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水車之鄉-三峽車溪
『時光撿漏』您生活的筆記本
走進中國水車之鄉---三峽車溪
作者:程躍智
中國水車之鄉---車溪,它位於湖北宜昌市南土城鄉境內,距離市區18公里。
車溪以巴楚故土園、三峽民俗村、水車博物館、天龍雲窟等民俗組成。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典型撞擊磨合區,兼有巴人和楚人的特色,以田園風光和土家民俗文化最為特色。
走進車溪,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古老作坊,有陶坊、酒坊、造紙坊,有上幾百年的歷史,有的還保持著當時的模樣和使用功能。我進入坐落在山坡上一家造紙坊,是一個土木結構的小屋,它利用山間溪水落差做動力,推動水車運動來搗碎竹屑、攪拌紙漿等工序。作坊里一位土家族大娘正在操作,木架上陳列著成品。細細一看是用於祭奠故人的黃裱紙。我看到了用竹子為原料製作粗糙而易摺紙工藝過程。這種工藝與今天現代發達的造紙科技形成很大反差。土家人卻保存著兩千年前造紙術。我欽佩土家人的聰明才智與執著。在土家族大娘的指點下,我親手在水槽中淘紙漿,笨拙的動作,逗得遊客大笑。
溯溪而上,來到「三峽民俗村」,村中的「臘梅峽」中的臘梅,因英國的一名科學家發現而被傳贊,至今還有幾棵種在英國的一個博物館中。沿著綿延的小溪往上經由「鵲橋」到最高點,是距今八百年的「梅林寺」,在寺崖邊俯視遠處的田地、升起炊煙的農舍,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陶醉其中。
下了山來到「浮香橋」時,一座典型的土家吊腳樓上正在吹吹打打,非常熱鬧。是「畢茲卡坊」 (土家語,意即土家族人表演的場所),遊客觀看土家民俗表演,古老舞台上附置的布景和燈光確是當今的科技,安裝著電子字幕顯示器來詮譯方言。表演共分四場:第一場表演的是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皮影戲《龜戲鶴》,第二場和第三場表演的山歌《誇丈夫》、《夥計》等以及以當地農耕工具為道具表演的合秦。第四場壓軸戲《哭嫁》是當地土家族的獨特習俗。聽介紹說,土家人與漢族人不同,它的喪事忌諱悲哀,要辦得熱鬧非凡,而姑娘出嫁呢,卻要傷心傷意哭上幾天。劇中,「新娘」低低抽泣,在洞房裡揭開紅蓋頭。土家族姑娘特有的「哭嫁」風情演繹著土家新娘的喜與悲,感動了前來觀看的遊客。作為土家文化,土家族姑娘被眾多遊客昵稱為「影子新娘」。「哭嫁」是土家族傳統婚嫁習俗的一部分。出嫁前的哭,既是對父母親人的眷戀,也是對歸期和未來新生活的迷茫與憧憬。定親、囑咐、分別、迎娶、花燭。特別在迎娶的戲中,還邀請了遊客互動,有新郎,有轎夫,也讓遊客品味土家族的風情。
隨處還可看到古鐵匠鋪、印染作坊、豆腐坊、紡線織布作坊以及擺手舞表演等。
車溪因車逆溪而走和水車眾多而得名。是中國首家水車博物館、中國第一家農家博物館。水車博物館依照早期車溪沿河水車布局,集中展示了兩千多年來改進使用的八大類三十二種水車,可謂蔚為壯觀。從形狀上講,高的、矮的;從規模上講,大的、小的;從材質上講,有木的、竹的;從動力來講,有水沖得,有牛拉的,還有人搖的、踩的(還可分單人、多人),五花八門。在一個以水為動力的水車旁邊,有三個竹木猴子隨著水車的轉動而上下,猴子的頭上還豎著木板,上面寫著「不該說的不說」、「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這是主人忘紅塵之煩惱、醉心於山野田園靜幽的人生感悟。
我回味著那群多的水車、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恬靜的山水草木,感慨萬分。
山水,竹林,桑園,茅舍,叢叢紫槿圍成的籬笆;
落日,暮靄,炊煙,陣陣晚風輕撫著晚霞;
水塘,水車,水牛,依舊在那棵大槐樹下;
石磨,石碾,石碓,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那就是我夢想的老家。
「走進車溪,就走進了一個恍若仙境的世外桃源。
走進車溪,就走進了一段逝去的歲月。
走進車溪,就走進了夢幻幽幽的老家。
來吧,常回夢裡老家,在勞作的韻律里追憶往昔,在倒流的時空中陶醉逍遙。
來吧,常回夢裡老家,你會淡泊人生,拋棄那紅塵煩惱,笑看那春風秋月。
來吧,常回夢裡老家,你會尋找到真正的自我,觸摸心地最柔軟的神經,明白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作者簡介
責任編輯 | 辛 克
文稿審核 | 李 強
本期組稿 | 劉建生
TAG:時光撿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