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美國「扼殺」中興給中國的啟示
電信設備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如果說過去二十多年,世界經濟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是一部「互聯網+」的歷史的話,那麼電信設備行業就是這部歷史的基石。
今天中美兩國如日中天的科技、互聯網巨頭——不管是蘋果、谷歌、亞馬遜、facebook,還是百度、騰訊、阿里,如果沒有基礎電信網路的存在,它們都將是鏡花水月。
如果翻閱一下田濤老師的《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你就知道,中國本土的電信設備行業起步之初有多麼的孱弱。
「七國八制」。
曾經的中國電信設備市場,是外企的天下。在一個「賣方市場」里,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外國電信設備製造商,在中國市場上輕鬆賺取著壟斷性的超額利潤。它們的產品不僅賣得貴,而且服務也不好。但對於中國來說,經濟騰飛必須有電信基礎設施的支撐,所以「只能忍」。
也正因如此,過去30年間,華為、中興在世界電信設備行業的崛起,對於中國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伴隨著中國企業的崛起,電信設備的價格大幅下降,行業的創新不斷湧現。曾經佔據壟斷地位的「強者」——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NEC……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與考驗。
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對於華為、中興在全球電信設備行業的崛起,一直如鯁在喉。
早在2011年11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就曾對兩家公司發起調查。那時,懷揣著與世界接軌夢想的兩家中國企業,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用善意和開放配合調查,期待能消除誤解、澄清事實。
2012年10月,調查報告發布。一向嚴謹、強調法治的美國人,最終卻在沒有確鑿證據的前提下,一口咬定華為和中興製造的電信設備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並禁止美國公司購買這兩家廠商的設備。
此後近8年里,華為和中興都未能進入美國主流電信設備市場。中興後來通過手機業務在美國市場也掀起了一些波瀾,但總體而言,美國龐大的電信設備市場對中國公司大門緊閉。
與此同時,華為則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歐洲贏得了認可和接受。
如今的華為,年銷售額超過6000億元人民幣,海外市場長期佔據大約50%的份額。
電信設備行業,不僅僅是一門生意,從某種程度上講,也的確關係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美國對於華為、中興的崛起,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北京時間2018年4月17日,美國商務部以中興違反對伊朗的出口禁令為由,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公司出售零部件產品,期限為7年。此外,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還對中興通訊處以3億美元罰款。這部分罰款可暫緩支付,主要視中興在未來7年執行協議的情況而定。
這對於中興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中興的電信設備和智能終端,在諸如晶元等核心零部件方面,都嚴重依賴從美國的進口,而且短期內根本找不到其他替代方案。
如果美國政府的這一禁令最終被嚴格執行,今後,傳統意義上的中興也許將不復存在。
相對來說,華為是一家更具遠見的公司。
華為很早就認定,要把美國的國內法當做國際法來遵從,因而在出口管制、貿易遵從等領域非常謹慎與剋制。
與此同時,華為在基礎技術領域投入巨資進行研發,除了構建競爭的「護城河」之外,也有防止被人「掐脖子」的戰略考量。
美國此次「扼殺」中興,給出的理由也不能完全說站不住腳,中興確實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貿易合規等政策。在美國「稱霸」的世界上,任何觸碰美國利益的行為,都有可能遭到毀滅性報復。
但是,在今天中美貿易戰硝煙四起的大背景下,中興也不必過分自責,即便是沒有任何理由,美國人隨便編造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也依然可以對中興進行扼殺。
霸權國家的政客,從來都不是講道理的人。
剛剛被美英法導彈襲擊的敘利亞,就是明證。
中興的「悲劇」,從根本上來說,是它做了中美兩個大國戰略競爭和博弈的犧牲品。
歷史上,新興大國的崛起,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競爭與衝突,定義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
我們曾經長期堅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中國將在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內披荊斬棘,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出現,讓上述判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早在2000年前後就曾經有可能出現。
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上台後,曾明確提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完全顛覆了此前柯林頓政府提出的中美是戰略合作夥伴的結論。
中美關係一度十分緊張。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001年4月,中美軍機南海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失蹤,美國軍機迫降海南陵水機場。
