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先從書法入手是條近道!
一個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通過微信找到我說想學篆刻,說在國外,石料、刀具採購均不方便,問我應當如何開始學習篆刻,我跟他說,先別急著買什麼好的刀具,也別急著買多好的石料,先扎紮實實地買幾支毛筆,買點毛邊紙,買幾本篆書字帖,扎紮實實把篆書書法寫好了再開始接觸篆刻與不晚。他同意了,高高興興的買毛筆開始了。
之前也有過相同的例子,今天這篇主要說說為什麼要從練習書法開始。其實這個問題以前說過,只是不系統,也有一部分印友不以為然,說自己從來沒有練習過書法,照樣可以把《戰國文字編》、《漢印文字徵》以及《說文解字》上的篆書描下來,轉到石頭上,精工篆刻下來,也能成極優秀的作品,我們先不說這種方法是不是有可能出好作品,只從篆刻歷史的角度系統的說說四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希望能夠說明練篆刻為什麼要練篆書?這四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分別是:
1、漢印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印章史的第一個高峰?
2、北宋的米芾為什麼是中國文人篆刻史的開創者?
3、元初的趙孟頫為什麼是元朱文的創始人?
4、清中葉的鄧石如為什麼是中國篆刻史的轉折點?
一、漢印為什麼會成為中國印章史的第一個高峰?
這個小標題中的認為秦漢印是中國第一個高峰的判斷,幾乎沒有人來爭論,因為「印宗秦漢」的思想深入人心,原因是秦漢人的印章的確好,好到足可以當作樣本,但秦漢印為什麼這麼好?似乎一直被人們忽視。今天就主要說說這一點。
(漢印印面舉例)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和秦代的官方通用文字就是篆書,秦代甚至以刻石的方法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篆書,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的產物,這三篇文字一方面是識字課本,一方面是字帖,這是以法令的形式統一全國文字,有強制性,這使以秦系文字為基礎的小篆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全國通行文字;
(漢印印面舉例)
到了漢代,以隸書取代篆書,但人們對於篆書還記憶猶新,而且對於印章來說,經過隸化(其實就是方正扁平化)的篆書,更適合方形的印面。這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結果:漢印的製作工匠,雖然名不見經傳,他們也沒有書法家、文字學家的稱號,但他們對於篆書都極為熟悉,他們筆下的篆字無不洋溢著時代的美,這是時代大環境使然,所以,秦漢時代的印章,即使單純從書法的解度去審視,也基本可以說是無懈可擊。因此,秦漢印的書法文字書平是極高的。
後世的工匠們之所以刻不出秦漢印那樣的作品,實在不怪他們,原因在於歷史的隔閡,因為他們對於篆書越來越陌生,導致他們只會刻,不會篆。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晉唐時期,就算書法家,如歐、虞、禇、顏、柳,也大多對於篆書不甚熟諳(那個李陽冰是特例,可惜他不搞篆刻),當然也就無法苛求當時刻印的工匠們了。
(漢印印面舉例)
清代徐堅在他的《印戔說》里對秦漢印的評價是:「今觀秦、漢之印,壯如鼓劍,細若抽繭,端莊如搢笏垂紳,妍麗如春葩,堅卓如山嶽,婀娜如風柳,直如挺戈,屈如拗鐵,轉折如脫刃、如折竹,密如棋布,疏如晨星,斷如虹收,聯如雁度,縱如縱鷹,收如勒馬,厥狀非一,其妙莫窮者,惟一片神行其間,以故能出於無法,臻於極法。」畫家、美術教育家潘天壽非常認同這一點,他認為秦漢印「為吾國印學之最輝煌時期」,這些判斷是極準確,極到位的!
二、米芾為什麼是中國文人篆刻史的開創者?
