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科院科學家首次發現「返老還童」密碼

中科院科學家首次發現「返老還童」密碼

小夥伴們好,新的一周開始了,在剛剛過去的一周有哪些有趣的科技新聞呢?中科院科學家首次發現「返老還童」密碼;中國大學生髮明「通用晶元」有望讓5G通信「通全球」……小夥伴們快來跟BoBo一起瞧瞧吧!

中科院科學家首次發現「返老還童」密碼

尋找實現「返老還童」的夢想,幾乎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當代生物學研究者的實驗室里,這一夢想或將成為現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及其團隊,經過5年時間,研究通過化學方式,誘導細胞回到年輕狀態的方法。實驗中,通過製備「魔法藥水」,給實驗細胞「洗澡」,改變其化學結構,就能控制細胞命運轉變方向。

生物學界認為,裴端卿的研究雖仍在實驗階段,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已經在國際細胞學核心期刊發表。

我國第一個科技雲上線

近日,又一朵新的「雲」——中國科技雲成功上線了。

以前聽說過騰訊雲、阿里雲,現在又多了一個科技雲。

這是由中科院建設的「雲」,是國內第一個基於雲計算的服務科研人員的「雲」。

中國科技雲就是把科學家要在各個網站上尋找的數據和計算工具整合在一個網站上,分門別類地提供給科學家,科學家按需使用。中科院利用全院的優勢,建設了一個可供科學家使用的巨大的「資源池」。

科學家通過中國科技雲進行科研時,不必知道自己所用的計算工具是誰提供的,也不必知道某地的氣象資料是通過哪個網站發出來的,科學家只管用就可以了。而且,通過中國科技雲,科學家們還可以節省科研經費。現在許多大型的軟體工具十分昂貴,有的甚至達到幾百萬元。許多研究機構特別是課題組是買不起的。現在通過科技雲,科學家只要適當地支付一些費用就可以使用了。

中國大學生髮明「通用晶元」

有望讓5G通信「通全球」

近日,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張凈植,在2018年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發表論文,提出一種「基於強耦合變壓器的電流提升技術」,初步實現了用一款晶元覆蓋多個頻段,讓「通全球」有可能成為現實。

與傳統移動通信使用頻段主要集中在3G赫茲以下的低頻段不同,5G通信瞄準高頻段頻譜。目前,各國應用於5G通信的頻段各不相同。如果手機晶元不支持這麼多不同頻段,出國時手機就無法正常通信了。

這種小晶元的專業稱呼是「基於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的超寬頻注入鎖定倍頻器」。它解決了毫米波頻段中「低相位雜訊信號源的大帶寬設計」挑戰,為毫米波領域超寬頻低相位雜訊信號源設計提供了一個可行方案,對5G通信的高頻段多頻帶應用有著實際意義。

科學家新發現迄今為止

最大海洋爬行動物化石

近日,科學家新發現的骨骼化石被認為屬於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海洋爬行動物。 科學家最初發現這個魚龍骨骼化石時,只發現了一塊骨骼。這不是科學家首次發現魚龍,但它是迄今為止最大的。

該魚龍體長預計在20到26米之間,它不是地球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動物,但很接近。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的動物仍然生活在我們的星球上,就是藍鯨,體長可超過30米。

北郵光學實驗室將發布裸眼3D新產品

需佩戴3D眼鏡、頭盔等輔助器件,直接用肉眼可以觀看懸浮於空中的3D物體,畫面逼真得猶如發生在眼前一樣的真實,這一切來自於一台高2米,長寬將近1米的黑色設備。

這台能夠帶來強烈視覺衝擊力和真實感的顯示設備叫做離屏空間懸浮顯示系統。由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光子學與光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三維顯示與光信息處理研究團隊研發,目前該設備各項指標已經到達全球領先水平。

項目負責人、北京郵電大學桑新柱教授介紹,該3D懸浮光場顯示系統是基於瞳孔光線積分原理,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及影像的懸空距離計算得到超精密光學微結構的面型排布。二維顯示器發出的光線經過光學微結構的調製後,光線以確定方向入射人眼,空間光場中無數條光線都以這種方式傳播,匯聚到達人眼瞳孔處。如同數學中的積分定理一樣,這些離散的細密光線會積分為一張完整的連續圖像。通過模擬真實物體的發光方式,就可以讓觀看者感受到3D物體懸浮於空中。

— END —

版 權 聲 明

本文由「科普北京」編創,資料來源於人民網、澎湃網、環球網、中國科技網等,圖片來自網路,欲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按照要求轉載即視為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北京 的精彩文章:

天宮一號即將「謝幕」,您想要了解的都在這裡
北斗厘米級定位服務有望今年覆蓋中國大陸

TAG:科普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