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是怪物!為人父母該如何說法自己孩子出櫃這個事實?
在我看來,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這一切煙消雲散,祈禱他們的孩子就此放手,
但是......我們不是這樣的父母。
為了快速癒合,
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的事......
這句台詞出自於今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電影中主要講述了上世紀80年代的義大利17歲少年艾利歐,
他愛上了比他大6歲,來義大利遊玩的美國博士生奧利弗。
兩人彼此的著迷、猶疑和試探,
成就了一段僅僅為時6周的初戀。
在結尾時,父親看著自己兒子因離別失戀而鬱鬱不樂,
但那句
「現在,你充滿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也讓不少人開始領悟到,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與眾不同,
每一段愛情都值得珍惜,
只要生命不熄,就需要笑對生活。
假如為人父母,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出櫃?
最近關於微博要求進行清除同性戀題材的漫畫以及短視頻的新聞也引起了熱議,不少LGBT團體也紛紛譴責和抗議,就連昨日《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聲稱「不一樣的煙花,也有一樣可以綻放」,及時為喧嘩的輿論進行降溫。
前幾天小康醫生在寫篇關於假如孩子出櫃,我該怎麼辦?
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留言和討論。
其中也有不少家長也紛紛表示自己孩子出櫃,
自己不知該如何解決和面對。
對於絕大多數同性戀者來說,向父母出櫃是一道難關。
人的本能會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懼,
一方面可以預見父母會失望,
需要經歷巨大的心理落差;
而另一方面,=又無法想像到父母會如何反應。
但作為父母,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臉局促在你面前,
小心翼翼說出藏了許久的話時,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小康醫生在這幾年所接觸上千位同志家長,
一般會有三個階段需要經歷。
第一階段---否認期
當我們知道孩子是同性戀,會經歷很大的心理落差。
這不僅僅打破了我們對孩子多年的期待和想像,
也讓我們對孩子今後人生需要面臨的壓力和輿論感到擔憂。
因此,很多父母就會開始否認這個事實,
認為孩子不是同性戀,
只是找不到喜歡的異性罷了.......
然而,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禦方式。
我們得知孩子今後要走不一樣的道路時,
我們難免會對孩子今後人生聯想起負面想像,
害怕自己和孩子無法跟親友交代,
害怕自己孩子老了誰來照顧等等,
這些問題糾纏起來,
讓父母不知應對,否認事實,
就可以暫時避免面對這類問題。
第二階段---逃避期
有些時候,當得知孩子出櫃,
家長或許會當做什麼事沒有發生,選擇迴避,
也將這話題成為家庭的「禁忌」。
有些家長還會等待孩子能夠發生奇蹟,
有些還認為是外界因素而引起,
有些家長甚至還會私下去找孩子對象麻煩。
然而這些逃避和外向攻擊,
卻只能讓孩子背負的負擔和痛苦日益加重。
第三階段----接納期
這個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拉鋸戰」。
有些控制型的家長會給孩子施加壓力,
加強對孩子經濟以及人身控制;
有些家長會採用「軟性威脅」
(以自殺、斷絕關係等方式逼迫威脅),
只會讓關係進入僵局。
與經歷那些「喪子之痛」的父母一樣,
那些孩子出櫃的父母也需要經歷
「震驚--否定--內疚--抑鬱」等階段。
作為孩子,咱們也需要充分認識父母經歷這關的不容易和心理煎熬;我們需要積極向父母傳遞消息,
幫助父母能夠建立外界聯繫,
了解這一群體,充分釋放情緒。
而作為家長,
咱們也需要理解孩子的不容易和背負的壓力,
每個人都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面對孩子以後註定面對的人生,
我們應該將盡我們最大力量,
去平靜不動搖保護孩子成長,
讓他們擁有自己更完美的人生。
我們負責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一個人,
而不是限制他們去愛怎樣的人。
我們只想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人,
被愛以及學會去幸福,
而不是到了一定年齡,被逼著相親,去傳宗接代。
他們有屬於他們的星辰大海,
而我們只需站在岸上,目送他們踏上征途。
若有一天孩子堅持不下去,告訴孩子可以回頭看看,
我們就在這裡,是他們永遠的海灣依靠。
※是肥胖導致單身?還是單身導致肥胖?看完這幾條你還敢再吃不?
※因一件小事父母沒做好,每年有數萬名孩子白白斷送生命!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