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中,把米芾視作文人篆刻的第一人,這是有道理的,但為什麼米芾在宋代就跳了出來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米芾畫像)
我們所熟知的是米芾,在書法上是以行草見長的,但實際上,米芾是一位篆、隸、楷、行、草等書體皆工的大家,他甚至可以臨摹古人的書法作品到了亂真的程度,對於書法痴迷的米芾顯然也是一位研究篆書的書法家,現存有米芾的小篆和大篆作品,最重要的是,他還研究篆刻。
(米芾大篆書法)
沙孟海判斷米芾自己親自刻印的依據是,米芾這樣一位各體皆精的書法大家,他在書法作品裡的印章水平偏低,很有可能是親自鐫刻的印章,因為當時還沒有發現適合普通文人篆刻的石料,在克服堅硬的材料時,米芾顯然不如同時代的印章工匠。但他依然使用這些水平不高的印章,原因大概就是這些章是他自己親自刻的。
(米芾的小篆《玄聖文宣王贊碑》拓片局部)
(米芾:米元章之印)
米芾在篆刻方面的成功,正是源於他優秀的書法水平,尤其是他還涉足了篆書領域的研究。中國印章史上,米芾成為實用印章向文人篆刻轉變的第一個拐點。沒有書法方面的成就,要達到這種標誌性的地位,是不現實的。
三、趙孟頫為什麼是元朱文的創始人?
隋唐宋,漫長的時期里,北宋的米芾只是篆刻方面一個值得一提的節點人物,到了元代,另一位書法大家趙孟頫對印章界死氣沉沉的現狀表示不滿,他是公認的書法大家,他對篆刻其實也並不在行,但他仍然以他精美絕倫的篆書和遠高於工匠的藝術見地及篆書審美設計了自用印,交給工匠們去刻,我們現在看到的趙孟頫書畫作品上的印章,大體上都是這樣來的,儘管這些篆刻作品的藝術水平還不能全部說成是令人滿意的,比如趙孟頫的」水精宮道人「,當代印人李剛田老師就認為只是「當代篆刻初學者的水平」。但至少在趙孟頫這裡,他的創舉揭示了研究篆刻必須從研究書法入手這個道理。
(趙孟頫畫像)
(趙孟頫:水晶宮道人)
(趙孟頫:松雪齋)
當然,後世的元朱文創始人的名號也因此落到了趙孟頫的頭上,沒有趙孟頫篆書法方面的超高水準,他的篆刻作品也不至為後世推崇。更重要的是,元朱文(或者說圓朱文)印式已經成為風靡當代印壇的重要形式,趙孟頫的開創之舉功不可沒。
四、鄧石如為什麼是中國篆刻史的轉折點?
這個判斷,我們以前曾經詳細說過,再說說梗概:鄧石如在金石碑版上下過很大的功夫,他曾專門臨習篆書《石鼓文》、《之罘刻石》、《開母石闕》、《禪國山碑》、《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 達五年之久,注意,是專門臨摹,又專心臨摹隸書《史晨前後碑》、《華山碑》、《張遷碑》、《孔羨碑》等又達三年之久,他的篆隸書法後來被人認為是「國朝第一」,在此基礎上,他才把自己的篆書拿入篆刻,探索出了「印從書出」的篆刻新路。
(鄧石如畫像)
1、鄧石如的「印從書出」使印人擺脫了古印章取資用字的限制,這很重要,這給篆刻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自他之後,印人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就有什麼樣的篆刻風格,印壇風格自他開始,才真正開始百花齊放;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2、鄧石如的出現,使印壇在一味的追求刀法的路線漸漸走入工藝化過度的道路上解放出來,使印面變得「有刀又有墨」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書影)
鄧石如在篆刻上的成功取決於他篆書的成功,自鄧石如以後,篆刻家往往都能寫一手自成風格的篆書。吳讓之、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這樣說吧,凡大篆刻家,必是大書法家,例外的例子極少,當然也有走工藝化路線的一些印人,他們把印刻得極盡精緻完美,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但工藝跟藝術畢竟是隔著一線,他們的篆刻也因此被人經常詬病。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學習篆刻提倡「書印同參」是符合藝術規律的,書法好了,篆刻最終才會有更好的出路,藝術上也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如果暫時沒有條件動刀,可以先動起筆來,篆寫好了,轉到刻的層面,會得心應手的多。
(【老李刻堂】之284,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論「孤獨」,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該排唐詩第幾名呢
※《中國詩詞大會》蒙曼老師說,這首詩是20字的《刺客列傳》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