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文/格瓦拉同志

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果於殺戮,在他手底下做官需要懷揣十二萬分小心,稍有不慎,輕則在朝堂上被打屁股,重則被殺頭滅族,結局都沒得好。出於避禍就福的天性,闖禍的臣子們大都想盡辦法求生,而所用的手段卻各不相同,其中以監察御史袁凱的策略最奇葩,也最「重口味」。那麼袁凱用了什麼辦法來求生呢?他最終能否達到目的?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袁凱是元末明初大才子,在朱元璋手下擔任監察御史

袁凱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寫得一手好詩,其風格渾厚深沉、真摯含蓄,很有「詩聖」杜甫的味道,所以被明朝大文學家何景明贊為「明初詩人之冠」。讀書人學而優則仕,袁凱也並不例外,只不過由於政策的限制,他在元朝只做了一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吏,跟他的滿腹才華毫不相稱。

等到明朝建立後,袁凱才迎來人生的轉機,因為學識淵博被朱元璋任命為監察御史,成為皇帝的近臣。袁凱感激於朱元璋的提攜,在御史的職位上盡職盡責,工作很是賣力,曾提出過不少的良言苦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朱元璋的濫殺。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袁凱勸諫朱元璋,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在正史當中有這樣一則記載,稱朱元璋開國後濫殺功臣,袁凱便出來委婉勸諫,說這些將軍們都是赳赳武夫,沒有多少文化,對君臣之間的禮節並不熟悉,不如請都督府延請一幫儒生給他們講授禮節知識,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懂禮、行禮,以此來保全家族性命,也能使皇帝不背負「濫殺」的惡名。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便下令施行,由此挽救很多功臣的性命。

武臣恃功驕恣,得罪者漸眾,凱上言:「諸將習兵事,恐未悉君臣禮。請於都督府延通經學古之士,令諸武臣赴都堂聽講,庶得保族全身之道。」帝敕台省延名士直午門,為諸將說書。見《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

可朱元璋是個反覆無常的皇帝,袁凱儘管小心再小心,但終究還是「摸了老虎屁股」,因為一句話差點掉腦袋。原來朱元璋為培養太子朱標,便讓他參與國家大事的決議,遇到殺伐決斷之事往往會徵求他的意見。朱標天性仁慈,嫌老爹殺伐過濫,所以經常對送過來的死刑案件進行減刑處理,由此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興。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朱標經常申請減輕死刑犯的判罰,引起朱元璋的不滿

某天,朱元璋又看到太子送過來的減刑申請,便向袁凱問了一個兩難問題,即自己與太子的決斷到底孰是孰非。袁凱既不敢說皇帝錯了,又不能開罪儲君,所以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無比圓滑的回復,說皇帝的判決合乎法律,太子的申請講究仁義,都有道理。

平心而論,袁凱的回答十分得體,本該得到皇帝的讚許。沒成想老朱勃然大怒,痛斥袁凱是個「兩面派」、姦猾小人,令後者大為驚恐。袁凱自知大禍臨頭,便假裝精神錯亂,由此被免官放還故里(「後帝慮囚畢,命凱送皇太子覆訊,多所矜減。凱還報,帝問『朕與太子孰是?』凱頓首言:『陛下法之正,東宮心之慈。』帝以凱老猾持兩端,惡之。凱懼,佯狂免,告歸」引文同上)。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朱元璋怒斥袁凱是姦猾小人,很想處死他

朱元璋雖然放袁凱回家,但心中對他的「精神錯亂」仍然將信將疑,便派特務到他的家中進行監視,若情況不符則格殺勿論。袁凱提前聽到風聲,知道如果不使用極端方式自污,決不會讓皇帝打消疑慮。在絞盡腦汁苦想多日後,袁凱終於想出一條絕妙好計-裝狗吃屎,每天用一條狗鏈子將自己拴在屋外,趴在地上細嚼一段段跟大便一般顏色、形狀的東西。

所以等到特務潛入袁家觀察時,看到的是一幕幕令人極度作嘔的場面,差點沒吐得七葷八素。在觀察多日後,這幫特務確信袁凱已瘋,便返京向皇帝復命。朱元璋聽到彙報後也差點沒忍住吐,最後擺擺手,算是徹底中斷對袁凱的調查。

此人因說錯話要被朱元璋殺頭,拚命想出一計脫險,知道的人都想吐

朱元璋被袁凱矇騙,下令中斷對他的調查

然而老朱想破腦殼也猜不到的是,袁凱裝瘋吃掉的東西,其實並非真正的大便,而是用炒麵伴砂糖做成的糊狀物,只不過弄成大便一般的形狀,來欺騙外人而已(「景文既以疾歸,使家人以炒麵攪沙糖從竹筒出之,狀類豬犬下,潛佈於籬根水涯,景文匍匐往取食之。太祖使人覘知,以為食不潔矣。」見明人陸深所著《金台紀聞》)。

袁凱為求生避禍,不惜採取如此下賤自污的手段,雖然難免被後世嘲笑,但卻也因此躲過皇帝的誅殺,從手段為目的服務的原則來看,未嘗不是一場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慕容復的祖先,親手滅亡祖國後又復國,晚年因一場敗仗羞憤而死
史上最有名的男寵,差點篡奪漢朝的江山,最終卻家破人亡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