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數據用好,讓技術落地

把數據用好,讓技術落地

數字經濟、未來的生產、未來的通信、分享經濟、未來的交通、讓人工智慧「落地」……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分論壇主題,是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的縮影之一。在全球化進程受阻、自由貿易面臨挑戰的當下,國內外人士高度關注中國的創新動能將如何發揮作用。

技術創新:從博鰲新焦點到經濟新動能

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已經是第15次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了。15年間,他親眼見證了技術創新如何從一個小話題,變成博鰲論壇上的系列議題。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裡面,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在醫療健康行業,計算機行業,還是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等方面,創新都在以我們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張亞勤說,博鰲論壇是當前創新浪潮廣受關注的一個縮影。

在本次博鰲論壇上,隨處可見來自中國的技術創新。在論壇科技體驗區,微軟的人工智慧產品「小冰」只要揮揮手,幾位嘉賓的合照就出現在屏幕上,「小冰」還會給屏幕前的嘉賓顏值打分。「哇,你的顏值爆表啦!」直言不諱的讚譽,引得嘉賓發笑。

4月10日下午,中美CEO圓桌對話一結束,美國商會高級副會長薄邁倫就從口袋裡掏出了一個小小的機器,這是博鰲亞洲論壇首次啟用的AI翻譯機。這款由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科大訊飛提供的翻譯機,可以實現中文和英語、日語、韓語、法語等多種語言的實時互譯。

薄邁倫對這個小機器愛不釋手,熱切地希望論壇嘉賓、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給他講解這款翻譯機的技術原理以及應用。

這一場景讓劉慶峰感慨不已。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創業大學生,劉慶峰並未在歐美進行過系統的學習或研究,但他所創辦的企業,以自主研發的技術做出了人工智慧領域的一系列產品,在各類人工智慧國際比賽上連續奪魁。

「我們現在已經不能說人工智慧還很遙遠,它實際上已越來越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劉慶峰說,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創新,已經與美國同步,並且有望在全球取得領先。

中國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也正在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當前全球技術革命是數字和數據革命的衍生,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科學等領域的應用,而中國幾乎成為全球創新和商標活動的引領者,知識產權對外轉讓也在不斷攀升。

在博鰲論壇的嘉賓看來,技術創新的價值,不僅在於設備或技術的更新,還在於推動產業的升級,改變人才的培養路徑。

惠普公司亞太區總裁理查德·貝利表示,創新來自人類,而不是計算機,未來有一些工作崗位會被機器取代,但是這樣的變化需要時間,而且大家都有機會接受相應的教育和培訓。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認為,隨著技術創新的推進,企業的生命力逐漸從是否用更智能的設備,過渡到能否發揮更大的創造力。「一個企業的發展不是簡單用自動化替代人工,進行減員。企業最大的亮點是把這些人變成有用的人,過去用體力,改為用智商,這是企業為社會做的一件事情。」

數據帶來的改變和挑戰

在今年博鰲論壇關於技術創新的眾多討論中,一個詞經常被嘉賓和觀眾提及——數據。在人工智慧、未來交通、下一代通信技術(5G)等技術創新方向中,數據的作用日益重要。

董明珠認為,未來消費者的需求將會越來越精準、細分,這給生產製造企業帶來了挑戰,但也是大數據的機遇所在。

她以格力舉例稱,通過對每一台空調設備傳回的數據分析,格力的數據後台可以提前預判哪些環節可能出現問題,並在後台維護好,如果遇到硬體問題,也可以更及時準確地找到解決辦法。

惠普公司亞太區總裁理查德·貝利表示,數據分析正在改變供應鏈,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數據,生產製造正在因需而變,更好地對接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消費者完全可以從他們的智能手機上給我們的生產製造發信號,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更能夠滿足消費者。」

大數據正成為孕育新經濟、新業態的「土壤」,但「土地有限」的問題也困擾著未來的技術創新。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35~50ZB(1ZB=2^70B),這對未來的數據存儲和傳輸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這裡面有兩個技術需要解決:一個是怎麼解決數據的存儲,另一個是怎麼用新的技術,讓數據在計算的過程交換得更快。」孫丕恕說。

相比數據存儲的「遠慮」,另一個關於數據的「近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也在本次博鰲論壇上引起廣泛討論。

「創新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和風險,打開魔盒,放出的到底是精靈還是怪獸,這是創新提供者必須考慮的問題。」被稱為「以色列科技創業之父」的知名投資人尤西·瓦爾蒂說,依託大數據的技術創新帶來了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尤其是數據安全。

在今年的博鰲論壇開幕前夕,美國社交網路公司「臉書」(Facebook)深陷數據泄露醜聞,其創始人扎克伯格也接受了美國國會質詢。這類事件也給如何存儲和利用大數據敲響了警鐘。

長期在歐美工作的黑莓公司首席執行官程守宗非常關注最近臉書公司數據泄露事件,他認為,這件事引發全球關注,充分證明了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個人擁有數據,政府是否有權來進入這些數據系統,企業是否有權進入資料庫?」程守宗表示,數據該歸誰持有和如何利用,已經成為技術創新中最重要的問題。就個人而言,他希望能明確數據的個人持有者;但就企業和行業發展而言,他希望有關個人的數據也能為企業所用,因此相應的規則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作為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弗蘭西斯·高銳建議,對於如何利用數據,國家甚至國際層面應該開展更多的嘗試與合作。「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技術的應用的確要面對安全、倫理等一系列挑戰,每個國家都要探索如何更好地管控新的信息技術,讓技術的潛力能夠更好地幫助人們獲得價值。」

落地才是真創新

雖然關於各類技術創新的研討非常多,但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一個技術應用的「小差錯」,給不少嘉賓提了個醒:技術只有穩穩地落地,才能帶來真正的創新價值。

本次博鰲論壇的一些分論壇上,使用了國內某科技公司提供的人工智慧同聲傳譯技術和設備,這也是博鰲論壇首次嘗試使用AI機器同傳技術和設備。不過,在一些具體場景中,AI同傳設備卻將「Yes, please.」這樣的會場對話,翻譯成了「是的,求你了」,還不斷重複與翻譯原文沒有關係的辭彙。這引發持續的關註:出現這類問題,是不是因為技術不過關,人工智慧同傳變成「人工智障」?

對此,長期研究語音智能的劉慶峰表示,每一家的AI翻譯技術都在發展,AI同傳還處於有待成熟的階段,還沒有達到人工同傳的水平。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在他看來,這一輪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變革主要依靠的是深度學習等技術突破,但目前公眾給了人工智慧太多美譽,在技術尚未大範圍落地,並取得成功效果之前,這將帶來不利的影響。

台灣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總經理劉德音認為,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技術創新的春天來了,但我們不能只暢想「AI春天」的美麗,還要研究人和機器該如何合作。他談到,最近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中發生的事故也在告誡我們,機器在不少領域與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人機結合」應該是未來一段時間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向。

「人該怎樣和人工智慧一起合作,這是一個問題!」劉德音表示,各類技術還需要不斷落地,並與人們的實際需求、現行的規則不斷磨合,才能實現創新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傳承優良家風 構築幸福家庭
胡爾克失點「埃神」建功 上港鎖定亞冠小組頭名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