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實事件改編 自我撕扯與精神危機

真實事件改編 自我撕扯與精神危機

這部波蘭斯基的新作可能註定毀譽參半,無論從電影本體的呈現方式來講,還是從故事構架而言,它都能看到太多前作的影子,簡單粗暴地歸納,它有點像以斯蒂芬·金的《危情十日》為主體,不時閃爍一些《閃靈》的陰魂,偶爾讓人想到《全民公敵》變形後的影子,最終點綴上歐容式的懸疑標籤,上桌之後也就成了這部《真事改編》。這是一種危險又大膽的選擇,對於那些經典的起承轉合和老梗的使用,波蘭斯基沒想有任何掩飾,自信得近乎囂張,相信老瓶照樣釀新酒。《真事改編》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用一樁古怪的、不斷向外擴張的懸疑事件,形成了一股持續壓迫的、指向內心的重力。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和那些影影綽綽相似的前作有著明顯的區別,懸疑調性,超級書迷的角色設置,脆弱扭曲的心靈其實都是外殼,它真正的精神指向是自我拷問和自我逼視。外部角色和外部環境的設置都像牆壁和囚籠,在極端環境下,強迫自己審問自己,讓自己面對那些一直企圖逃避的內容。

在小說或者電影中,把作家作為主角進行設置非常容易讓故事染上一層精神分析的氣味。首先,作家更像一種「元角色」,每一個故事都由作家創造,而現在,他們又被納入故事成為被觀看、拆解和分析的客體。其次,作家生活在一道曖昧的精神邊界上,橫跨於正常的現實生活與虛構世界的接壤處,有時刺探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有時也攪擾自己的現實與大腦,創造世界時像神明,面對自我時又極脆弱,當這樣一種設定進入敘事,註定會幻化出曖昧光譜。

總體而言,《真事改編》講述的是一個「作家陷入精神困境並從其中突圍」的故事。相較於《危情十日》那種肉身被困的實體窘境,這個故事在此之外更多的在於敘述一種精神囚禁。即便其中也涉及了關於肉身被困的橋段,但如果細讀,就會發現故事從始至終,都是從精神進入,又從精神脫出。作為著名作家,岱芬困於盛名,卻無法寫出新作。故事始於一場人聲鼎沸的簽售會,面對蜂擁而至表達愛戴的人群,岱芬局促不安,只想逃離,卻意外遇到了一個神秘女子Elle,她是一位「影子寫手」——給名人們代寫傳記,卻不署名。她看到了岱芬的焦慮,而她的傾聽和獨特的自信氣質,也吸引了岱芬,她們逐漸熟悉起來,卻發現,事情開始走向失控。

從類型上講,《真事改編》是標準的懸疑、心理驚悚,它有著標準的特徵,一個外來的神秘角色觸發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使得一切導向不可挽回的境地。但是,在保持懸疑底色的同時,從最初,謎底卻也被一直故意地暴露,只是各種線索一直被巧妙隱藏,以遊戲或者惡作劇的方式一點點放送。

神秘女子的名字叫Elle,法語中「她」的意思,指代性別,當然也指涉岱芬。而Elle的職業是影子寫手,一個獨特的暗藏在真實作者身後的曖昧角色,是推動者,挖掘者,觀察者,寄生者,甚至操控者。Elle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既隨處顯形又隨時隱身的,在故事線展開的過程中,Elle與岱芬只有獨處時才會出現,而旁人都未曾見過Elle的真身。所以,一切都清晰起來,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懷揣秘密企圖的女人意外降臨,刺激了岱芬的創作靈感,然後旋即消失無蹤,也可以將這一切都看做一場宏大的幻覺與精神癔症。其實,「真相」到底如何對於這個故事而言根本並不重要,相較於現實中到底是否存在過這個女人,更重要的是,內心風暴被捲起的過程和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縹緲的卓然 的精彩文章:

TAG:縹緲的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