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大唐城府最深的大臣,為謀朝篡位裝傻充愣!

他是大唐城府最深的大臣,為謀朝篡位裝傻充愣!

原標題:他是大唐城府最深的大臣,為謀朝篡位裝傻充愣!


為人處世沒有城府不足以立世, 韜晦之策算是城府之極致了。 一個人在失勢的時候最好能隱藏起鋒芒, 不要讓人看透你的底細, 暗中運籌力量, 營造他日東山再起之勢。安祿山是個非常善於深藏不露的人。 為了「起事」 , 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 他故意裝出一副痴直和篤忠的樣子, 贏得唐玄宗的百般信任, 使之對他毫不防備。


安祿山影視形象


公元743年, 安祿山已任平盧節度使, 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 並對他特別優待。 安祿山竟乘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 臣即焚香祝天: 我如果操心不正, 事君不忠, 願使蟲食臣心; 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 下臣祝告完畢, 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北飛下來, 昆蟲無不斃命。 這件事說明, 只要為臣的效忠, 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如此謊言, 本來十分可笑, 但由於安祿山善於逢迎, 臉皮已厚至無形, 唐玄宗竟然信以為真, 並更加認為他憨直誠篤。安祿山是東北混血少數民族人, 他常對玄宗說: 「臣生長若戎, 仰蒙皇恩, 得極寵榮, 自愧愚蠢, 不足勝任, 只有以身為國家死, 聊報皇恩。 」 玄宗甚喜。 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場, 玄宗與安祿山相見, 安故意不拜, 殿前太監大聲呵斥道:「安祿山見殿下何故不拜!」安祿山假意驚叫道「: 殿下何稱?」玄宗微笑著說: 「殿下即皇太子。 」 安祿山又假裝不明白似的問道: 「臣不識朝廷禮儀, 皇太子又是什麼官? 」 玄宗大笑說:「朕百年後, 當將帝位託付, 故叫太子。 」 安祿山這才裝作剛剛醒悟似的說: 「愚臣只知有陛下, 不知有皇太子, 罪該萬死。」並向太子補拜,玄宗感其「朴誠」,大加讚美。


楊貴妃影視形象


公元747年的一天, 玄宗設宴, 安祿山自請以胡旋舞呈獻。 玄宗見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 笑著問: 「腹中有何東西,如此龐大 ?」安祿山隨口答道「: 只有赤心。」玄宗更加高興,命他與貴妃兄妹結為異姓兄弟。 安祿山竟厚著臉皮請求做貴妃的兒子。 從此安祿山出入禁宮如同皇帝家裡人一般。 楊貴妃與他打得火熱, 玄宗更加寵信他, 竟把天下一半的精兵交給他掌管。安祿山的叛亂陰謀許多人都有察覺, 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祿山「深藏不露」 的假象所迷惑, 將所有奏章看作是對安祿山的妒忌, 對安祿山不僅不防, 反而予以同情和憐惜,不斷施以恩寵,讓他由平盧節度使再兼范陽節度使等要職。


安祿山的計策得手, 唐玄宗對他已只有寵信而毫不設防,他便緊接著採取「乘疏擊懈」 的辦法搞突然襲擊, 燃起了「安史之亂」 的大火。 他的戰略部署是傾全力取道河北, 直撲東西兩京長安和洛陽。這樣, 安祿山雖然只有十餘萬兵力, 不及唐軍一半, 但唐的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 對安祿山毫不防備。 廣大內地包括兩京只有八萬人, 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將寡, 且和平已久,武備廢弛, 面對安祿山一路進兵, 步騎精銳沿太行山東側的河北平原進逼兩京, 自然是驚慌失措, 毫無抵抗能力。 因而,安祿山從北京啟程到襲占洛陽, 只花了33天時間。


不過, 唐朝畢竟比安祿山實力雄厚, 驚恐之餘的倉促應變, 也在潼關阻擋了叛軍鋒銳, 又在河北一舉切斷了叛軍與大本營的聯繫。 然而, 無比寵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 唐玄宗無比震怒, 又被深深地刺傷了自尊心, 變得十分急躁。 而孫子曰: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 安祿山的計謀已足以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揮戰爭所必需的客觀冷靜, 憤怒焦急之中, 忘記了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穩住陣腳, 贏得時間, 待勤王之師到達後一舉聚殲叛軍, 而草率地斬殺防守得當的封常青、 高仙芝, 並強令哥舒翰放棄握關天險出擊叛軍, 哪有不全軍覆滅一潰千里的呢?


楊貴妃與唐玄宗


安軍佔領潼關後曾止軍十日, 進入長安後也不組織追擊,使唐玄宗安然脫逃。 可見安祿山目光短淺, 他只想鞏固所佔領的兩京並接通河北老巢, 消化所掠得的財富, 好好享受做大燕皇帝的滋味, 並無徹底搗碎唐朝政權的雄圖大略。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的無賴之徒, 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潰退千里, 足見其韜光養晦的巨大功效了。

通過自貶來抬高別人, 特別是抬高自己的上司, 來獲取對方的好感。 當然,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 必要時還要「裝傻充愣」 , 即使受到羞辱, 臉上也絕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不滿流露, 甚至還要做出滿心歡喜的樣子。 心有城府之人非常善於偽裝, 其技之高絕對能以假亂真。本文中的安祿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今之成大事者不妨琢磨琢磨, 必有一定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變遷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