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流失到底有多嚴重?
推薦:https://www.toutiao.com/i6533934804654621188/
為什麼很多清華北大的高材生出國後就不回國發展了?
這種人才流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據統計,在我國的出國留學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費出去的,而學成回國的人員不到1/3,其中自費留學生回國率只有4%左右。絕大多數北大、清華的學生都是靠獎學金自費留學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黃鶴一去不復返」。
而為什麼這麼多國內頂尖學府的學生在出國後就選擇留在國外發展一直是留學屆在不斷討論的問題,這背後的各種因素以及人才流失對中國的影響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從宏觀社會系統層面分析,明顯要比用個人意志進行加總的方式來分析靠譜。在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如果單純的認為宏觀趨勢就是每個人意願的加總,那便忽視掉了社會系統組合和調整個人意願的動態機制,而如果不去觀察影響這個系統的宏觀因素,也就忽略了真正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
用人話說,炒菜不是簡單的原料味道的加總,那叫沙拉(沙拉還要攪拌呢)。炒菜要炒,炒完了肉還是肉,菜還是菜,但味道不一樣了。
科研人才的需求
2011年,美國GDP中投入科研領域的經費為4,500億美元,歐盟為美國的三分之二左右,約3,000億美元,中國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1,200億美元。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歐美各國和日韓)對科研的投入都相當巨大,這也顯示出旺盛的人才需求。
而這些發達國家人口中,也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了,美國達到了每百萬人口5,000,也就是一千個人中有5個,歐盟國家和日韓也基本都在3-4個,新加坡達到將近7個。而中國,每千人中只有不到1.5個科學家/工程師。
如果將中美進行對比,粗算美國3億人口中,有150萬科研人員,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科研經費約是30萬美元/年,而中國約14億人口中的190萬科研人員,每人只能分攤到6萬美元/年。也就是說,在中國,每個科研人員可支配的資源,只是美國人科研人員的五分之一。(注意,這不是員工工資,而是把經濟體中科研花費按人頭平均分而已,如果要算工資,還要刨除科研經費中的設備花費、資源花費等等費用)
從事實上,我國相對發達國家,在科研投入上實在是不多。不過還是比印度要好一些。
科研人才供給
若從「大學生」這個樣本來看(包括大專),中國每年有六百萬至七百萬的大學畢業生,美國只有200萬左右。理工專業佔比我沒查,但中國的絕對數量一定多於美國。
一方面,中國科研需求相對較小,而另一方面,人才供給水平相對較高,這直接導致科研人才有了向外流失的宏觀動力。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國外科研條件好」、「收入高」、「水平領先」等等,就是這些日積月累的宏觀因素的縮影。再加上全球一體化趨勢(互聯網,語言普及,觀念改變等等),出國留學、讀研,相對於原來(更加封閉的那個中國)來說,更容易了。人才的自由流動條件提高,自然導致珍貴資源向著更能體現價值的方向流動。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直觀數據,1978年,美國的外籍博士只佔全體博士中的12%(存量數據),而在2008年時,獲得博士學位的外籍佔33%,美籍佔67%(增量數據)。在這一年中,中國籍的博士佔到了外籍博士的10%。印度佔了第二。
之所以再一次提到印度,便是因為它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相似度。同樣是人才素質有口皆碑,同樣是人才供大於求,因此同樣成為了向美國輸出科研人才的大國,而且同樣都不願意回國。
除了上面提到的經濟因素外,美國內生的環境也造就了中印兩國輸出的方便。在2008年美國所頒發的博士學位中,工程領域60%是外籍,自然科學領域48%是外籍,而社科、教育、人文領域的博士中,美籍能佔到約四分之三。美國薄弱的理工科基礎教育(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平均水平真的弱),造就了中印兩國的巨大優勢。
大自然的規律,強大而統一。
回國為哪般?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國人讓出了技術領域,但人文社科領域依然優勢明顯,更不要提商科、法學等標誌著社會地位的保守學科。正因為就讀商學院、法學院、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需要更高門檻(對前兩者是錢,對後者則是英語與人文素養),中印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減弱,不排除有牛逼的,但在「大自然的規律」(真是愛死這個詞了)面前是少數。
更加關鍵的是,中國是個落後、但蓬勃發展的經濟體,在很多消費領域,我們雖然量上落後,但增速很高,人均消費在快速追趕發達國家水平(當然還差很遠)。在美國一些行業每年增長5%就很了不起,在中國則要看到20%的增長才有投資的價值。
這顯示了什麼?機會呀,同志們,發展的機會。
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潛力也太大了。大淘寶雖然起步晚,卻已經在2012年就憑藉一萬億元的交易額超過了亞馬遜和ebay的總和。7.5%的GDP和3%的GDP不是比著玩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速的差異。很多跨國品牌都在自己的增長預期中加入了中國元素,認為中國將是未來驅動自己增長的動力。假設你是一外企高管,如果你看到,待在美國和歐洲,你也就是個守成之君,而去到中國、印度、越南、印尼,你將開疆拓土,你是啥心情?如果你是個中國人呢?你能比老外還看不開?
因此,回或者不回,其實是從兩個角度看中國和發達國家的差異。「不回」的人注重現狀,而這些現狀確實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比如科研投入。而「回」的人則注重未來發展的機遇,看好一個新興快速發展的中國,而不是已經穩定下來的發達國家。
這就是宏觀因素造成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