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不是開國皇帝都很厲害?不,這一個就是蠢材

是不是開國皇帝都很厲害?不,這一個就是蠢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取荊州、殺關羽,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孫劉聯盟宣告破裂。至此,當年曹操分化孫劉聯盟的戰略大獲成功,只等劉備怒而興兵攻打孫權,曹操就可與劉備夾擊孫權,先解決其中一個。然而,天不假年於曹操,關羽被殺後不久,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承魏王之位。不久以後,曹丕索性代漢自立,定國號「魏」,改元黃初。

聽到曹丕篡位漢,劉備也於次年自立為皇帝,以繼承漢祚,改元章武,史稱「蜀漢」。

另一方面的孫權,在奪取荊州之後,就一直把防備劉備報仇作為頭等大事。劉備自立的同年四月,孫權遷都到武昌,親自坐鎮荊襄防線,以穩定荊州局勢,防備魏、蜀。

果不其然,劉備登上皇位後不久就決定對東吳用兵,以報荊州被奪,關羽被殺之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不顧群臣反對,興兵大舉攻打東吳,擊破吳將李異防守的巫縣(今四川巫山西北)和陸遜防守的秭歸。聞得劉備來攻,東吳舉國驚駭,孫權急忙向劉備求和,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也寫信向劉備陳說利害。

但劉備盛怒之下,根本不予考慮,直接予以拒絕。要知道,東吳舉國驚駭倒未必是怕劉備進攻,雙方實力相當無所謂怕或不怕。而是終於明白奪取荊州與劉備翻臉後自己的戰略態勢並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惡劣。劉備東進,東吳並非沒有能力抵敵,就怕魏國趁機南下,那就是東吳的危急存亡之際了。這其實正是十二年前曹操主動放棄江陵獲得的收益,蜀吳交戰,存滅只在魏國的轉念之間。這就是當年孫權、呂蒙短視貪利襲取荊州帶來的惡果。

在劉備還沒有出兵前,魏主曹丕就諮詢群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劉曄認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章武元年八月,孫權求和失敗後,轉為派遣使者向魏國卑辭稱臣,試圖穩住魏國,避免兩線作戰,防止亡國之禍。對魏國來說,當前這種戰略態勢極為有利,但要想因勢利導,必須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於是,曹丕再次諮詢群臣意見。一種意見以劉曄為代表,認為應該聯蜀攻吳,對吳、蜀來說,依山阻水,有急相救,是小國之利;現在吳、蜀自相攻伐,是自取滅亡。應該乘此有利時機大舉出兵,與蜀國夾擊吳國,攻擊其腹心地區,不出一個月吳國必亡,而吳亡蜀必不能獨存。可是說是精準的看到了當前局勢之關鍵所在。第二種是曹丕自己的觀點,主張聯吳攻蜀,認為東吳稱臣求降,卻去討伐人家會使天下想要歸順的人產生疑心。不如接受東吳投降,一起攻打蜀國。曹丕想先打蜀國,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如打吳國有利,攻打蜀國最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劉備與東吳暫時議和,回頭全力對付魏軍。而且魏軍攻蜀,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出漢中一途,難以和東吳形成有效協同,想要攻滅蜀國難度很大,並不有利於魏。而與蜀國夾擊東吳,劉備正在盛怒之中,改變戰略決策反過來和東吳共同抗擊魏國的可能性很低,大概率出現劉備樂意見到東吳就此覆滅的情況,魏國會得到一統天下的機會。第三種意見來自於王朗,主張不軍事介入,認為天子大軍應該像華山、泰山那樣,安坐以示天威,等待有利時機再說。實際上就是委婉的表示反對用兵。這種意見可以說是書生庸見,屬於典型的「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結果曹丕居然採納了王朗的建議,繼續採用挑動吳、蜀相爭,坐待兩弊的方針。

在曹操時期,孫劉聯盟抗曹,採用挑動吳、蜀相爭,坐待兩弊的方針無疑是正確的,而且導致孫劉反目,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可以說是結出了果實。而現在劉備大舉攻吳,正是魏國摘桃子的時候到了,這是曹操留給曹丕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在最有利的時機到來時卻選擇繼續等待,只會眼看機會從自己手邊溜走。

穩住魏國後,孫權得以全力對付劉備。遂以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抵禦劉備。章武二年閏六月,吳將陸遜火燒連營,大破劉備於猇亭(今湖北枝城北),劉備退保白帝城。打敗劉備後,孫權對魏國當即改變態度,日趨強硬。曹丕大怒,這時才想起了武力壓服,於當年十一月分兵三路攻擊洞口、濡須口和江陵。然而吳國贏得猇亭之戰後士氣正旺,以水戰和臨江堅城戰鬥的方法擊敗魏軍攻勢。曹丕不在猇亭之戰的有利時機出兵,卻等到了東吳沒有後顧之憂的時候怒而興師,難以取勝也是在意料之中。

三國時期曹操、孫權、劉備以荊州為中心展開的鬥智斗勇是我國軍事戰略史上的傑出篇章。曹操面對赤壁戰後孫劉結盟,自己無法取勝的局面,主動退讓,放棄前出陣地——江陵,避免自己處於利益相爭的漩渦中心,採取守襄陽防禦荊州一線,出兵淮南壓迫孫權的方針,試圖分化對手,坐待其弊。使得孫權在戰不能勝曹操受阻於淮南,而荊州方面又因為曹操採取守勢壓力減輕,與劉備利益糾紛終陷入不可調和的狀況。導致孫劉兩家拘泥於奪取土地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曹操在北虎視眈眈的長期危險,最終矛盾總爆發,孫劉聯盟宣告破裂;乃至於為了爭奪荊州,孫劉兩家兵戎相見、大打出手。給了曹操的繼承人曹丕一個各個擊破的絕佳機會,可惜曹丕遠不及乃父,一介庸才不能準備把握機會,最終還是三足鼎立。

曹、孫、劉的三角鬥爭,對於現在美、中、俄的關係很有借鑒意義。國與國的三角鬥爭,兩弱聯合抵抗一強是通常的做法。對較強的一國來說,分化兩弱的聯盟是要首先考量的,只有分化對手才能各個擊破。故郭嘉那句「急之則相持,緩而後爭心生。」至今依然是強國針對弱國聯盟的基本原則。而對於弱國來說,聯合另一個弱國對抗強國,並保持壓制另一個弱國是首要的考量。既要做到保持聯盟的共同訴求,也不能因為要抵抗強敵而扶持盟國過甚,要避免盟國的力量超過自己而導致不必要的風險。要把握這個度,遠比強國分化弱國聯盟難度要大。

未經作者本人允許,不得轉載,尤其是最不要臉的鐵血網,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此人殺了關羽之後,在宴席上卻被關羽附體,第二天就被處死了
如何評價孫權這個三國人物?

TAG:孫權 |