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端硯流芳》隨想
欣賞何紹儒、司冰琳兩位老師創作的廣東音樂《端硯流芳》,真是一種非常愉悅的審美過程。樂曲以《端硯流芳》為題,既提示了主題,又富有地方特色,且詩意盎然。說起端硯,於我而言,更有一種親切之感。初識端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我十幾歲,經常到啟功先生家看他寫書法。他常常是一邊研墨,一邊給我講些與書法有關的知識。有一次他問我「知道四大名硯嗎?」我搖搖頭。他笑了,然後把四大名硯的特點一 一講給我聽,最後告訴我「記住,端硯可是四大名硯之首,它的產地是廣東肇慶,我現在用的就是端硯。」從此我就記住了端硯。今天聆聽《端硯流芳》的樂曲,對啟先生的懷念之情油然而生,倍感親切。端莊典雅、溫潤流暢的旋律,驅散了喧鬧的市聲,撫平了煩躁的心緒,令聽者心神俱靜,沉浸在樂曲營造的優美意境中,任思緒飛揚,心馳神往......
作曲:何紹儒、司冰琳
二胡:楊雪(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
古琴:孫瀅;揚琴:翟夢飛
(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
《端硯流芳》曲作者何紹儒解析:文房四寶之硯,首推端溪墨池。歲寒三友之梅,最顯士人風骨。硯,經歲月研磨,融性靈、浸文韻,千古傳世;梅,歷時序循環,知冷暖、蘊情懷,百代流芳。
樂曲結構:[引子]軒窗梅影、[一]品硯聽琴、[二]泚筆抒懷、[三]文脈流長。
該曲獲第六屆廣東音樂作品大賽優秀獎。
《端硯流芳》的題目,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聯想。端硯,名硯之首,由端硯自然想到「文房四寶」紙墨筆硯,想到書法、國畫......而樂曲中融入古曲《梅花三弄》的旋律,讓我們看到了軒窗梅影,聞到梅花的幽香,好像走進了古代文人幽靜雅緻的書房。隨著樂曲的流淌,我們或佇立在書案畫屏前,或徜徉在碑帖古籍間,與文人雅士們一起撫琴弦、賞梅花、吟詩詞、品端硯。任時光倒流,穿越千年......這時,一段優美又極具動感的音樂,讓我為之一振。這不是如筆走游龍般的書法的律動和節奏嗎?是的,樂曲的第三部分就是這樣在慢與快的變奏中,淋漓酣暢地描繪了文人們染墨濡筆、短箋長卷、揮毫潑墨、意態盎然的書寫過程。於是一幅幅或樸拙雄渾、或奔放洒脫的書法;一幅幅或諧趣自然、或意境深遠的繪畫,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不禁感嘆,此曲真是作者奉獻給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共享的音樂佳肴啊!
不知不覺中,樂曲的節奏緩慢下來,優雅舒緩的旋律引領我們在「幽幽書香靜心處」這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懷古、思今、自勵、自省。一曲終了,但我仍沉醉其中,在裊裊的餘音中,回味著歷代文人留給我們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感受著他們的家國情懷;探索著他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觸摸著他們詩性的靈魂和精神家園。這時,我不禁深深慨嘆中華文脈的源遠流長。進而想到,我們應該把以端硯、書法、國畫等為標誌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並且注入新的時代的元素,使其更加輝煌,從而萬古流芳。我想這也是曲作者以《端硯流芳》 為題進行創作的初衷與深意吧!
這支樂曲,為什麼能讓我們展開豐富的聯想?為什麼能啟發我們追古思今,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想這是與作者以端硯、梅花為審美意象,並選用古琴並融入古琴名曲的創作思想分不開的。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它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為歷來文人所鍾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人文價值。它已成為嶺南十大文化名片之一。想一想有多少歷代文人飽蘸端硯之墨,以書法為載體,用漢字記錄了我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啊!漢字是我們民族靈魂的紐帶,正所謂「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綿延不絕,漢字居功至偉,文房四寶功不可沒。端硯馳名、流芳千載,但以端硯為題的樂曲,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時,我不由得想到啟功先生與嶺南的深厚情緣和對端硯的由衷喜愛。他兩次參觀端硯廠,並多次為端硯題銘賦詩,如先生在天有靈,聽到此曲,一定會倍感欣慰。
梅,原生長於南方,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梅,枝幹蒼勁嶙峋、花朵凌寒傲放,香氣清逸優雅。被文人冠以「以韻勝,以格高」。它最具文人的情懷,最顯文人的風骨與氣節。把古曲《梅花三弄》中的樂句融入《端硯流芳》,真是神來之筆!讓梅花的芳香瀰漫在樂曲的始終,既豐富了音樂的畫面感,又展示了中國士人如梅花一樣高潔的品格。這正是中華文脈雖歷經挫折,瀕於毀滅但仍然傳承至今的保障,也是今天我們重塑文化自信的基礎。
古琴,「華夏眾樂之中,唯琴特具士人之風」,是中華文化中位置最崇高的樂器。古琴有「竹之不依、梅之傲骨、蘭之清幽、菊之隱逸」的美譽,因此自古就有「君子之座,必有左琴右書」之說。彈奏古琴早已成為中國文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式。古琴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託了文人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從「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到陶淵明「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膾炙人口的佳句,說明古琴最能表現厚重的文人品行,以及它與整個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的一致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琴傳入嶺南地區後,深得嶺南文人雅士的厚愛,從宋到明清再到近代與當代,愛琴、藏琴、修琴譜、著琴論者綿延不絕。至今嶺南琴人挽狂瀾於亂世,重振琴風,古琴在嶺南正涅槃重生!「名畫要如詩句讀,古琴兼作水聲聽」(啟功先生詩句),樂曲選用古琴演奏恰到好處地營造了書房靜謐的氛圍,拓寬了聽者的想像,也為古琴融入廣東音樂創作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端硯、梅花、古琴既是嶺南文化的標誌,又是中華文化的經典符號。曲作者把三者通過音樂融為一體,表達了更深刻的文化內涵。這自然引起了我們對如何讓中華文脈源遠流長的思考。
這首樂曲用二胡、揚琴、古琴三樂器的組合,既保留了廣東音樂輕柔、華麗、細膩、明快的風格,又增加了平和、典雅、深沉的書卷氣。因此,我對《端硯流芳》一曲的總體感受,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優美雅正」。
TAG:廣東音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