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著短評|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論著短評|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馬健雄 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簡|介

馬健雄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長期在滇緬邊疆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興趣與範圍主要集中在族群理論、親屬制度、宗教運動、西南邊疆史、中國西南與東南亞高地的少數民族社會與文化等方便。從1995年開始,到雲南省瀾滄縣木嘎河谷進行田野調查,前後持續十多年。

內容簡介

馬健雄的《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一書,從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山區少數民族——拉祜族入手,以拉祜族的歷史和對拉祜族歷史的建構為線索,來反映中國西南邊疆的變化過程。在書中,作者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西南國界的形成過程中,土著居民是怎樣去面對國家的邊疆治理政策的,這些政策變化給生活在西南邊疆上的人群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人群又是如何去面對來自國家和社會變化帶來的壓力,並怎樣去作出反應的。

根據馬健雄在導言中對「拉祜族歷史」的描述可知,拉祜族是一個聚居在中國西南部,並且在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都有廣泛分布的跨境少數民族。在中國境內,拉祜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等地的山區,作者的田野點正是拉祜族分布的核心區、中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在現今拉祜族的官方歷史和一般介紹「中國拉祜族」的書籍中,「拉祜族的歷史」是:拉祜族源於我國古代的氐羌族系,原先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青海湖一帶,從先秦時期開始,他們不斷從青海湖一帶向南遷徙到金沙江南岸,之後再遷徙到今天的瀾滄江、紅河流域。而另一方面,一些針對拉祜族體質和基因檢測的結果又認為「拉祜族明顯屬於南方群體,未顯示出其族源來自北方的痕迹」。這樣一來,被廣泛流傳的「拉祜族從青海遷來」的歷史常識與「基因檢測」結果就形成了矛盾。而這樣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呢?基於這樣的問題意識,作者試圖去解釋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歷史常識」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即族群身份的文化建構過程。

族群身份的文化建構過程是我們在討論民族或現實中的族群問題時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的問題,在本書中,作者把拉祜族的族群身份動員這個複雜的歷史過程置於中國西南邊疆的歷史變遷中,討論自清代以來拉祜族歷史逐漸建構的過程。

自從1720年代開始,雲南西南部移民開拓不斷引發社會衝突和邊疆政治變化,王朝國家的改土歸流政策,以及對鹽、茶利益的收繳等,使得土著、漢人移民、土司、政府之間形成了衝突,這種衝突導致了拉祜族族群身份的動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拉祜」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的、國家體制之下的少數民族。

195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西南邊疆政治格局的變化,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在社會進化論理論範式下,逐漸建立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拉祜族史論述,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識別為「拉祜族」,學界的認識進而又推動了拉祜族自治縣政府及地方上的知識分子對拉祜族的認識,最終逐漸建立了一套「拉祜族從青海遷徙到雲南」的歷史想像,這套歷史想像又逐漸滲透到基層民眾中,成為他們的文化資源和地方性常識,轉而向學術界傳達。在這個長期而複雜的歷史過程中,研究者、地方政府和拉祜族知識分子、拉祜族基層民眾等多方共同塑造了關於「拉祜族歷史」的想像,並把這種想像變成了地方性的歷史知識。

關於為何要去「再造」這樣的祖先,從國家來說,國家強調拉祜族是從青海遷徙到雲南的,從而有意去淡化拉祜與當地其他民族曾經發生過的衝突,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並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建構成一個從青海而來且歷來與漢人友好共處的少數民族——「拉祜族」;對於拉祜族來說,基層民眾常常有「古老的民族,來自遙遠的地方」的意識,再造祖先也可以滿足了他們追溯更長久的歷史的心愿,從而增強民族內部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簡評及思考

本書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和對歷史史料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尋找今天拉祜族的生活面貌與過去的事件之間的聯繫,深入討論山區族群身份建構中的能動性以及他們在面臨國家壓力和社會變動時候的反應。作者看到中國西南邊疆的族群的複雜性,也看到了地方與國家關係的複雜多樣性,立足於西南邊疆的實際歷史,把邊緣族群放回到具體的歷史脈絡中去理解,並關注他們的情感與命運。這樣的研究從邊疆的角度來看歷史上中國國家的變遷,思考除了王朝國家向邊疆擴展外,邊疆又是在怎樣的歷史機遇中融入到國家中的。

在十多年的時間段內,作者多次深入到拉祜族居住地,甚至學會了拉祜語,對於「拉祜人在過去三百年間經歷的持續不斷的戰爭和他們悲憤的歷史」,他充滿了深切的同情,他試圖讓讀者了解「那些塵封在官修史書背後的人們」以及他們「真實的歷史」,因此,本書帶有解構拉祜族歷史的性質。而對於族群意識的研究或是任何學術研究來說,求真是毋庸置疑的,但為解構而解構顯然是不夠的,如果能在解構的同時,再加上更多切實的人文關懷,分析歷史真實與現實需求這兩者對於民眾生活的影響,或許會讓本書的論述更為豐滿。相信任何一個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史、中國拉祜族歷史與文化、族群意識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受到很多啟發,也會從作者的思考中受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