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柳條邊」,清政府將東北劃為禁區,在中原呆不住了就退回去

「柳條邊」,清政府將東北劃為禁區,在中原呆不住了就退回去

原標題:「柳條邊」,清政府將東北劃為禁區,在中原呆不住了就退回去


1644年3月,闖王李自成率領大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盡。之後,吳三桂邀請清軍入關,使得清朝得以佔據中原。對於清朝而言,這整個過程可謂是天上掉餡餅。入關之前,雖然清朝已經統治了整個東北地區,但是它的控制區人口稀少,力量十分薄弱。入關的八旗只有三十多萬人口,其中真正的滿人不足十萬,面對中原大地人口上億的漢人,清廷內心十分虛弱。於是,他們便想到了要把滿清的老根據地東北封禁起來,不許漢人進入,作為滿人萬一在中原呆不住了的退路。


為了封禁東北,滿清建設了規模巨大的「柳條邊」。柳條邊是用柳條建造的一條邊牆,在遼寧、吉林均有分布,把東北與中原漢地以及蒙古地區分隔開來。其中,遼寧邊牆周長 1900 余華里,為老邊」;吉林邊牆周長 690 華里,因修築時間晚故稱之為「新邊」早在順治初年,柳條邊就開始建設,一直到康熙三十六年才完工



柳條邊示意圖


康熙初年的《柳邊紀略》一書中記載:「今遼東皆插柳條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原之竹籬;而掘壕於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可見柳條邊就是一條柳插籬笆。柳條邊的修築標準,就是用土堆成寬、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條三株,各株間再用繩子橫向連接柳枝。土堤的外側挖掘深八尺、底寬五尺、口寬八尺的壕溝,以阻擋人穿越。


柳條邊遺址


為了守衛柳條邊,防止漢人越界,清政府在柳條邊內外設置了守城尉、防守尉、協領等官員,各自帶領兵丁巡查,捉拿偷越邊境的「罪犯」。東北與關內的交通,只能通過柳條邊上設置的「邊門」進行,清政府沿柳條邊的走向,設置了20個邊門。每個邊門設防禦一人,筆帖式一人,下屬八旗兵數十名 ,負責把守邊門,稽察行人。不走邊門的人,按「爬邊越口」罪嚴厲懲治。



清政府對東北的封禁政策導致東北土地大量荒蕪,人口稀少,經濟十分凋敝,埋下了近代東北遭受俄國、日本侵略的隱患。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沙俄入侵東北,清政府才不得不逐步鬆弛對東北的封禁,以便「移民實邊」。日俄戰爭爆發後,東北已經淪為日俄兩國的戰場,清政府被迫徹底放棄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於1907年在東北正式設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侵入東北的俄軍

如今,原來的柳條邊大都已成為平地,無跡可尋,只有少數地區才能看到當年概貌,用以教育後人,證明歷史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史說事 的精彩文章:

最早的對美貿易戰:清朝末年的「抵制美貨」運動

TAG:談史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