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易》故事大畜卦:畜賢之道

《周易》故事大畜卦:畜賢之道

葛優有句經典的電影台詞:「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其實不僅是現在,任何時代優秀人才都是奇貨可居的。說到識人用人的典範,一般人都會想到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他也有一句經典語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太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賢才如何才能為我所用呢,《易經》第二十六卦「大畜」就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

「大畜」是《易經》第二十六卦,下乾(天)上艮(山),「天在山中」(《象傳》),內健外止,象徵「大為畜聚」。其卦辭曰:「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此卦可與「小畜」卦參照互讀,與「小畜」卦「小畜大」、「臣畜君」相對應,「大畜」卦論述的是「君子畜德」、「君王聚賢」的道理,「不家食」謂不使賢人在家自食,即廣聚於朝廷,「食祿於朝,不食於家也。」(《周易本義》),所以《彖傳》釋稱:「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人才是怎樣煉成的?「大畜」卦從「自畜」與「受畜」兩個方面分三個層面展開論述,明晰地體現在上下卦相對應的三組爻象中。初九陽爻,好比「初生牛犢不怕虎」,躁動心切,不知天高地厚,所以爻辭誡曰「有厲,利已。」此時若急於求進則危,暫停不進,自畜己德則利。與之相應的六四爻給出的用人之法是「童牛之牿,元吉。」牿是綁在小牛頭上的橫木,防止其觸傷人物或自傷其角,喻初九過惡未萌時先施「畜止」,妥為「規正」。「處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止健初,距不以角,柔以止剛,剛不敢犯。」(《周易王注》)

小牛碰了幾次壁後就會學乖,一段時間後取走橫木,它也不會亂頂亂撞。人的觀念形成也是這樣,要經不斷的引領打磨才能形成定勢。孔子曰:「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顏氏家訓》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史記?匈奴列傳》中冒頓單于奪位的故事就是「童牛之牿」最好的例子。

冒頓是頭曼單于太子,頭曼單于有了新歡,欲廢冒頓而立少子,將冒頓派往月氏為人質,然後發兵攻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

冒頓陰謀奪位,以「鳴鏑」(響箭)號令軍中:「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先在狩獵時試驗,「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而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不久,冒頓又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

經此數訓,軍中人人只唯鳴鏑是從,「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於是冒頓在一次隨從頭曼狩獵時,「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

「童牛之牿」適用於人才養成的初級階段,對於才堪重任,獨擋一面的人才,又如何才能做到既要人盡其才,鞠躬盡瘁,又避免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呢?這是「大畜」卦所要論述的第二層面,即九二爻的「輿(車)說(通「脫」)輹(指車廂下鉤住大車輪軸的木製構件,亦稱「伏兔」)」和六五爻的「豶豕(閹割後的公豬)之牙,吉」。用大車「脫輹」不行,喻九二爻陽剛居下處中,被六五爻「畜止」,能自度其勢,停止不前。而「六五」爻的「畜止」之法也是四個字,豶豕之牙。

公豬性淫好鬥,其牙鋒利,腌割後則馴服而易長肥,又不會以牙相傷,這是古人在生產生活中摸索出來的畜牧學經驗。「豕,剛躁之物,而牙為猛利,若強制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其躁猛,雖縶之維之,不能使之變也;若豶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周易程傳》)

既要留其牙,又要去其勢,用現在的話說,大概就是「將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道理是不錯的,但操作起來確實難度很大。所以歷朝歷代,帝王與權臣之間的博弈,要麼魚死,要麼網破,鮮有他途。真正做到魚水和諧皆得善終的,三國劉備和諸葛亮是個典範,劉備白帝託孤時說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是否言不由衷姑且不論,釜底抽薪、反客為主可都是名列「三十六計」之中的,索性攤白直言,也許正是劉備欲成留牙去勢之效的最後一招。

九三爻(「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利有攸往」)與上九爻(「何天之衢,亨」)則是第三階段。九三與上九兩陽相峙,本為「不應」之象,但在此卦中卻可視為陽德並盛之徵,「不相畜而志同」(《周易程傳》)。所以以良馬奔逐喻德畜才用,君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進入「合志」的至高境界(《象傳》:利有攸往,上合志也)。「三以剛健之才,而在上者與合志而進,其進如良馬之逐,言其速也……三乾體而居正,能貞者也。當其銳進,故戒以知難與不失其貞也。」(《周易程傳》)歷史上君臣際會,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實不多見,唐太宗李世民和「史上第一諫臣」魏徵當是首選。

魏徵原為太子李建成手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位成功,招來魏徵質問:「爾鬩吾兄弟,奈何?」(《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下未註明者同)魏徵不卑不亢地回答:「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太宗「器其直,無恨意。」自此君臣相得近二十年,「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卧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舊唐書?卷七十五》)

魏徵一生進諫達到驚人的「累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幾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尤為難得的是唐太宗始終如一的虛懷悅從,將之視為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恩眷日隆。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令中郎將宿其第,動靜輒以聞,葯膳賜遺無算,中使者綴道」,多次親自前往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有一次甚至將許配給魏徵之子叔玉的衡山公主帶去見魏徵,直呼「公強視新婦」,其至親之情早已超越君臣的範疇。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唐太宗的這一慨嘆,千百年來幾乎成了所有掌權者自我標榜的必引語錄,不管他們是否真的明白畜賢的道理。

然而,衡山公主最終還是沒有成為魏徵的兒媳婦。魏徵死後不久,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這兩人都是魏徵舉薦的,「纖人遂指為阿黨」,又有人詆毀稱魏徵曾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希圖青史留名。於是「帝滋不悅,乃停叔玉昏,而仆所為碑(毀掉為魏徵書寫的碑文)」。

看來,蓋棺還未必定論,「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這一點,「大畜」卦倒是忽略了。

微信公眾號:鐵馬秋風大散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馬秋風大散關 的精彩文章:

《周易》故事賁卦:君子懿文德

TAG:鐵馬秋風大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