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的根基、基礎:戒律,攝心為戒

修行的根基、基礎:戒律,攝心為戒

1、攝心為戒

佛教里討論的最高的戒就是心戒,在心中起了這樣的想法就算是造作了。

於是才像《地藏經》中地藏菩薩提到的,這個閻浮提的眾生真是「 舉心動念無不是罪 ,無不是業」。

這正是因為不懂得這個心戒的道理,那麼心戒要幫助我們做什麼?

就是幫助我們從內心深處恢復清凈自在。

於是戒是一種幫助, 是一種剛性的規範。

《楞嚴經》的四種清凈明誨里提到的就是:攝心為戒。

把心看好了才算是戒, 以這個看好心的戒為基礎,才能進入到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路上去。

而如果這個戒我們只當是五戒或者十善戒就不能起到進入正定中去的效果了。

2、不守戒律、修行就無處著手,學佛就成了燙手的山芋

所以我們學佛的基礎就是要看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守身業比較容易,四種口業相對要難一些,而意業貪嗔痴就更難看守了。

因為在一個念頭裡起了一個執著,這個執著里有多少貪,有多少嗔,有多少愚痴,這真不好說,往往可能一句話中已經貪嗔痴具足了。

這就太可怕了!

為什麼呢?

我們學佛要學著斷除貪嗔痴,但是一句話里三毒俱全,這貪嗔痴是怎麼斷的呢?

貪嗔痴不除去,戒定慧怎麼彰顯?

戒定慧沒地方落腳,修行從什麼地方著手呢?

沒有著手的地方,於是學佛成了燙手的山芋,拿不是、不拿不是,拿了放哪又不是,不拿哪也不放還不是,於是學佛就沒路可走了。

我們時刻反省自己,看看還有沒有貪嗔痴,看看還有哪個是執著,放不下看不開的,找得到就有得修, 如果找不到就沒得修。

3、最後所有的修行,都會落到最外在、最基礎的戒律上來

《十善業道經》世尊就是在告訴我們,這樣做有如何多的好處利益.那樣做有多少的結果。

於是讓我們自己去選擇要什麼樣的結果,是要好的結果還是要那些不好的結果,最後只要你看得明白一定是要好的結果。

那麼好的結果是真實地奉行十善業道,想得到就這樣修,於是修行的落腳點也就找到了,基礎也就找到了。

想自己不遭受損害和惱害,那麼就要不去傷害惱害眾生,乃至連對眾生升起輕微地嗔恚都不要有,那就得大快樂了。

所以面上無嗔、言語無嗔、心無嗔這都是大快樂,想得到這種快樂的同修就努力向這個方向走。

4、機緣不同

而有的人不想得到,這也無所謂的, 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這一生學佛的機緣成熟,不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這一生都能升起殊勝的真實的往生極樂的願,不是每一個發願往生極樂的人都能成功往生。

為什麼呢?

本身佛法真是難聞難信的。所以機緣不同,他能不能學佛也不是我們求來,或者我們多努力就能得到的。

如果真地能改到願以出離輪迴為目的來修行,那就真的很好了。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各個都直指出輪迴。如果能回小向大,出輪迴同時也想利益眾生、 幫助眾生,那就更好了,這就和極樂相應了,這樣就是真的可以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了。

5、戒律是自我防護罩、保護自己的根本生命

戒,是防非止惡的底線,是防止對別人的損害,同時也是自己的保護罩。

持戒能防止漏福,也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災禍。

戒在社會上是道德及法規,在個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個做事沒有底線的人,會不斷招至種種災難,種種麻煩,即使有點福,也迅速漏掉了。

戒能給我們提供有力的保障,但也要用得恰到好處。

戒是止惡,就像汽車的剎車系統,讓我們有效規避風險的。

修行的根基、基礎:戒律,攝心為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佛說阿彌陀經12:心佛不二,是心是佛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8/9:念佛,和佛菩薩感應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