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娜·阿伯斯的攝影在美國展出,她讓攝影進入了藝術世界
1969 年,作為紐約一家雜誌攝影師的黛安娜·阿伯斯( Diane Arbus )將自己在 1962 年到 1967 年間拍攝的一系列作品放進一個有機玻璃盒子中,並將它稱為「一個裝有十張照片的盒子」。在 1971 年過世之前,她完成了八套同一系列作品的挑選和印刷工作,儘管離她預期的五十套還差得很遠。其中,四套作品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售出:攝影師理查·阿維東( Richard Avedon )購買了兩套;藝術家賈斯培·瓊斯( Jasper Johns )購入了一套;另外一套的擁有者是當時《時尚芭莎》雜誌的藝術總監伊·費特勒( Bea Feitler )。
4 月 6 日起,《黛安娜·阿伯斯:一個裝有十張照片的盒子》( Diane Arbus: A box of ten photographs )一展在美國史密森尼藝術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它將呈現來自阿伯斯的原版照片,以及一些解釋性的文獻資料。這次展出的照片是阿伯斯為伊·費特勒選取的系列——它在 1986 年成為史密尼森藝術博物館的館藏,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套為公共機構持有的收藏。這一套攝影的特別之處在於,在這一系列作品的擁有者中,只有伊·費特勒在之前就是阿伯斯的朋友,而且阿伯斯還專門為其增加了第十一張照片——一個女人和她的猴子寶寶( A woman with her baby monkey, 1971 )。
A woman with her baby monkey(圖片來源:SAAM)
這次展覽的策展人 John Jacob 用「震驚」來形容自己初次在館藏中見到這批作品時的感受,「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們擁有這一珍寶,得讓它重新回到公眾面前。」
從上個世紀 40 年代起,阿伯斯就成為了時尚雜誌的攝影師,她先後為Vogue、時尚芭莎雜誌做過拍攝,演員梅·韋斯特(Mae West )和文學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都曾成為她鏡頭下的人物,但這沒有引起她任何興趣。「他們都好像被覆蓋上了一層蟲膠漆」,阿伯斯這樣評價道。她覺得戰後的美國籠罩在一種「虛偽的幸福」的敘事中——消費主義和種族主義盛行。攝影作為一門職業,始終在面對甚至助力這份偽善。
然而,令她著迷的是「真實性(authenticity)」。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的策展人 Anne O"Hehir 看來:「阿伯斯想要捕捉一切,她想讓這個故事有關於『作為人類,我們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她的個人生活往往是這樣的:持一台相機,沿著街道、城鎮和中心公園遊盪,尋找著她的拍攝對象。
黛安娜·阿伯斯(圖片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這些肖像攝影關注美國社會中的邊緣人物,它們包括畸形人、流浪漢、變性人、同性戀者、裸體主義者、智障患者等。這些照片看上去沒有做任何技巧上的處理,阿伯斯只是讓他們直面鏡頭,由他們自然的眼神和神態去對觀者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1967 年,阿伯斯的攝影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New York"s Museum of Modern Art )展出時,藝術愛好者們毫不領情,原因是他們完全被這些真實又奇怪的畫面給震驚和厭惡到了,他們甚至還往這些照片上吐唾沫。美國作家、記者諾曼·梅勒( Norman Mailer )將這一感覺描述為:「將照相機交給阿伯斯,無異於將一顆引燃的手榴彈放在孩童的手中。」
儘管對當時的美國社會而言,這些人物已經不再顯得那麼不同尋常,但阿伯斯的鏡頭仍是捕捉到他們和主流間的差異。「阿伯斯照片中的人物從來都不是平凡的,他們看起來像來自童話或是神話中,但同時又被賦有了強有力的能動性( powerful agency )。」吉莉恩·韋林( Gillian Wearing )這樣評價道。
這種畫面的表現力量還在於阿伯斯和拍攝對象的親密接觸,比如在拍攝一個患有巨人症的猶太人時,阿伯斯就將畫面定格在他的家庭中——他和父母在客廳中交流。這看上去顯得「詭異」的場面,卻是一些人的日常生活。
圖片來源:The Newyork Times
來自新澤西州的同卵雙胞胎 Cathleen Wade 和 Coleen Wade 的肖像照應該算得上是阿伯斯最為人所知的一張作品,它在之後成為了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閃靈》電影中「雙胞胎鬼魂」角色的靈感來源。但在當時,這對雙胞胎的父母評價這張照片為「他們孩子拍過的所有照片中最差的一張」。當然,這也可以說明阿伯斯的攝影作品在當時引起轟動的重要原因,它們打破了攝影界一個長期以來的協議:攝影師會讓他們的拍攝對象看上去不錯。但這卻與阿伯斯的初衷相悖,真實很多時候會引人厭惡和憐憫。
圖片來源:YouTube
這一系列的攝影中還包括了一對坐在客廳中的裸體主義夫婦。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很值得一說,阿伯斯同樣是赤身裸體——她將相機架在胸部之間,完成了這次拍攝。
圖片來源:Pinterest
「我的攝影是一種證明,證明那些曾經就在那裡的東西。你可以避開,但當你重新回去時,他們仍會在那裡看著你。」阿伯斯覺得自己和那些人是有連接的,她的攝影也將觀者和這些身患疾病、被邊緣化的人物連接起來,逼迫我們去重新審視「正常」與「不正常」、 「道德」與「不道德」、 「尊重」與「侵犯」的邊界問題。
也是因為這套照片,攝影的地位在上個世紀 70 年代發生了一次歷史性的轉變。 1971 年,時任《藝術論壇》(Artforum)主編的菲利普·萊德( Philip Leder )在偶然見到阿伯斯這一套作品後承認道:「因為阿伯斯,沒有人可以再否認『攝影作為一種藝術』的地位。這一切都是由這一作品集本身而改變。」
「阿伯斯將攝影帶入了當代藝術的領域。從那時起,攝影也開始變為一種有收藏價值的藝術作品。」John Jacob 說。
雖然阿伯斯的攝影出自美國紀實主義的傳統,但她的攝影主題和方式都讓她有別於 60 年代其他的攝影師們,也一度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1971 年 5 月,阿伯斯成為了第一個登上《藝術論壇》的攝影師——她的作品被作為雜誌封面刊出。 1972 年,這一套作品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阿伯斯也成為第一位在國際當代藝術盛事上「露面」的攝影師。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中的文獻資料會包括阿伯斯寫給丈夫和粉絲們的書信。在這些書信中,你可以看到阿伯斯在拍攝這系列照片時的興奮之情,以及她在試圖說服粉絲們買下自己的這些盒子。
題圖來源:the guardian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清明檔期,《暴裂無聲》和《起跑線》都很不錯
※大公司頭條:B 站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上市即破發;融創中國去年在樂視虧了 165 億元;增值稅改革 5月1 日起執行,官方預計全年可減稅 4000 億元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