與轉載聲明》
★★★ 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自己什麼都能做,要男的幹嘛」這句話對嗎?
※原創首發:陳冠雄//散文//懷念一隻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