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蘭亭序》是真是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次真偽大辯論

《蘭亭序》是真是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次真偽大辯論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書論研究的主流是關於《蘭亭序》真偽問題的兩次大論辯。第一次論辯高潮是1965年,論辯雙方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高二適。

當年6月,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文物》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從王謝墓誌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一文。該文推斷《蘭亭序》乃是一贗品,並非王羲之的作品,理由二:一是從出土的王謝墓誌(晉代)來看,《蘭亭序》失去了晉人慣用的帶有隸書筆意的筆法,因此斷定它不是晉代遺留下來的作品。

郭沫若在閱讀

二是從文章的內容來看,其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臨河序》的基礎上加工而寫成的,因為文章前半部描寫歡快之情,寫得很流暢,後半部突然悲痛起來,這與晉人達觀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徑庭,故值得懷疑。

《蘭亭序》

郭沫若認為,《蘭亭序》從文到帖皆系後人偽托,其偽托者即是王羲之七世孫隋代智永和尚。

郭文發表後,專攻章草的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看了,第一個站在對立面的立場表示異議,寫了一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要與郭沫若爭論。高文堅持《蘭亭序》仍為晉代王羲之手筆,並非後人之偽作,其論點與郭文針鋒相對。

高二適圖

該文認為,唐初各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都在學王帖,而唐太宗也酷愛王之書法,今人沒有理由否定唐初書法家的鑒別能力。其次,若以東晉書法當接近於隸書,而《蘭亭序》卻行書,因此就懷疑《蘭亭序》非晉人之作,這是方法論的錯誤。

高二適《章草節錄書譜橫幅》

高二適指出,王字本身有發展過程,它脫胎於舊時代而又高於舊時代,向行書方面發展,故能稱之為「書聖」,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從美學的觀點上看,《蘭亭序》書法、文思之瀟洒、飄逸,與東晉士族的風貌也相吻合。

郭沫若書法

一時間,從中央到地方的報刊均刊登了有關《蘭亭序》真偽的論文。當時參加爭論的學者,除郭、高二位外,有龍潛、啟功、於碩、徐玉森、趙萬里、史樹青、沈尹默、高承祚、嚴北溟等人。

高二適《行草橫披》

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流傳至今的晉代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是真的還是後人之偽作。前者為肯定派,以高二適為首;後者為否定派,以郭沫若為首。兩派爭論不休,因雙方都沒有充足證據,故此爭論,最後也沒有結論。不過由於受到特定的政治氣候的影響,絕大多數論者都站在維護郭文觀點一邊,「順風倒」的現象最為突出。

郭沫若書法作品

1976年「文革」結束,蘭亭論辯新的高潮再度掀起,到1981年10月紹興「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時,蘭亭論辯的文章竟可以憑數量的優勢被單獨列為一個專題小組,由此將蘭亭論辯的第二次高潮推向頂端。與第一次高潮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在第二次高潮中,絕大多數蘭亭論辯作者的立場、觀點均與郭沫若相左,而深信《蘭亭序》從文到帖皆系王羲之本人所作,這既是人們思維方法趨向多維與成熟的標誌,也是人們漠視「權威」,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的學術性格確立的結果。大約到1982年以後,蘭亭論辯的高潮漸漸消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美人寂寞空愁暮,夕陽多在小樓前:讀文徵明詩《新秋》
李敖治學的勤奮和敬業令人感佩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