一件事情的發生,改變了中美關係的走向,也改變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2001年9月11日,舉世震驚的「9·11」恐怖襲擊爆發,給贏得冷戰、不可一世的美國,重重地打了一記耳光。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由此轉向。美國先是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庇護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塔利班政權;然後又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在新保守主義思潮的推動下,美國甚至醞釀著一個雄心勃勃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一些美國人認為,美國作為一個如此偉大、博愛的國家,竟然遭到恐怖分子的仇恨與襲擊,主要原因是中東地區缺乏民主,成為了恐怖分子滋生的溫床。
在此後整個小布希執政時期,美國都在與恐怖分子進行血戰。尤其是在伊拉克,輕鬆推翻薩達姆政權後,美國迎來了殘酷的教派衝突。自殺式襲擊、路邊炸彈……各種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給美國駐軍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伊拉克的平民。
但客觀來講,美國與恐怖主義的血戰,的確為中國換來了一段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2008年,奧巴馬上台,美國逐步開始從中東的泥潭中抽身,並在後期,由希拉里·柯林頓推出了所謂的「重返亞洲」戰略。
此時,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又有可能惡化。
但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了中美難得的合作機遇。
與此同時,美國在烏克蘭煽動顏色革命,觸犯了俄羅斯的核心利益,最終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東部,並以全民公決的方式,吞併克里木半島。這好比又給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重重一記耳光。
美俄的地緣政治博弈,再次給了中國以喘息的空間。
相對於俄羅斯與美國爭鋒相對、睚眥必報,中國總體來說深得韜光養晦的精髓。中國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因此跟美國之間斗而不破,持續周旋。
在奧巴馬執政後期,中美領導人建立起了相當不錯的關係。兩國領導人在中南海的夜色中散步,也成為了一段佳話。而且,在奧巴馬政府非常關心的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達成了難得的協議。
但是,該來的還是要來。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一度被認為是「笑話」、「小丑」的特朗普,最後竟然出乎民主黨、共和黨人的意料,成功當選。
特朗普在競選中對中國大加抨擊,我們原本以為,這只是美國政客為了選舉政治做出的姿態而已。
中美兩國領導人一度也建立起了相當不錯的關係。
但在特朗普入主白宮一年多以後,在美國中期選舉前,美國終於對中國露出了猙獰的面容。
喊了這麼多年的中美貿易戰,第一次變得如此真切。
不管是對中國的鋼鐵、鋁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還是此後威脅對中國高達500億美元的出口徵稅,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正在以實際行動向中國宣示——美國絕對不會坐以待斃,讓中國輕鬆超越自己,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當我們在談論「中國夢」的時候,當我們在談論「中國製造2025」的時候,當我們在談論2035年、2050年目標的時候,美國終於醒悟過來了。美國在斗垮了蘇聯、整垮了日本之後,開始全力以赴,應對中國這個更大的挑戰。
特朗普依然顯得性格乖張、滿嘴胡說八道,但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短期內不可能再有任何改變。
過去18年,美國經歷了與恐怖主義的血戰,也經歷了與俄羅斯以牙還牙的地緣政治惡鬥。今天,美國終於將矛頭對準了中國,計劃開始一場地緣政治的世紀大博弈。
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依然期待和平發展,依然希望與其他國家建立互利共贏的關係,依然期待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人類命運共同體」。
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中國不想打貿易戰,但特朗普欺上門來,中國也只能應戰。
中國不想與美國陷入軍備競賽和地緣政治競爭,但在特朗普政府一步一步進逼中,中國必須有底線思維,做好最壞的打算。
伴隨著特朗普的上台,美國成為了世界政治和經濟體系中最大的「破壞性」因素,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從未有過的局面。
美國曾經擔心,中國的崛起,會衝擊美國二戰後確立的國際秩序。但今天,恰恰是美國自己認為,這個秩序不符合他們的利益,進而要拆掉它。
這背後,是美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精英階層與民眾利益分配的不公。在蘋果、谷歌、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波音、通用等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賺取大量利潤的同時,美國的勞工階層卻要面對中國農民工的殘酷競爭,進而面臨失業、收入及生活水平下降的嚴峻挑戰。
也許,中國依然可以憑藉智慧和勇氣,繼續維持越來越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但是中國必須丟掉任何有關順順利利實現「中國夢」的幻想。
特朗普似乎已經打定主意,任何「中國夢」的崛起,都將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美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相對衰落。
從小布希到奧巴馬,再到特朗普,美國的一部分精英階層已經決定不再等待,而是主動出擊,儘可能延緩、遏制甚至扼殺中國的崛起之路。
中國沒有選擇,只能迎難而上。
中國不僅要丟掉對於美國的幻想,也要丟掉對於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甚至德法等歐洲國家的幻想。
中國的崛起之路,只能靠自己努力去爭取。
美國「扼殺」中興,不是中美戰略競爭的起點,更不是中美戰略競爭的終點,中國必須強化自身的經濟、科技實力,必須在一些關鍵性的技術領域投入巨資,打破瓶頸。
只有當中國足夠強大,讓美國無力扼殺之時,中國才能迎來複興的康庄大道。
TAG:明叔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